欢迎进入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官方网站!网址:www.cslai.org

您的位置:首页 > 书画艺术 > 作品展示

千山共色:有金戈铁马 有玉帛笙歌

时间:2019-11-29 14:28:09 来源: 北京青年报 作者:炑桡

粟特文摩尼教写卷

      今天,人们从各个角度遥想描绘着丝绸之路的面貌,这条历史上瑰丽传奇的东西交流之路,也成为了连亘古今之路。我从北京大学塞克勒艺术博物馆“千山共色——丝绸之路文明特展”感受到的是东西文明交融,不只在高级货物,而是已默化成为当时人生活的点滴,交光互影,异彩纷呈,是宏大的史诗,亦是和煦的人间风景。

      兵气销为日月光

      走进展厅,首先看到的展品是战国时期铜武士像,于1983年出土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源县巩乃斯河南岸的墓葬中。武士上身直挺,头戴希腊式武士盔,盔上高高凸起长盔缨,目光坚毅严肃,下身半跪,双拳紧握,原来应握有器物,披甲带器,像是正在接受命令安排,即将奔赴战场。铜武士像旁边是出土于同一地点的翼兽铜环,环体中空,环圈前部有小亚细亚、西亚等地流行的高浮雕翼兽,可能为祭祀之用。配合着展厅左壁悬挂的新疆风景图画,斑驳的青铜讲述着它们于这片苍茫天地间的过往,他们曾熟练地铸造青铜,举行盛大隆重的祭祀,武士们为部落而战,曾与希腊化世界有着深入的交往。

      时光潜行,汉家烽燧自东而西,见证汉王朝统治的西进。烽燧,是古代传递军事信息的建筑,是重要的军事防御设施。丝绸之路上的烽燧和古城遗址连接成一条清晰的军事防御体系,保障了政令的传达与行人的往来,对国家管理和丝绸之路的畅通发挥了重要作用。展览的第三部分中,以图片展示了别迭里烽燧和脱西克烽燧。据策展人、北大考古文博学院陈凌教授讲解:“以往人们常以为烽燧只是孤零零的土台子,但其实烽燧下有附属建筑(如脱西克烽燧),为当时驻守的人乃至家眷居住,烽燧上有建筑,还有登上烽燧的梯子。”再看夕阳下的烽燧,才感受到它的温度,不只是萧瑟肃穆,还可以想象到日暮时戍卒在此换防,卸下疲惫回到驻地的生活场景。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新疆正式纳入中国版图。此后历代中央政府在西域建置军政机构,设官分职,颁布政令,行使国家管理,对新疆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龟兹望长安

      佛教曾是新疆最流行的宗教,丝绸之路上僧侣往来、佛经移译、佛法流布,对内地影响深远。此次展览中的《妙法莲华经》写本、龟兹贵族供养人像和展板上的苏巴什佛寺、克孜尔石窟205窟龟兹王托提卡和王后壁画等,使我不禁想起了在佛教传播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千古一僧——鸠摩罗什。

      鸠摩罗什出生于龟兹,7岁出家,最初学习小乘佛法,后学习大乘佛法,12岁时便名扬西域,少年就立志到东土弘扬佛法。吕光攻灭龟兹后,罗什随吕光滞留凉州达16年之久。直至后秦弘始三年(公元401年),姚兴攻伐后凉,亲自迎罗什入长安。

      鸠摩罗什的到来,使得长安佛教有了飞速发展。此后十余年间,罗什在政府主持的道场悉心译经和说法,译有《大品般若经》《妙法莲华经》《金刚经》《维摩经》《阿弥陀经》等,其门下还涌现出大量佛学名僧。鸠摩罗什所译经典众多,晓畅优美,流传极广,在中国佛教史上影响深远。尤其是《法华经》的传译,对中国法华信仰、观音信仰以及大乘佛教的流行,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罗什的父亲鸠摩罗炎出身天竺望族,母亲耆婆是龟兹国王白纯之妹。龟兹当时佛教盛行,据《高僧传》记,耆婆识悟明敏,曾在雀离大寺设供听法,后又出家,远赴印度。我们或可从克孜尔石窟171窟龟兹贵族女性供养人像想象罗什母亲的风采。人像脸庞饱满,细眉高挑,默然凝眸。耆婆离开龟兹去印度时,或许也是以这般目光凝望着罗什。

      雀离大寺,即苏巴什佛寺,是魏晋时龟兹地区最大的佛寺,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将其翻译为昭怙厘大寺。罗什幼时在此学习,成年后在此讲经。玄奘西行至此时,寺内僧侣云集,香火旺盛,于是在此停留讲经两月余。虽相隔上百年,但两位名僧,佛经翻译大家在此重逢,影绰了时光,令人感叹。

      明月出天山

      展览似乎致力于打破作为旁观者的冷漠视角,通过多种元素的运用,使观众产生临场感。如展览第三部分“明月出天山”,讲述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新疆正式纳入中国版图时,利用展厅右侧的狭长空间,以红色丝绸垂幔书写西汉元帝时儿童识字课本《急就章》中的“汉地广大,无不容盛”,悬于展厅顶部。东侧明窗上悬挂着《职贡图》诸国使者形象,与媒体放映背景音乐相和,烘托出热烈宣昂的气氛。展厅墙壁上灰白色的高昌故城、尼雅遗址、楼兰古城遗址照片给予我们消逝荒凉之感的同时,旁置的木围棋盘、骨博具、《三国志·吴书·孙权传》写本残卷则无不强烈地表达着城市里人们曾经生活得丰富多彩和与远方的广泛联系。

      汉通西域以来,新疆与中原联系盛况从高昌城可见一斑。西汉宣帝时,在高昌设戊己校尉,派士卒携带家属屯田;魏晋南北朝至唐,这里形成了以中原大族为首的政权,高昌古城几乎是唐长安城的翻版。展览中有多件展品出土于高昌北郊的阿斯塔纳墓群。如《弈棋仕女图》出土于唐西州豪门张氏家族夫妇合葬墓中,画面为两位盛装贵族妇女在对弈,是屏风画《弈棋图》的一部分。屏风画以对弈为主题,左右有亲信观棋,侍婢应候,儿童嬉戏。此外,还展出有传统中原式的木亭模型、表明围棋在唐代就已传入西域的木围棋盘,虽然都是墓葬冥器,但足见当时人们的家具建筑、娱乐方式等都已经深受中原影响,是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当时生活在高昌的汉人,定会偶尔生出仍身在中原的恍惚感吧。

      展品中的骨博具则与另一座城有关。骨博具是中原地区文化娱乐生活中常见的器具,类似今天的骰子。展出的这件骨博具出土于新疆卓尔库特古城晚期地层魏晋十六国时期的房址中。以大型动物骨骼磨制而成,长方形,中空,两端各刻三道横槽,中间分别刻1至4个圆圈,每个圆圈中间有4个小圆,小圆中心带孔,古朴精致。

      展览最后以视频呈现了这座正在发掘中的卓尔库特古城,城墙、房子、水井……在考古学家的手铲下,这座规模庞大的古城面貌逐渐清晰。在新疆轮台,在这里,又曾演绎过怎样的故事?

      不妨在展览结尾处的丝绸之路路线多媒体体验区,伴着宏大的音乐,跟随屏幕上的光线从长安出发,跨越大漠峻岭,任思绪飘飞,穿越千年,去追寻驰骋沙场的武士,神秘肃穆的祭祀,满载货物的驼队,虔诚诵经的僧侣,翩然华丽的乐舞,乃至炊烟袅袅的寻常人家……

      展览:千山共色:丝绸之路文明特展

      展期:2019/11/1-2020/2/28

      地点: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2019 京ICP备13008251号 网站维护:中安观研究院互联网科技中心 网站制作联系:010-5713080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