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官方网站!网址:www.cslai.org

您的位置:首页 > 书画艺术 > 展览活动

山水花鸟画战“疫”显功力

时间:2020-02-25 10:32:05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谭雪莉

    

周正良《玉洁图之一》

林蓝《梅坚如铁·武汉·2020》

杜宁《休戚与共》

    广州文艺界战“疫”在行动

    以人物画形式刻画抗疫、防疫前线涌现出的英雄模范和典型事迹,往往更加直观,这也是众多艺术家所采用的方式。广东画院的多位山水花鸟画家则通过充满大气魄的都市山水和有着深远内涵的花鸟作品来展现艺术家对“逆行者”的赞赏、对民族精神的讴歌,并充分体现了国画的笔墨意韵。

    在谈及抗疫题材的创作时,广东画院院长、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林蓝多次对记者说:“我们在倡议的时候,首先强调高质;其次,要求用心,要持敬畏之心,画自己真正为之感动的,画好画,不跟风、不敷衍、不应付。我们不用奔赴前线,更要尽一位艺术家的职责。”

    山水花鸟画如何战“疫”?可以说,广东画院的艺术家们交出了一份值得借鉴的答卷。

    借花为武汉、为“逆行者”加油

    钟南山院士说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英雄的城市也有着英雄的市花——梅花。诗人李白曾留下名句:“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因此,以艺术助力抗疫,林蓝选择以梅花为主题来为武汉加油,祝愿武汉“凌寒益坚”。

    林蓝表示关山月先生笔下的红梅给了自己很大的启发,尤其是《俏不争春》。“关老展现的是梅花奇崛霸悍又生机勃勃的状态,让我印象特别深刻。”所以,在寻找创作角度时,林蓝脑海里迅速跳出一树梅花的形象,这也是她自己擅长的花鸟画题材,可以将自己的情感展现得更充分。

    这件尺幅为211x171cm的大作,名称就是《梅坚如铁·武汉·2020》,强悍有力的枝干尤其引人注目,这也是林蓝着意表现之处。“梅花和桃花非常像,但为什么桃花显得柔美梅花显得硬朗呢?主要是因为桃花的枝条是斜出的,为30度夹角,而梅花是90度,所以桃花看起来像少女,梅花像勇士。”

    痛快淋漓地画完枝干,林蓝觉得有点不知道怎么继续下去了。“好像想表达的都表达完了。后来随着整个抗疫形势越发明朗,艺术感觉又跟着慢慢恢复,开始在枝头点缀起花朵来。”她说自己的动作还是慢了一点。其实不是慢,而是在一位严格自我要求的艺术家眼里只有更好。

    广东画院创作室主任李东伟同样选择以梅花为主题进行创作,但他的《祈福图》和林蓝的作品风格迥异——在一枝纯粹用水墨刻画的遒劲梅花下面,一支红烛火光跃动,默默祈祷着白衣战士平安归来,象征意味浓烈。李东伟说:“中国画历来注重把自然现实转化为笔墨,托物言志。梅花既是武汉的市花,同时也在飞雪中带来春的消息,本身就是百花中的‘逆行者’,其精神和战‘疫’中的白衣战士息息相通,我希望通过这件作品为‘逆行者’祝福。”

    这些年也一直从事花鸟画创作的广东画院院长助理周正良则以系列《玉洁图》彰显抗疫勇士们的内在精神力量。“兰花象征着高洁,和‘逆行者’忘我奉献、不惧牺牲的人格精神非常契合。”周正良表示。《玉洁图之一》以蓄势待发的花蕾、活力四射的兰叶、饱满有致的题记,形成强烈的形式感与视觉张力。《玉洁图之二》则以更简洁的画面、更有概括力的枝干与洁白的花朵,彰显高洁的主题,也体现了中国画“随类赋彩”的魅力。

    都市山水展现火神山气魄

    广东画院一级美术师黄唯理以一幅宏大而细腻的山水画巨制《火神山曙色》来比喻全国人民齐心协力战“疫”的气度,并展现人类必胜的信念。让人不由得想起黎雄才先生于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武汉防汛图卷》。

    黄唯理表示,自己过去画过不少人物画,这次一开始也起了人物画稿,但后来觉得整个艺术界关于抗疫主题的山水画比较少,自己这段时间又一直在探索都市山水,所以决定挑战一下,以都市山水的方式表现火神山医院建设的壮举,展现民族精神和中国速度。

    但武汉没有什么大的山脉,怎样在作品上展现山水画的画意?创作过程还是颇有难度的。

    因为无法到现场采访,黄唯理收集了很多资料,包括图片、视频、建设过程的直播、各地车队的进入等,都是一看再看。他还通过卫星地图等高科技手段,观察细节,像挨着火神山是一个半岛形的地貌以及旁边的一些小山丘,都被黄唯理捕捉到了,然后结合“孤帆远影碧空尽”“滚滚长江东逝水”的诗意,进行全景式展现。“基本都是忠实于原貌的,只做了一些小改动,远处的山峦上也特意加上了红色,表达一种迎接曙光的心情。”

    画的过程,黄唯理自然就想起了黎雄才先生的《武汉防汛图》——同样是关于武汉的山水画,同样是表现战天斗地的场景。家里正好有一本《武汉防汛图》的大画册,黄唯理反复地进行揣摩学习:“黎老很善于营造气氛,也非常认真观察生活,这些都给了我启发。”

    古柏巨榕寄托战“疫”精神

    《论语》中有赞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松柏往往象征着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广东画院》副主编陈映欣创造的《丰碑》,正是以雄浑的古城墙和傲然挺立、顽强不屈的古柏为画面主体来讴歌英雄。

    陈映欣告诉记者,面对重大的事件,画家要进行消化,从自己的感受出发进行创作,这才是真正的艺术态度。这件作品的素材来自他几年前的写生手稿——“黄帝手植柏”,“这次我忽然想到,这棵树既有象征意义,本身又非常雄伟,枝干、造型都有一种向上勃发的力量,和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息息相通,也能很好地体现这次驰援武汉的‘逆行者’们的勇气和毅力。”陈映欣将写生稿翻了出来,进行构思深化,让遒劲的柏树和后面深红色的墙形成对比,让画面更有层次感,也更有冲击力。因为是发自真心进行创作,陈映欣仅用3天时间就完成了作品。“整个过程很顺利,对自己的心灵也是一次洗礼。”陈映欣道。

    出生于1980年的杜宁老师同样心怀国画的“大格局”——他以一件具有南国气息的作品——《休戚与共》来展现整个民族同根相连、不屈不挠的战“疫”精神。他有意用方笔来刻画巨榕历经岁月磨砺、风雨摧残又傲然屹立的精神,在色彩上突出苍劲和凝重感,让作品看起来像浮雕。

    杜宁表示,榕树的一大特点是其气根可以绵延生长,无数气根都深扎在大地之中,吸收营养,共同撑起繁茂的树冠,这就像全国各省的‘逆行者’、各地物资奔向武汉,将这座英雄的城市托住。“其实同尺寸的前后画了两三稿,开始不太满意,慢慢才调整到现在这样的画面感觉。”杜宁表示。可见,每一张力作的背后,都有一颗绝不敷衍的心。(文/图 记者 江粤军)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2019 京ICP备13008251号 网站维护:中安观研究院互联网科技中心 网站制作联系:010-5713080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