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益瑶:江山合璧,这对绝美沉稳的对壶,凝聚了我们傅家书画家族与紫砂艺术的一段情缘
江山如此多娇壶
丹桂飘香,“傅家山水紫砂对壶”在上海问世了。
江山合璧,这对绝美沉稳的对壶,凝聚了我们傅家书画家族与紫砂艺术的一段情缘,忆取了一段女儿聆听慈父教诲的时光。
“傅家山水紫砂对壶”共有大小两个。大壶“江山如此多娇壶”,所刻是爸爸傅抱石的名作《江山如此多娇》独立创作小稿(下图),神韵一脉,气息相同,传世至今已整整60年了,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这是爸爸的画作第一次与紫砂壶亲密融合。但我们傅氏家族与宜兴紫砂艺术的情谊,却渊源深远。
爸爸是江西人,虽不喝功夫茶,却对紫砂艺术评价甚高。他曾对我说,紫砂壶虽是工艺品,但价值可以登天,这是因为紫砂壶将文化做到了极致。
爸爸曾与制壶大师顾景舟同在江苏,偶有见面。顾景舟对爸爸的艺术仰慕甚久。他曾赠送爸爸一套亲制的壶具,壶上刻有大大的“傅抱石先生留用”七个字。
爸爸总夸顾景舟的紫砂壶做工规矩,但不失文人的趣味,有一种幽默感。他对那套壶具珍爱有加,从未用此壶泡过茶,只是放在自家的博古架上自赏。可惜,这套壶具在“文革”抄家时化为一地碎片。
在爸爸眼里,顾景舟是技艺绝佳而涵养深厚的制壶大师,制壶的工匠与文人墨客合作是最相得不过的了。工匠有手艺人的品质,而文人有儒雅情趣,如能合作,便可成一段人间佳话。只可惜爸爸已然去世,未能合作制壶成为一件憾事。
“傅家山水紫砂对壶”正是一部弥补缺憾、尊贵而雅致的佳作上品。大壶“江山如此多骄壶”,选用了顾景舟制壶经典器“石瓢壶”。
“石瓢壶”器形扁而长,如同一个摇篮,体现了一种包容感,让我感到了一份慈父温暖之爱。
傅益瑶在创作《绿水青山图》
小壶“绿水青山壶”,则是依我新绘《绿水青山图》而刻,选用的“柱润壶”则是由清著名书画篆刻家陈鸿寿所创“曼生十八式”之一“柱础壶”改良发展而来的。其“柱”象征爸爸是真正的中国传统水墨的顶梁柱,而即便是如此坚毅的人物,遇上女儿我也是柔情满溢。
一把精绝的紫砂壶是器型与刻画的完美统一。爸爸的名作《江山如此多娇》与顾景舟的“石瓢壶”完美结合,两位大师的隔空对话,使得整把壶散发着一种奇特的气韵,彰显了江山的壮美气势。
“柱润壶”在稳重之余多了几分润泽,高尚且素净,充满了一种自强不息,挺胸迈进的气势,这也正是爸爸经常勉励我们儿辈的。
绿水青山壶
为了“傅家山水紫砂对壶”问世,我亲自构思。但要在紫砂壶的方寸之间呈现爸爸画作,实非易事。
水墨入壶大多表现的是线条,所刻多为花草或山水的轮廓,若表现气韵之作,壶刻与原作相比,总难表现灵动感。
特别是写意的《江山如此多娇》,恰是少线条而多气韵,更有经典的“抱石皴”,这些都是一般的壶刻工艺难以体现。
在海派书画、雕刻名家的指点下,以走笔的方法走刀,顿使壶刻更具绘画的气象。又由专业人士对小稿进行了解构和提炼,抽离出代表傅家山水最精绝之处的笔墨线条。
“傅家山水紫砂对壶”由宜兴技艺最娴熟的工匠精制,所用俱为上佳紫砂泥:“江山如此多娇壶”选用的是清水泥,“绿水青山壶”选用的是上等紫泥,沉稳与美艳相得益彰。
宜兴工匠不仅制壶是好手,刻画也十分精到。在五十余把壶上反复试笔走刀,确保每一把壶都是精品。对壶一大一小,一古雅曼妙,一沉稳柔情,可谓别具一格。
“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历时近一年,终于将爸爸的名作《江山如此多娇》绝妙呈现于紫砂壶上,实现了艺术的分享。更值得庆幸的是在今年爸爸诞生115周年之时,圆了他“山水入壶”的梦想。
2019年11月18日写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