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官方网站!网址:www.cslai.org

您的位置:首页 > 书画艺术 > 书法作品

经典意识 当代立场——承续:新中国新发现书法主题大展

时间:2023-10-08 09:47:18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虞晓勇 李钊

  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书法家协会共同举办的“承续:新中国新发现书法主题大展”,日前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本次展览甄选新中国成立以来新发现的书法范本58件,共进行58组主题创作,这些范本都堪称同类作品中的代表作,年代始于商、止于唐,涵盖篆、隶、楷三种书体及其演进中的过渡状态,连点成线、以线带面呈现千年书法的演进历程,是对传统审美体系的一次拓展与建构。老中青三代学者与书家秉持“浸入式感受、体验式书写、主题性创作”的理念,通过题跋、临帖、创作、解题四种形式组合,共同深入书法历史情境,探究古人精神世界,书写时代文艺气象。

经典意识 当代立场——承续:新中国新发现书法主题大展

    《隋杨文思墓志》题跋 孙晓云

经典意识 当代立场——承续:新中国新发现书法主题大展

    题跋 李刚田

  四种创作形式中的题跋由58位学者与书家创作,或学术考证,或文本考察,或艺术品评,艺文兼善,耐人品读;临写与创作由116位书家以当代立场展示新范本的艺术表现方式,多样包容,寓古于新;而解题部分是展览的创新点,邀请相对年轻的研究者来完成,在展厅中提供解说功能和文献价值,对提升大众的书法认知有积极作用。

  题跋

  题跋,是写在书籍、碑帖、字画等前后文字的总称,用于品评作品、追述故事、考证版本等,其内容与形式要与作品相互增益、密切配合。题跋书法流传下来许多经典之作,如杨凝式跋《卢鸿草堂十志图》、黄山谷跋苏东坡《寒食帖》,等等。古代题跋是书法心性和怀抱的自然流露,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由多位艺文兼善的资深书法家书写的题跋,是本次大展的重点与亮点。这些题跋内容丰富,有的从学术角度进行文本考察,有的从艺术角度进行技法阐释,少有雷同,承续了前人题跋的传统,也为展览增添了书卷之气。

经典意识 当代立场——承续:新中国新发现书法主题大展

    《高昌墓表》临写 李炳筑

经典意识 当代立场——承续:新中国新发现书法主题大展

    《唐颜真卿书郭虚己墓志》临写(局部)李国胜

  临写

  临写是学习书法的基本方法之一,有移临、对临、背临三种,对于学习者理解字形风格、领悟古人用笔意趣上有很大助益。本次展览中的临写作品要求书家运用学术眼光,理解古典韵味与当代书法创作表现间的关系,要对古典作品的形神和自己的创作惯性有把控能力。

经典意识 当代立场——承续:新中国新发现书法主题大展

    临写 崔胜辉

经典意识 当代立场——承续:新中国新发现书法主题大展

    《汉上林铜器群》创作 周建国

  创作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基于对古人作品理解之上的创作,就像用自己的歌喉、时代的器乐来演唱一首古谱,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可塑性和创造性空间。这些作品反映了作者本人对艺术的理解和创造。

  解题:鲜于璜碑的形制独特,碑座为长方覆斗形,座上雕有长条形碑榫凹槽。碑额与碑身连成一体,呈圭形。额有圆形碑穿,阳面中部为阳刻篆书,书风庄重,额字两侧有卷云纹饰,并刻有青龙与白虎。碑刻阴面刻有大型朱雀,极为生动。东汉时期,这种以“四神”图像作为碑额装饰的石刻较为罕见。

经典意识 当代立场——承续:新中国新发现书法主题大展

    《战国秦骃玉版》创作 张 继

经典意识 当代立场——承续:新中国新发现书法主题大展

    创作 杜鹏飞

  碑文字体为八分书。东汉中后期,八分书在石刻上展现出成熟典雅、姿态纷呈的书法风貌,正如王澍所云:“隶法以汉为极,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对于汉碑书风,清以来朱彝尊、王澍、康有为等人都有着见仁见智的评价。鲜于璜碑字形方整,结字茂密,笔画凝厚,粗壮深刻。近似风格的汉碑,还有建宁元年(168)的张寿碑、中平三年(186)的张迁碑等。东汉重厚葬,对于碑石的质量、制作、书刻都很讲究。但由于地域、书丹与刊刻的差异,隶书碑也各具特色。

经典意识 当代立场——承续:新中国新发现书法主题大展

    汉鲜于璜碑(阳)

    鲜于璜碑,全称汉故雁门太守鲜于君碑,通高282厘米,凡827字,碑文详述鲜于璜的生平,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考古发现保存完整、在字最多的汉碑,对于东汉史料的钩沉、汉代书法的探究、当代隶书艺术的研创,均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次我们选择58组主题创作之一的汉鲜于璜碑,来展现解题、题跋、临写和创作四部分的有机组合。

  鲜于璜碑的体势与笔画形态,体现了八分书的规范,其中有些字的结构方式,与张寿碑、西狭颂、华山庙碑近似,但与同时期山东、河南等地的碑刻名作相比,则有板滞、笨拙的不足。其原因在于刻工水平较为拙劣,不能将书丹笔意表现出来。但这种刻工的稚拙,在历经千年之后,却生成了一种古朴浑奥之美。在书法艺术的长河中,大量的金石碑刻,经过岁月洗礼,包含了历史的痕迹,鲜于璜碑古拙质朴美感的形成也不例外。对于学习者而言,更要重视这种源于内心的审美感悟。

  《光明日报》(2023年10月08日 11版)

[ 责编:丁玉冰 ]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2019 京ICP备13008251号 网站维护:中安观研究院互联网科技中心 网站制作联系:010-5713080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