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官方网站!网址:www.cslai.org

您的位置:首页 > 书画艺术 > 收藏评鉴

丹青翰墨里的苏轼美学——《无尽藏:苏轼的书画艺术精神》写作谈

时间:2024-09-26 10:06:34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庞鸥

 

  【著书者说】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苏轼作品涉及诗文、书画多个领域,这些作品展示了他的内心世界,体现了他的艺术理念。苏轼不仅是宋词最高成就的代表,还是中国文人画奠基人。笔者撰写的《无尽藏:苏轼的书画艺术精神》一书,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书取名南京博物院举办的同名展览。书中选取宋元明清名家笔墨丹青近150件,梳理了文人画千年脉络,彰显了苏轼书画艺术的精神内涵。

丹青翰墨里的苏轼美学——《无尽藏:苏轼的书画艺术精神》写作谈

宋 苏轼 《潇湘竹石图》 图片选自《无尽藏:苏轼的书画艺术精神》

  艺术创作者无穷尽的宝藏

  林语堂说苏轼“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百姓的好友,是文豪,是创新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酒仙,是厚道慈悲的法官,是月夜徘徊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的人”。在这些身份标签里,大众对苏轼书画家的面孔可能最为陌生。在中国书画史中,苏轼是最重要的竹画流派“湖州竹派”创始人之一,是宋代书法成就最高的“宋四家”之首。据此,我把本书的主题落在了“苏轼的书画艺术精神”上。

  苏轼的书画实践与理论对中国书画发展有难以估量的影响。苏轼是中国文人画理论的奠基人,创造了最富特征的中国画。宋代之后,没有任何一种画论超过苏轼画论的影响。他的审美趣味塑造了中国画的基本性格;他的绘画艺术精神,使中国画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苏轼开辟了书法和书论的新途径,增强了书法艺术的表现力,最有人文价值的是能够充分表达人的个性。同时,他开创了具有自由意象和个性化的“尚意书风”,增强了书法的艺术性、观赏性和表现力。有鉴于此,本书以苏轼书画艺术精神与创作实践为线索,梳理其对后世中国书画的深远影响。

  《无尽藏:苏轼的书画艺术精神》是带有研究性的解读中国古代书画作品的图书。书中内容不仅要涵盖展览图录的内容,也有大量文字内容分析作品,引导读者欣赏书画。书名“无尽藏”,取自苏轼名篇《赤壁赋》:“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其意为,苏轼的书画艺术精神如同大自然的馈赠,是后世艺术创作者无穷尽的宝藏。书籍和展览,殊途同归,目的是让读者用心去体会经典的古代书画,与创造者们共情,感受书画背后的人文精神。这些精神财富正如苏轼所说“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丹青翰墨里的苏轼美学——《无尽藏:苏轼的书画艺术精神》写作谈

明 文徵明 《中庭步月图》 图片选自《无尽藏:苏轼的书画艺术精神》

  苏轼书画艺术的人文精神

  苏轼没有专门的书画论著,其艺术思想主要散见于诗文中。如苏轼曾评价唐代诗人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正是这“诗画一律论”,支撑起中国文人画的理论架构,呈现出中国画独有的审美特征,对后世的绘画理论乃至绘画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从此,诗画结合,情景交融,成为中国艺术的优良传统延续至今。

  学界对苏轼的艺术理论亦有广泛的研究与多角度的阐释,总结出的艺术理论观点较为丰富。便利之处,能使我们全面了解苏轼的书画艺术精神;不利之处,理论观点较多,对择其重点内容带来了一些困扰。于是,我对大量资料进行研读与分析,从代表性、典型性、兼容性、延续性和影响力这五个方面,分别对苏轼的绘画与书法艺术精神进行梳理、归纳,最终确定本书由绘画与书法两大部分构成,分别以苏轼的《潇湘竹石图》与《治平帖》作为绘画与书法两个部分的引领作品,集中体现苏轼书画艺术精神。

  《潇湘竹石图》是传世至今的苏轼绘画作品之一。该图现藏于中国美术馆,绘一片土坡,两块卧石,几丛疏竹,左右烟水云树,渺无涯际,好一派潇湘二水合流处,遥接洞庭,景色苍茫。图中卧石瘦竹、远渚烟水,云雾空蒙,让人在窄窄的画幅之内如阅千里江山。《潇湘竹石图》虽无法确认为苏轼真迹,却可视作苏轼借助潇湘竹石来寄托文人精神,抒发诗人情怀的典范之作。

  《治平帖》是苏轼的一封信札,现于故宫博物院收藏。此帖是苏轼于北宋熙宁年间在京师所作,时年30余岁。当时,苏轼还未陷入“乌台诗案”,故《治平帖》看起来心气平和、飘逸灵动。从书法看,用笔细腻,字体遒媚,结字自然,浓淡相宜,与苏轼早年书法特征吻合,正如元代赵孟頫题跋所云,此作“字画风流韵胜,难与暮年同论”。

丹青翰墨里的苏轼美学——《无尽藏:苏轼的书画艺术精神》写作谈

明末清初 八大山人 《背临米芾书欧阳修〈相州昼锦堂记〉》 图片选自《无尽藏:苏轼的书画艺术精神》

  本书绘画部分有三个篇章,书法部分则为两个篇章,每个篇章由主标题与苏轼相关诗句构成,分别为:“达心适意——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写形传神——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诗歌绘画——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法中尚意——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书以学养——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上述主题来自苏轼书画艺术理论,每个篇章呈现的作品围绕主题展开。对于较为抽象的篇章主题,用更为具体化的多类型作品来体现。篇章内容确定了此书的结构,成为学术价值体现的基础。

  苏轼书画艺术的审美特征

  “达心适意”的概念强调绘画是人的精神载体,目的是抒发情感和寄托心事。画家在描绘自然万物时,需把个人的真实感受融入画中。苏轼此观点对后来的中国画影响很大,奠定了中国“士人画”的理论基础。书中通过四种类型作品细化主题:表达隐逸情怀的作品,如宋代李唐的《秋水濠梁图》、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大岭图》,以及佚名的《松斋静坐图》等;借物抒怀的作品,如元代李衎《修篁竹石图》、倪瓒的《苔痕树影图》,明代夏昶《淇澳清风图》等;反映个人生存状态的作品,如明代文徵明的《中庭步月图》、唐寅《李端端落籍图》,清代髡残《苍翠凌天图》等;以及表达忧国忧民情感的作品,如宋代陈容的《云龙图》,清代吴历《农村喜雨图》、石涛《淮扬洁秋图》等,都归入本篇章。

  “写形传神”探讨的是中国画“形”与“神”的关系。苏轼主张形神兼备,倡导画家全面掌握事物的“常形”,揭示事物内在的规律性和真实性,即“常理”,才能达到写形传神的境界。因此,书中选取了明清时期的写真画,如明人曾鲸的《王时敏小像》、佚名的《明人肖像图册》,清人华喦的《自画像》等;以及栩栩如生的花鸟、动物题材作品,如宋人阎次平的《四季牧牛图》、佚名的《桃花鸳鸯图》,元人边鲁《平安起居图》等。此外,书中作品拓展了苏轼的“形神概念”,选取神形兼备,神与古会的作品,如董其昌的《苑西墨禅室画山水图》、王时敏的《答菊图》、王原祁的《乔松修竹图》等,作为本篇章内容。

  绘画终章“诗歌绘画”,探讨了诗歌与绘画在描绘自然景观、塑造形象及表达情感上的共通性。苏轼提出的“诗画一律”理念,主张中国画应追求诗的意境和境界,传达出“画外之意”。这一理论显著提升了中国画的文化地位,构建了中国文人画的理论体系,展现了中国特有的审美特质,对后世绘画理论与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书中将情景交融、充满诗意的作品,例如宋代佚名的《江天楼阁图》、元代盛懋的《沧江横笛图》、明代陆治的《天池晚眺图》等;以及诗意画作品,如明代沈周的《落花诗意图》《赤壁图》、周臣的《柴门送客图》,清代王鉴的《溪色棹声图》等,归类于这一篇章。

丹青翰墨里的苏轼美学——《无尽藏:苏轼的书画艺术精神》写作谈

《无尽藏:苏轼的书画艺术精神》 南京博物院 编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苏轼所倡导的率真写意的尚意书风,为中国书法注入了特有的灵性,使得北宋成为中国书法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苏轼的尚意书风,并不意味着摒弃法度,而是对传统法度灵活运用和创新改造,为法度注入了新的精神,表达个人意趣、抒发情感和个性,可以说是“法中尚意”。为此,书中挑选了宋人赵昚的《书苏轼〈后赤壁赋〉》,明人张弼的《元宵有怀南安旧治》、吴宽的《廷试东阁阅卷诗》、祝允明的《唐宋词》、陈淳的《越游数首》等作品,以表达这一主题。

  终章是“书以学养”,苏轼提出,在追求书法的技巧和技法的同时,要注重学识的积累和视野的拓展。他为后人指明了一条正确的书法学习之路——“技道两进”,把勤奋练习、广泛阅读和丰富阅历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书中挑选了宋代朱熹的《与某侍郎书》、元代赵孟頫的《为隆教禅寺石室长老疏》,以及明代张羽的《怀友诗》、陈献章的《佚题》、王阳明的《上朱侍御三札》等先贤作品,来体现这个主题。

  普通读者能欣赏的书画作品

  本书除了图版,文字的作用尤为重要,我们通过时间、材质、工艺、尺寸等能了解大多数非书画文物的价值,而对于书画则不适用,所以,书画作品文字的解读引导必不可少,如何让普通读者能够欣赏书画是主要“难题”之一。

  关于书画作品的文字说明,书中主要涉及的内容有三个部分:基本信息(包括作者、作品名称、形制、尺寸、材质、创作年代、收藏单位等)、文字识读(包括绘画作品题识文字、书法作品文字、题跋文字、印章文字)和赏析介绍。这三个部分的内容各博物馆都有准备,尤其是前两个部分的内容。由于书的主题是围绕苏轼的书画艺术精神展开,五个篇章内容明确,所以,在编撰本书时我们弃用了各馆现成的赏析文字介绍,而是有针对性地对每一幅作品进行撰写,内容与篇章主题契合。为此,我与南博古代艺术研究所的同事们为书中的150余幅书画作品撰写了数十万字赏析文字。每一幅作品的文字撰写,涉及创作动机、作者际遇、笔墨技法、审美风格、时代背景、题材相关知识等多个方面。文字务求准确通达,兼顾学术性与普及性,单幅作品的文字,多则两千多字,少则四五百字,突破了一般赏析文字最多两三百字的固有形式,既为专业人员,也为众多书画爱好者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提供帮助。

  本书封面设计的理念独树一帜。考虑到苏轼有诗云:“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我们将书的主色调定为“清新”的绿色,有自然与生命的寓意,与苏轼的艺术精神相契合。书从封面、扉页到书脊,分别使用了茶绿色、草绿色和嫩绿色三种色调的绿,丰富又统一。

  对于书的内文版式,首先是书画作品需完整呈现,即除了画作、书作、内芯之外,诗堂、引首、题跋等部分都一一展示,把作品上的每一段文字、每一方印章都呈现在读者眼前,这种方式对于研究这些画作大有裨益。其次随赏析文字附上相关作品,让读者在阅读时有更直观的感受,能举一反三,有所参照,接收更多信息。如在中国美术馆藏陈容《云龙图》文字部分附上广东省博物馆藏的陈容《墨龙图》,在南京博物院藏的黄公望《富春大岭图》文字部分附上了故宫博物院藏黄公望《九峰雪霁图》。再次是图版清晰度高,对重要作品关键局部放大,如《松斋静坐图》中的书斋、《松溪林屋图》中的渡船、《起居平安图》中的蓝鹊等。最后则是图版的色彩,古代书画作品,尤其是绢地暗黑的作品需要调色,既要提高亮度,又不能偏色,要符合古代书画色调的协调性,兼顾还原作品色彩和细节,体现真实清晰。

  《无尽藏:苏轼的书画艺术精神》的出版,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与好评,在短视频时代,读者能够静下心来,品读一本古代书画和艺术精神方面的书籍,无疑是一种难得的文化鉴赏。

  《光明日报》(2024年09月26日 13版)

[ 责编:孙宗鹤 ]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2019 京ICP备13008251号 网站维护:中安观研究院互联网科技中心 网站制作联系:010-5713080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