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官方网站!网址:www.cslai.org

您的位置:首页 > 书画艺术 > 收藏评鉴

中国画的笔墨之道

时间:2020-10-10 10:16:30 来源: 美术报 作者:谭雪莉

   文/黄阿忠

    当历史的发展中有了纸、墨、笔、砚这个人们常说的文房四宝,文人雅士拿起毛笔蘸墨在砚台里舔了几下,在纸上划着线条,晕化墨块、线条后,就产生了笔墨。在墨块、线条与宣纸的接触的过程中,留下了笔迹、墨痕,也留下了文人骚客的性情和趣味。这个过程和留在纸上的痕迹,产生了笔和墨交错、交融的各种效果,我们把这叫做笔墨。我不知道古代的文人怎么描述这个纸上留下的笔痕墨迹的,或许,他们不在乎如何去称呼,而只在意用笔墨寄情而已。

黄阿忠 秋高片片 国画

    笔墨乃“道”也

    笔墨是一千多年传承的文化。对于中国画而言,抛弃了作为精神、灵魂的笔墨,就等于摒弃了绘画的意义,抽掉了中国画中的文化。

    文化是一个综合指向,文化是度物象而化气象的转换;文化是对自然认识的升华;文化是情、格、意、趣的体现;文化是性格、性情、性状所致各种表达的结果。我以为中国画中的笔、墨是一种文化,是因为笔、墨能够表达文化的意趣和性情,具备了转换、升华成文化的条件。毛笔在纸上画线、点墨并不仅仅是技巧,它体现了画家的情、格、意、趣,它是画家性情所在,是修养在纸上的集中表现,这样也就具有了转化成文化的作用。

朱耷 秋山图轴 182.8×49.3cm 上海博物馆藏

    笔墨指的是用笔和墨在纸上产生的变化、留下的痕迹、渗开的韵味,通俗地说是线条和变化的墨色之间交错的搭配效果。单纯的说线条、墨分五色都一样,有趣的是每个人将线、墨的搭配不会一样,它们最终的视觉效果也不尽相同。同样画的是山水,八大、石涛、黄宾虹他们笔下的线条不一,搭配不同,效果也大相径庭,八大山人澹散空逸,清湘原济纵横奇峭,宾虹老人气象潇疏。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在中国画这门艺术里,笔墨乃“道”也。又如画的都是花鸟、草虫,齐白石的用笔设墨和潘天寿的截然不同,在视觉上也不尽类似,故而笔墨的效果也不一样。每一个人都能拿笔画线条,蘸墨涂色块,但不知道如何搭配,因此也画不了山水、花鸟,这个搭配或许就是我们今天说的“道”。

    笔墨造型的写性基因

    说到笔墨的搭配,就不得不提“写意”,在中国画中除工笔,界画等以外,写意是一类重要的表现手段,而笔墨也在其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其实工笔也有写的意味,在这里不展开)因为每个人所表现的意味表现、情趣所向不同,“写意”的意义就显示了出来;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写意是一种精神,画家生命的灵动,都在“写”的过程之中。中国画写性基因的活力相当强大,故而写意精神能够在笔墨中堂堂正正、自然而然、千变万化地呈现。反过来,通过写意而得到了笔、墨的抒发;笔墨离不开形的依托,笔墨为了造型而生发。笔墨造型的写性基因,在给中国画技术追求个性表现、自由纵横心境埋伏了无限宽广的机缘。另外还有一点,写意也离不开“真性情”的表现。我发现一个现象,每凡三四岁、五六岁的孩子划的线条,就有盎然的童趣,他们涂抹的墨色天真、无邪、纯朴,总有一些味道可以品到,或许这是儿童的真性情所在。然中国画的笔墨,正是需要这样的“真性情”。

    在笔、墨搭配中,“书”和“写”完成了写意的精神。书法入画,意写、抒情才有了写意笔墨,书和写合成了笔迹墨痕,合成经典。书以形为先,求骨法,升韵格;写以韵为体,心随笔运,迹象意存。书、写以笔墨为本,心契造化。笔墨既呈自家法度,必彰显气象,一两笔即现我之神气,三五笔则呈我之体格。神凝意动,灵而不散,明拙暗巧,写而不描,入法度而得自然。

石涛 千山红树图

    “写”,是从书法的“书写性”里引来的,有呼吸、有生命、有形而无规则的线条。或如灵魂在绘画中游荡;或如潜象而挥毫扫千里。中国画里的笔墨、造型、意趣等与纯正的“写”接上了气韵,就能出落得超凡脱俗、品格高洁。

    笔墨当随性情,性情当见格调,格调又寄心境;心境因为学养而成。学养因为德行所修。石涛语:“画受墨,墨受笔,笔受腕,腕受心,如天之造生,地之造成”,笔墨虽出于手,实根于心。从另一方面,也可清楚地看到笔墨在画中的作用。我们现在作画尚心悟,以神、气、韵、味为体,以笔墨为用,审美的潜力无穷。

    写之道,觉悟自然气象而已。拟自然气象之势,则形生;得自然气象之质,则神畅。我想,笔、墨的性情只能在“写”的“一气呵成”中才能完成,而“一气呵成”也不是粗糙的、随便的、松跨的快速。它是笔和纸的碰撞,是墨和水的交融。“真性情”是纯粹的笔墨在“写”中成就,通透一体、自然天成。

黄宾虹 春山雨霁图 121×40.5cm

    笔墨者,画之魂魄也,骨法修筋骨,气韵育血肉,造化立品格。笔是中国画的筋骨,它支撑着画面的结构,笔有灵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悟;墨无常形,道明法通,墨是中国画的灵魂,它赋予了绘画的精神。笔借形而得神采,若新奇横逸;墨凭势交融味象,若清澈高旷。笔要有灵性,立万象于胸怀,游乎于天地;墨要有生命,造化为万物之生而成化境。笔、墨使之绘画具有了音乐般地旋律、舞蹈般地节奏、诗词般地意境,这些作用是独特的、永恒的、不可替代的。

    传统笔墨经典属于过去,也可以属于现代和未来,不过,这需要超凡的悟性和超凡的作为和转换。在平庸的“继承”或平庸的“创新”之下,展现的笔墨只能是平庸的,或者是根本算不上笔墨。

    笔墨应该具备几个特性

    我以为笔墨应该具备几个特性,一是有美感,具有观赏性,它能通过视觉感知自然景物,看得见线条塑造的能力、墨迹留在纸上的形态;二是有传承出新,或有出处,或无出处,然不落俗套,关键在于个人的认知与其揉合的表达,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三是气韵生动,用笔灵活,气韵贯通,敷墨灵动,不刻意、不刻板;四是平淡超远,真性情,有自我的创造。这些笔墨的特性是将自然物质化为精神的表现。从而表达了文化的精神。

黄宾虹 宝铁研斋图 142.5×50.6cm

    一般认为笔墨似乎很简单,只要拿起笔蘸上墨,在纸上涂抹就可以了。其实笔墨的“道”很深,有视觉上的,比如线的长短顿挫,墨的干、湿、浓、淡,这些都是能看得见的;有精神上的,比如笔、墨的表现形式,节奏和韵味的把控,笔墨与造型的,以及与各种物象相互搭配所产生的意味。从视觉上看,线条不过长长短短,墨块如此浓浓淡淡,非常之简单。然说简单也不简单,因为当笔下成视觉开始就转向精神要求了。从精神上看,那线条的交错,墨韵的点缀等,都与你的思想、性情相联系,从线、墨、韵的分布、设置能看出你的修养,从线、墨、韵的搭配能看到你的灵性。

黄阿忠 溪水

    笔墨传承是我们必须去完成的,笔墨求新也是中国画的一个课题。改变自己笔墨心迹的路径和习性,破解固化的程式,构建新的造型图式,线条、墨韵的结构。或许,这是我们今天约会中国画笔墨最为重要的意义。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2019 京ICP备13008251号 网站维护:中安观研究院互联网科技中心 网站制作联系:010-5713080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