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官方网站!网址:www.cslai.org

您的位置:首页 > 书画艺术 > 国画油画

有101个理由传承笔墨(二)——用笔技法

时间:2020-08-05 09:24:40 来源: 中国美术报 作者:谭雪莉

文/盛欣夫

    19.习字关键在用笔,用笔关键进门时。俗话说,“从小看大,三岁致老”。学书更甚。初学时的姿势、规范一旦成形,就成为习惯。所以老师必须严格,选好字帖,规范姿态。恭敬临帖,不打折扣。宁慢勿快,宁少勿多。力争形似,再求神似。

    20.指腕同转,臂肘连运。转捻圆融,中侧兼用。起承转合,若离若即。有血有肉,骨气生动。五指执笔,仍然实用。唐人卢携在《临池诀》中就已提及。宋人姜夔在《续书谱》中也说:“不可以指运笔,当以腕运笔。”或可执、运同动,所有关节连动,所有肌肉松弛。大小字皆随心转,书一笔而牵全身。

    21.身正肘平,指实掌虚。肌肉放松,力输毫端。轻握不执死,灵动自然状。心肌全放松,神情出毫端。“或问书法之妙,何得其古人,曰妙在执笔,令其圆畅,勿使拘挛(唐蔡希综《法书论》)。”

    22.小字在指腕,大字在臂肩。元人郑铄在《衍极并注》说:“寸以内,法在掌指;寸以外,法在肘腕。”此说现在应放大一轮。元以前限于纸,到明代始有大纸、大作品。宋元时两寸谓大字,现在以尺计。故应二寸内,法在指腕。大字尺许,乃至径丈,必用肘、臂、肩。

    23.厚重与雄浑,过了是霸气。轻灵或飘逸,适当是境界。姜夔在《续书谱》中说:“大抵用笔有缓有急,……缓以效古,急以出奇;有锋以耀其精神,无锋以含其气味,……皆以势为主。……意尽则用悬针,意未尽须再生笔意,不若用垂露耳。”末句很重要,少出锋,乃为势。气势境界,出乎自然。

    24.圆笔生内涵、见力量,方笔显飘逸、出精神。圆笔中锋,已在秦篆中成熟应用。东汉蔡邕在《石室神授笔势》中已提出:“藏头护尾,力在字中。”的理论。羲献二王,可谓用中锋高手。然他们也时用偏侧取势。用笔介于中侧两锋间还有一奇锋,暂名为“笃锋”。中锋圆笔,能出方笔之效果,用于简草,颇有秦楚风韵。

    25.用笔须活,轻重徐疾。软硬兼施,长短优择。唐孙过庭有执、使、转、用之法:执谓长短深浅;使谓纵横牵掣;转谓钩环盘纡;用谓点画向背。这四法又于人、于物、于时诸因素的关系不同而有异。故须找其适合点,以轮换。

    26.字如其人,如其学,如其养,如其品,如其性。古人谓:“学术经论,皆由心起,其心不正,所动悉邪。柳公权说,心正则笔正”(项穆《书法雅言》)。故修心、养性、立品、立志是书家画家的基本条件,也是毕生之修养。

    27.绞捻将干时,散峰不飞空。起、收、对、接,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起有分合缓急,收有虚实顺逆,对有反正平串,接有远近曲直。”在运笔时灵活把握,转换轻重开合。或在半道,或在收尾处出现枯锋渴笔,可善用绞捻,使散锋不飞,丝丝入扣。墨可淡,不做作。

    28.加重笔杆练,可补童子功。练武之人,有腿上捆沙袋、绑铅块者,几年可练就飞毛腿。余曾在笔管上套一厚壁钢管,自谓“加铁补功”。日临小楷一时辰,三年后小到蝇头小字,大到径丈大字,皆若寸楷,不移丝毫。

    29.笔墨内涵,功在手臂。骨肉气血,皆在毫端。唐太宗李世民尝谓:“吾临古人书,殊不学其形势,惟求其骨力。”元代陈绎曾《翰林要诀》“肉法”一则中称:“字之肉,笔毫是也。疏处捺满,密处提飞,捺满即肥,提飞即瘦。”笔中变数,皆出毫端。毫端之力,由心臂传出。如是,功练何处,自然明白。

    30.用笔沉稳而虚灵,关乎格局与境界。“用笔要沉着,沉着则笔不浮;又要虚灵,虚灵则笔不板。……笔要巧拙互用,巧则灵变,拙则浑古,合而参之,落笔自无轻佻浑浊之病矣”(秦祖永《桐阴画诀》)。沉稳虚灵,能去俗病。俗病既去,格局自大,有格局,方有境界。

    31.快速流畅而不单薄,慢笔凝重仍见灵动。快不单薄、慢与灵动,都有矛盾。如何统一?全在功力与心力。米芾提倡“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并非每笔回一下,或收回来。而在结果,这需内功。或者空中收笔,笔要留住,就不会飞。不飞就不薄,慢笔反之。运笔时虽慢而意不断。每一笔有顾盼前后左右。

    32.落笔不拖泥,行笔不带水。转笔似龙蛇,收笔不张露。创作亦如做事,心平气和,不藏杂念,绝不拖泥带水,出手干净利落。用笔清健气爽,运笔不慌不忙。笔由心转,随意而就。写到兴致,忘掉自己,那便是高境界。

    33.画画必先知用笔,用笔最好先写字。写字必先明提按,提按顿挫写自然。书画同源,源在笔墨。汉字始于象形,图画起于线条。书画互生,所以画画必熟悉笔墨性能与方法技巧,可一举两得。其提按顿挫,用之造形,增加生动活泼,画中枯湿浓淡,回到书法,也能添其精神。互益互补,得天之厚。

    34.用心读帖,善于积累。提高眼界,心手相印。冯武在《书法正传》中说:“既知用笔之诀,尤须博观古帖,于结构布置行间疏密,照应起伏,无不默识于心,务使下笔之际,无一点一画,不自法帖中来,然后能成家数。”专一家而博百家,读帖或是方法。取百家而成自家。自法帖中来,须消化,才成自家。

    35.心烦不动笔,气躁不弄墨。身累先休整,气平心手和。书画作品,精神产物。心境不畅,怎有佳构?故有心事,切勿弄墨。好心情,方出好作品。如若完成任务,那叫应酬作品。艺术不应等同商品。

    36.动笔连带精气神,凝神运气写心情。笔墨天天随心走,摹古读史看风景。笔墨出于心灵,心灵不能空虚。临古,读书为主要源泉,走走看看不能省俭,这与胸襟格局有关连。如不走走,或无李白,或无“二王”,或无徐渭、石涛等。文化精粹,就在古贤。自然精华,出于自然。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2019 京ICP备13008251号 网站维护:中安观研究院互联网科技中心 网站制作联系:010-5713080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