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官方网站!网址:www.cslai.org

您的位置:首页 > 书画艺术 > 国画油画

懒悟:古朴烂漫一画僧

时间:2019-12-02 10:07:53 来源: 中国文化报 作者:庞聪

  云山叠嶂图(国画) 68×109厘米 1963年春 懒悟合肥市懒悟·贺泽海艺术馆藏

  杨惠东

  作为中国美术史上的一个特殊阶层,画僧的构成比较复杂。自五代始,画僧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五代南唐僧巨然与董源并称“董巨”,成为南方山水画的代表并影响了后世文人山水画的发展。西蜀僧贯休诗书画兼擅,水墨罗汉闻名于世,其诗神锋四出,一言一字无非棒喝,其书体工篆隶,尤喜狂草,称为“姜体”(贯休俗家姓姜)。惠崇亦为诗僧兼画僧,其诗被欧阳修视为“诗家九僧”之一,其平远山水对北宋文人画影响颇大,宋代邓椿作《画继》,卷五记“道人衲子”,内列画僧有名者10余人,此为画史上首次把画僧作为单独的一个群体对待。华光著《梅谱》一卷,创水墨画梅新体。

  南宋法常、玉涧深染梁楷画风,大笔挥洒,水墨淋漓,几近于墨戏而颇多禅意,元末夏文彦在《图绘宝鉴》中说:“画僧法常,号牧溪,喜画虎猿鹤,芦雁山水,树石人物皆随笔点墨而成,意思简当,不费妆饰。但粗恶无古法,诚非雅玩。”《画继补遗》甚至说它“诚非雅玩,仅可僧房道舍,以助清幽耳”,他们的作品通过佛教徒的流传大量存留于日本,对日本水墨画的产生发展起到巨大作用。画僧担当可推明代禅画第一,自谓:“画本无禅,唯画通禅。”其作风骨清寒,无一丝人间烟火气。弘仁、石溪、八大、石涛并称“四画僧”,作品具有强烈的个性化特征和深刻的精神内涵。弘仁笔下清峻冷逸,孤高绝俗,当时“江南人家则以有无渐江画定雅俗”;石溪之画以生辣幽雅、乱头粗服见胜,与石涛并称“二石”;八大山人以放任恣纵见长,苍劲圆秀,冷逸横生,开一代花鸟新风;石涛之画纵横潇洒,磅礴淋漓,体现出强烈的创新精神,其《苦瓜和尚画语录》为最有价值之清代画论。四僧之画各具特色,占尽明清画坛春色,并且创新安派,开扬州画派,当时的“四王”无论在以画通禅或艺术品格方面皆无法与之比肩。可以说,如果没有画僧的存在,中国美术史将大为失色。

  进入20世纪,自1896年虚谷逝后,与文人画血脉相连的禅画衰微,我们很难在画坛寻找到画僧的身影,尽管弘一法师诸艺皆通,但出家后他仅以“书僧”的面目示人。

  懒悟幼年家贫,曾读过几年私塾,后因母丧无所依,乃投入潢川县远铎庵剃度,为小沙弥,稍长,于湖北归元寺受具足戒,成为比丘。1925年闵南佛学院成立,懒悟千里负笈,由河南赴厦门,考入闵南佛学院,成为第一届学生。两年后,他被中国佛教会遴选东渡日本,习法相宗。在日本居留5年,其间除研习佛法之外,对绘画发生兴趣,暇时勤习不辍,颇有所得。1931年回国,居于浙江杭州灵隐寺。在杭州曾入林风眠门下习画,在其门下涉猎甚广,后来懒悟一些画中隐约流露出传统文人山水之外的东西,不为无因。

  据懒悟说,开始学画是用丝绸烧灰画蝴蝶,久之渐渐感到那种画不能直抒胸臆,遂转而为山水。约在1934年、1935年,他由浙抵沪,溯长江而上,欲作庐山、峨眉游,途经安庆迎江寺,为心坚方丈与笠庵法师所挽留,在寺中西堂任职,后出任安庆城北太平寺住持。安庆四周皆佳山水,且地近佛国九华,懒悟流连其间,潜心书画,尽写大江南北山水之奇。

  1950年代初奉召赴安徽省会合肥,驻明教寺古教弩台,懒悟被聘为安徽省文史馆员,也是政协、美协成员,被称为安徽画坛“五老”之一。于1969年4月圆寂,世寿70岁,僧腊56年。懒悟早期作品现在已经很难见到,目前所见多在1950年代之后,以册页、手卷居多,大幅较少。一般认为其山水由四王入手,渐涉宋元,降而明清,尤着力于石溪、石涛,就现存作品来看,基本符合这一轨迹。将其1950年代之作和1960年代相较,前后风格变化较为明显,由清新秀润而趋于苍莽隽逸,且愈到老年,愈见其老笔披纷,古朴烂漫。1952年所作《唐人诗意山水》立轴是其现存作品中相对较早的,全图意象开阔,笔墨清润,为新安派一路风格,土坡以披麻皴为之,杂树造型多变,中锋勾勒多方折,笔墨明显可见由沈周上溯吴镇的痕迹。他曾在一则画跋中题道:“子久清幽绝俗,仲圭苍凉古朴,山樵之清奇,云林之简洁,皆不敢模仿,以余性拙然,独取清代半千老人、石涛、石溪、渐江诸名家,取其远不若邻其近矣。”在晚年,石涛、石溪对其影响最为显著,曾用一闲印曰:“二石而后”,既说明其风格所自,也正是其自许之处。

  对于同时代的画家,懒悟也有所关注,并取其长处为我所用。在其晚期作品中,黄宾虹的影响隐约可见,如1967年他为林文奇作《仿石溪道人山水》轴,笔法多变,齐而不齐,乱而不乱,先以灰墨写其大概,后用枯笔焦墨点之又点,皴之又皴,层层积墨,苍莽、幽密、厚重,纯然一派黄氏山水风貌。作为生存于20世纪的画家,眼界既广,对于西画的一些方法,心识目染,自不能不在其作品中有所反映。如懒悟1957年的一幅山水立轴,前景为两株大树,占据画面2/3的位置,树下有茅亭丛竹,高士垂钓;远景为渔舟村舍,掩映树后;中景为空阔的水面。

  懒悟的书法多以颓毫散锋为之,苍劲古朴,不计工拙,呈天真烂漫之态。从现存的一些册页和画上款书来看,似于徐渭处得力甚多,特别是书写的随意性较强,显露出徐渭的影响。他对字形的规定性并不太重视,排列错落处有时远离常规,有些字连接新鲜而略显生涩。他更注重书写过程的自由挥洒之美,点画圆润遒劲,结体跌宕多变,如同其晚年山水一样,萧散随意,老笔披纷。其较工整一路的款书笔势流动,点画圆劲,隐约透露出黄宾虹的意趣。总体上看,其书法不同于我们平素所见佛门书法的内敛、平淡、浑穆,而是以画法演书法,强调随意性,行笔流畅,结体生动,不太注意点画内部的控制,以致信笔之处不少,更多地呈现出“画家书”的特点。

  懒悟法号晓悟,后改懒悟,关于其“懒”有不同说法,或谓其生活懒散,不修边幅,故称“懒和尚”。其学生贺泽海、林文奇认为这是一种误解,其“懒”乃在于懒于生活琐事,懒于繁文缛节,懒于应酬交际,实际是其落落寡合、生性耿介、高蹈遁世的表现。1959年秋,懒悟作有一题为《大别山区》长卷,此为参观梅山水库归来所作。当时,梅山水库为安徽省在“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最高指示之下的重点工程,但在其笔下,丝毫不见热火朝天的集体劳动场面和高大雄伟的水库大坝工程,依然一片“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世外桃源。他以其高古隽逸、无一丝人间烟火气的书画远离了当时的艺术主流。就“画僧”而言,懒悟或许是中国美术史上的最后一位。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2019 京ICP备13008251号 网站维护:中安观研究院互联网科技中心 网站制作联系:010-5713080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