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官方网站!网址:www.cslai.org

您的位置:首页 > 诗酒文化 > 中国好诗

他们热爱诗 他们就是诗

时间:2024-06-03 09:48:31 来源: 国文化报 作者:高 昌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伴随着充满磁性的声音,听众被带入《春江花月夜》的美好意境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打动人心的朗诵者,竟然是一位名叫张节的视障诗人。

  当我初次看到张节的朗诵视频,还同时收到助残志愿者静如女士一段饱含深情的呼吁:“在第34次全国助残日到来之际,请大家带着爱心,一起来转发。”接着,这唐人的古老诗句插上现代科技的翅膀,很快就在微信群里飞翔了起来。

  此后,张节的朗诵在“寻找最美的声音”视障者诵读比赛中获了奖,诗人周文彰还专门写了一首贺诗:“春江花月夜斑斓,可恨双瞳不见颜。幸有心灯天地亮,声情奔涌诵佳篇。”静如回忆参加视障者诵读无障碍公益行活动的体会,也在词中细腻地写道:“酬寄清泉应快意,书香国韵共长吟。爱予遇见,最酷好声音。”

  有声阅读机、读屏软件、智能手机、盲人专用电脑等现代科技手段,为视障群体打开了阅读和交流的心灵之窗。视障诗人竹纪年用音乐解读传统诗词的第一支单曲《恰少年》,目前已在志愿者的帮助下进入试唱阶段。

  美丽的诗词传递温暖,也分享生活的美好。“跛行瞎闯有君怜,拉进诗群扶上船。手语仁仁元是谢,盲文美美尽成缘。”这是上海诗人武焯的心声。

  残疾人事业离不开爱心人士的支持和无私奉献,提起“残健互融”这四个字,也总是唤起一种不同寻常的特殊共鸣。贵州诗人王才学以《残健共融吟》为题进行咏叹:“浮云堪一笑,尔我本相同。不问前生定,何言壮志穷。助残香世界,扶跛自春风。共看霞连片,星辉日贯虹。”哈尔滨残障诗人刘向东听到一位志愿者护送视障诗友参加典礼活动的善事之后,也特意用诗句来表达赞赏之情:“春风化雨情无限,壮志凌云旅不孤。共筑人间真善美,温馨往返尽欢呼。”据了解,刘向东不仅写作诗词抒发心中大爱,还组织当地诗友参与“诗词雅集”“携手孤独症儿童观影”“助盲包饺子”等暖心活动。他带领的哈尔滨“自强之翼”文学社曾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宣传文化部、中国残疾人事业新闻宣传促进会等举办的征文比赛中获奖,他本人也在哈尔滨开放大学主办,哈尔滨市教育局、市残疾人联合会等联合举办的活动中荣获“终身学习模范”荣誉称号……一份份爱,在大家心里传递着,就像一粒粒火种,默默分享着光明和温暖。他们不一定都做诗人,但都在用心品味诗词的美好,用爱传播有滋有味的自信人生。他们热爱诗,而他们自己奋斗的历程,本身就是一首彩色的诗啊!

  近年来,各地加强残疾人工作,为他们提供生活便利,也关注他们的精神生活。诗人周达参加科技助残主题活动之后感叹:“骨骼神经国手医,仿生修复不为奇。当年梦里阿凡达,今日健全真可期。”诗人杭中华也深有感触地写道:“摸索蹒跚步履艰,翼折天使倍辛酸。芬芳共享厚情义,科技助残前路宽。”作为诗人,我也曾多次参加残疾人诗词活动,并在盲人学校参与模拟体验,亲身感受“黑布蒙眼”后的生活细节以及无障碍环境建设的便利成效,同时切实感受到这一特殊群体中爱诗、读诗的热忱之心。

  诗词带来精神的慰藉,也架起社会沟通的温馨桥梁。为了帮扶山东肢障诗友突破诗词写作瓶颈,志愿者一步步教会肢障诗友查阅韵书、进行格律校验;为了助力失语诗友恢复语言能力,志愿者在微信上为他们推出“一天进步一点点”诵读栏目;为了解决听障诗友的交流障碍,志愿者引领懂手语的残友学习诗词写作,以便在为其他听障诗友进行诗词解读时发挥手语翻译的作用;为了发掘残疾诗友的诗词创作潜能,志愿者组织他们开展点评、鉴赏等雅集活动,让队伍得到锻炼,让兴趣更加浓郁……

  近日,友人送来“科技助残·共享美好生活”仁美诗词雅集中的一组作品,读来令我非常感动。浙江诗人方锡金在《自吟》中写道:“惯历风霜志不磨,身成残疾又如何。耳聋偏觉噪音少,心静频看美景多。”这首诗表达了特定的生活感受,抒写了内心的自尊和自信。另一位名叫金志宁的诗人则细腻描写了“搬花盆上台阶”的艰难过程:“手端花卉迎难上,硬硬台阶膝盖行。挥舞汗珠残疾路,人生笑傲雨风中。”对残疾诗友来说,搬花盆上台阶的动作是如此艰难,然而他端着花盆迎难而上的场景,却如同一个动人的特写镜头,展示出希望的美好、春天的美好。

  我注意到,他们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是对生活的感恩和对自我的激励。比如湖北诗人胡再青的《西江月·赞人工耳蜗助力听障者》:“整日孤单呆坐,四时寂寞盘桓。自卑自愧自生怜,总把耳聋嗟怨。科技助残温暖,耳蜗帮听新鲜。一朝装上妙音传,从此人生嬗变。”小小一个耳蜗,却能打开一个崭新的世界。甘肃诗人窦小红在《自勉自励》中写道:“多少不甘心底涌”“死拼命运逆风行,千般努力奋争赢”。这是自我的内心独白,是奋斗者的誓言,也是诗人对生活的郑重宣告。

  我还发现,这些诗友对残疾人中涌现的奋斗者形象格外关注。安徽省宿松县少年张亮患有成骨不全症,从小只能以扭扭车代步,被称为扭扭车男孩。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安徽工程大学,并与同学一起组建团队,设计出一套人体下肢外骨骼雏形,后来终于“站”了起来。安徽诗人李霞为此写出一首《鹧鸪天》:“百炼成钢志不休,为站而战气如牛。智能帮弱利肢患,科技扶残解病忧。既深造,又研修,才华积累胜多筹。职场规划尤明确,追梦青年有劲头。”阅读这篇作品,我感受到残疾朋友心里不熄的火种,也感受到那沸腾的热量、坚强的力量。

  另外一位被称为“窑洞诗人”的胡少杰的作品,同样让我过目难忘。胡少杰是一位脑瘫患者,生活在陕北榆林的一个小村庄。他用脚趾敲击键盘,写出了许多感人的诗句。我最喜欢他的两联诗是“独卧深山如病虎,诗心一发梦飞扬”和“此时明月将休息,我作人间那道光”,诗人笔下不是悲悲戚戚的顾影自怜,而是充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美丽人生的热爱。他说:“病魔随时都有可能夺走我的生命,可是我不想死,因为人间太美,我还没看够呢。”

  这些残疾人朋友通过读诗和写诗,生动展示了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也为增进全社会对残疾人事业的理解、尊重、关心、帮助营造了良好氛围。记得在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有位爱诗的盲女孩曾送给我一个用红色串珠亲手制作的工艺苹果。我把这个特殊的红苹果,放在书架上所有诗集的最上面。每次看到这个苹果,就仿佛看到一颗甜蜜的坚强的心……  

[ 责编:邱晓琴 ]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2019 京ICP备13008251号 网站维护:中安观研究院互联网科技中心 网站制作联系:010-5713080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