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官方网站!网址:www.cslai.org

您的位置:首页 > 诗酒文化 > 诗影

桑梓之情 赤子之心

发布时间:2024-04-11 10:43:02 来源: 扬州市诗词协会 作者:丁新伯
 

 

2024.4.10  12:23  扬州发布

 

 

最美人间四月天,最是书香能致远。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在这隆重而热烈的读书日即将到来之际,在第十届扬州朱自清读书节即将举行之时,扬州市诗词协会、扬州市图书馆于4月9日举行杰出乡贤周文彰先生捐书仪式。周先生将一生著述中的86种图书捐给家乡,为底蕴厚重的图书馆增添了家乡的书味,为朱自清读书节提供了乡贤文化的引领范例。

 

    周文彰先生现任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出生于宝应县小官庄镇双闸村,在宝应县上过小学、初中、高中,当过民办教师,后来在扬州师范学校、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读书,当过大学教师,从事过政府决策咨询工作,担任过宣传领导干部,任职过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全国政协委员。他是一名官员,但体现的是一名专家、诗人、书法家的气质,彰显的是一名乡贤的浓浓情怀。

    扬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厚重的城市,无疑也是一座书香气芬芳的城市。扬州自古文昌学盛、名贤辈出,素有崇文重教、诗书传家的优良传统。在个园,就有“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的楹联;在吴道台宅第门前,雕刻有“有福方能坐读书,成才未可忘爱国”的卧石。周先生从小在这座底蕴厚重的城市学习生活,从小就受桑梓文化的沐浴与熏陶,依恋着这片故地,事业有成,报效梓里。他这次捐赠给扬州图书馆的著作80余种,是最为齐全的一次捐书。之前,他为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过学的中学等捐书,报答母校之恩;此次,他为市图书馆捐书,更是报答家乡之情。

    周先生对家乡有着浓浓的深情大义,他用诗文写家乡,用书法书家乡,用授课说家乡,用活动参与表达对家乡工作的支持。他曾经回忆道:“我的出生地宝应县,隶属扬州。离开农村老家后,扬州市是我学习、工作的第一个城市。扬州是我的根。”“自从离开家乡进城读书工作以来,我年年回乡,即使父母先后离去,也是如此。近几年学习写作格律诗以后,家乡便时常成了我诗作的题材。”为此,他用抒写诗词的方式表达对家乡的情感依归。在《七律  老家宝应》写道:“东荡莲荷香沁腑,西湖闸蟹味勾魂。”在《七绝  回老家过年》中写道:“ 老酒新衣鱼肉菜,再忙父母也温馨。” 在《七律 又回蝗蝻庙》中写道:“痴情眷恋蝗蝻庙,梦绕魂牵数十年。似箭归心瞻父母,如胶眷意看乡贤。笑谈钓鳝新桥上,畅忆寻鹅老屋前。问起铁肩杨队长,哽咽奶奶指心田。” 儿时的记忆,快乐的童年生活,在诗歌中跃然呈现。 在《五绝 乡情》中写道:“老少涌村头,乡情扑面流。”在《 念奴娇  六十感怀》中写道:“难忘耕读官庄,伴饥荒动乱,依然争最。大院高楼,知海里,釆觅贪婪痴醉。热土呼唤,倾微力智慧,政声为慰。红炉公顶,锻锤华夏钢背。”在《重游瘦西湖》中写道:“湖中细子漾波迎,含笑楼台表故情。白塔晴云花斗艳,长堤春柳鸟争鸣。五亭高矗千桥逊,一树低横百趣生。不厌金山门矮小,流连忘返觅踪行。”先生为瘦西湖写了多首诗词,表达对瘦西湖的喜爱之情。这些诗作,少年往事的记忆,家人亲情的回忆,乡邻乡情的追忆,家乡故乡的变迁,都在他的诗作中深情流露。乡愁忆念,成为先生诗词创作永恒的深深情愫。

    周先生对运河有着独特的深厚情感。扬州,中国大运河原点城市,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城市。宝应县处在运河之畔,喝着运河水长大的周文彰对大运河怀有深厚感情。2017年,他被聘请为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顾问。其后几年,他出版了《诗咏运河》,收入94首诗词,这是他关于世界遗产运河的诗书集,将中国传统诗词与书法、摄影相结合,并部分采取了中英文双语编排,展现了运河的悠远与壮丽,向世界讲述了运河故事。他用流淌于笔端的中国传统文化韵律,以此安放自己的运河乡愁以及身为顾问所肩负的责任。

    周先生对家乡扬州的活动乐于参与,无论是官方重大活动,还是民间团体活动,无论是作报告做宣讲,还是活动致辞发言,他都没有架子,为人亲和。他参观宝应学宫、宝应百年老校城中小学成童礼,诗兴大发,立即赋诗一首:“明清大学宫,树古叶青葱。少立状元志,园飘儒雅风。”他在个园、东关街、瘦西湖、正谊书院留下足迹,更留下诗文;他参加“醉美扬州·庆祝扬州荣获联合国人居奖十周年书画作品展”开幕式、江苏发展大会扬州论坛,他都留下深情诗文;他作客“扬州讲坛”,用诗歌串起流淌千年的运河;他为家乡抗疫加油,写下多篇诗词激发家乡人民斗志;他在纪念红桥修禊开启361周年2023扬州红桥雅集”活动时作《扬州红桥雅集赞》:“护城河漾小红桥,似见当年修禊潮。诗乃维扬基底色,冶春园景又添娇。”他更是热情出席“千年运河·水韵扬州”诗歌朗诵会并致词,用英文朗诵了其运河诗作。他对家乡诗词协会的发展成绩予以充分肯定和表扬,多次加以指导。这次他向扬州图书馆捐书,并录制了8分钟的视频致辞,表达了对家乡的乡情浓意,表达了在当今时代要善于读书的重要意涵。

    在周先生的浓浓乡情中,我不禁想起了“桑梓”一词的深厚意境。《诗·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东汉以来一直以“桑梓”借指故乡或乡亲父老。“恭桑敬梓”体现的是中国人落叶归根和不敢忘本的观念。“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诗歌,一直以来深受国人传诵,这充分表达了生于土地、长于土地、深爱土地、歌咏土地的家国情怀。在2013年5月13日的人民日报上,周文彰发表了《让群众情结在心里扎根》的文章,他说,每个人都会有一些情结,比如家乡情结、母校情结、同学情结、战友情结等。情结是心中的感情纠葛,是一种深藏心底的感情。对领导干部而言,群众情结则属于这种“非同小可”的情结。在心里打上群众情结,既不因岗位的调整而松动,也不因职务的升迁而减弱,更不因年龄的增长而消退,与工作生涯共始终,领导干部就会在群众心里扎下根去。周先生的这一群众情结,家乡情结显得尤为可贵。因为,不忘家乡,就会不忘群众,就会不忘本。扬州人称他为杰出乡贤,就是对他这些年来念念不忘家乡的高度赞誉。

    我与周先生面对面相见只有一次,那是去年8月他出席扬州市诗词协会举行的“千年运河·水韵扬州”诗歌朗诵会,在现场聆听了他的激情朗诵,如今又能在市图书馆阅读他的著作,在世界读书日之际感悟他对家乡人读书的期待,深受启迪,身怀敬意。《论语》第一句话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荀子》第一篇《劝学篇》第一句话说:“学不可以已。”周先生的捐书善举,为家乡人厚植人文底蕴,多读书读好书提出了殷切期待。对我来说,我期待余生执手书香、心满芬芳。

(作者系扬州市委宣传部二级调研员)

作者简介:

丁新伯,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南京大学中文系。在机关工作30多年,除了公文写作,业余时间喜欢散文创作。近来爱上乡愁,对家乡的一草一木,都在深切忆念。对历史文化名城扬州,更有浓浓情感。工作于斯,记念于斯。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2019 京ICP备13008251号网站维护:中安观研究院互联网科技中心网站制作联系:010-5713080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