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是乡愁情感的原乡
诗人简介
包临轩,诗人、诗评家。毕业于吉林大学哲学系,长期供职于媒体,系中国作协会员。出版诗集多部、评论集一部。
“岁月演进,负载愈来愈多,可是生活在提示,要开始做减法。但是减不下去的,大概就是不能割舍的最爱了。诗歌写作,或许正是我给自己剩下的不多的‘物件’之一,假如不是唯一的话”。著名诗人包临轩先生在他的诗集《高纬度的雪》自序里开门见山的写在前面。他认为“沧桑的心,却时时寻找来路,常常回顾出发的地方,因为那里纯净。”正是基于这一种观点,坚持本心,包临轩先生的诗歌一直沿着来路而逆行的。这一个 “倒行逆施”的逆行恰恰是他诗归本心、崇尚自然,仰望泥土的重心所在。
《高纬度的雪》通过冬之卷、春之卷、夏之卷、秋之卷的匠心独特的编辑,把88首诗有机合成在一起,组成了一个绚丽多姿的一部集乡愁与都市、集大自然和人类、集仰望和崇尚、集浪漫与惆怅与一体的“单行道”诗歌。
包临轩先生的诗稳健、厚重、具有无可辩别的排他性,具有无可挑剔的多思性。多元化的哲理运用,为读者反思社会、警醒自己起到了一把钥匙的作用。尽管,“写作,就是我的散步,在心中”。诗人说“这些频次连缀起来,织成生活的细细丝线,颤动,滴出晶莹的水来,让几欲干涸的精神大漠,捕捉到了生命的光耀。”
不久前,在诗刊2020年9月号的《青春回眸》栏目,读到他的代表作《自燃》也在后记里读到他带有“包氏”标签的《内省与表达》。诗人的“自燃”就是一个人突破重围,极力减法的代表。这种具有明显的抗争行为的《自燃》,实质上也是《高纬度的雪》在大自然的作用下,在古老的乡愁里最有意义的寓意和象征。只不过是,临轩先生的诗从内到外,总是淋漓尽致的表达生活的感悟。
一、冬之卷,雪是我的原乡
《北纬45°》取材于松花江边一个冬季的意象,且是一个接近黄昏的时候。诗人撷取的“材质”是:船、一条僵硬了的大江,雪,过江的人,中东铁路江桥,寒鸦、喜鹊、打雪仗的孩子、霓虹灯、岸边的城市。这些“食材”经过诗人的灵感碰撞、时空对接,画面素描或雕刻,组成了一幅包氏风情雪地图。“停航的船体泊在岸边,像一只孤单的鹤,一旦众声喧哗般的江水冲破冰层,它将振翅飞去”一起笔就苍凉、敦劲老道、气势恢宏。刘勰认为,也极力推崇的“文辞气力”在这一首诗里质地清新的表现出来。“从江心望见长堤隆起/陡峭着一个高度,寂寥的雪线/将城市霓虹所有迷狂闪跳的光影/光影中扭曲的肢体,和/冲出喉咙的嘈杂声音/过滤完毕//”。“钢铁下有序排列的枕木/在火车经过的激情中/体验震颤和狂欢/然后,陷入沉默//”。《雪后》“大地银白/是一笔无法继承的遗产/渗透,或者挥发/最终,都不留痕迹/感恩的,或许只有下一个季节的植被/而他们/又从不言说//抬头,红日远远的镶嵌在榆树林后面的沙堤之上/好奇地瞄着/一只独行的雪狐//”写人写景、写人心、写人性,在以上的两首诗里以内省的独白,掷地有声的向度刻画,跃然纸上。诗学家玛丽·奥利弗指出“诗人应该是一种否定的力量——只有坚持自己的否定性,或者保持某种空虚的状态,诗人才能用他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同情或者共鸣来充实自己。”诗人包临轩先生的诗字里行间充满着对现实浮躁、追逐名利、趋炎附势的否定。正是这一种否定,让我们在一个清静的氛围中脱胎换骨,重新回归原生态。诗的教育意义、情感表达意识,也就在于此。就像他在诗《雪:2013》中浪漫的抒怀“雪以无边的洁白/释放了城市与田野的内心/”。在先生的眼睛里他看到的雪既是他崇尚的,他崇尚的既是神圣而不可亵渎的。高纬度的雪,是人性、善良,且具有强烈的地域性,高纬度的雪,有性格、有风骨,缠绵飞扬,沙沙有声。
二、春之卷,雪是我的诉说
如果说对雪情有独钟的话,我在临轩先生的诗集中,能够在一定数量的诗行里感悟出来。《春之卷》里包临轩先生的诗《春雪》很有形象和气质。“雪下得如此纷乱,绵密/像初春女子的心思/扑落到风挡上/激起水雾一片/模糊了我的视线//哦,这痴心的人儿/压抑了整整一冬的情爱/突然宣泄出/诉说!”这一首诗的成功之处在与意象选取上找到一个感情位置的对接点。这就是独具匠心的“奇”。奇是与大自然、眼睛、心情三位一体的。她的立体架构必须站在灵活的三维高度。这就是刘勰一直强调的“酌奇而不失其贞,玩华而不坠其实。”雪来自原乡,雪是诉说。54页《冰排》这一首诗特别气势恢宏。“冰排在炸裂声中卷起千堆雪/冬天,松动了!”多么意味深长的好诗句啊?一个松动,把一个人、一个人群、一个人类的共同想法嵌入这春天姑娘迈开的第一只脚上。“披霜挂雪的岸柳之下,踱来一个灰色棉装的冷峻男子,面朝大江//他是冰排早早预约的知音么?///”风凛冽,雄性的冰排从天际奔来,低低吼着/左冲右突在、它那激荡的春心,谁能阻挡?!”。而“这绵延无尽的巨大镜片/正渐渐支离破碎//”。包临轩先生的诗之所以有气势,是因为诗人是讲究生活和语言逻辑学的。他的诗没有废话,炼句有火候。诗歌无论长短,都在他内省与表达的范畴之内。《春之卷》里有三首诗不能不读。一是诗人采用清新通透的抒情、蜻蜓点水、蝴蝶缠绵的笔法,写了《外祖母的老屋》《清晨》《鱼儿》。二是诗人总是有新发现,视觉总是在发现一些司空见惯里的一些被常人忽略的,也最值得反思的东西。
《外祖母的老屋》写的是人性最为值得珍藏的记忆。“菜园残破,墙基下沉,泥墙散发着干草的气息。门窗、窗棂和炕沿,百年斑驳中,闪耀着记忆。”“老井填埋,柴火遍地,泥泞中泪雨交流,不忍离去。”“刚刚挂出的月亮,直照风挡,像外祖母露出皎洁的微笑。”多么富有感慨的真实描写,把人们、读者带入沉甸甸酸涩的记忆中。《清晨》短小灵动、自然、活泛。诗人几笔就勾勒出草坪上的一个影子在清晨的七点钟。影子和少年一样,这一个世界永远属于早上七八点钟的“初出家门的少年。”这一个影子,这一个少年也像近旁的一棵白桦树,安静的站在此地,“似乎在等待着一个约会”。诗人的三维感极好,从上至下,由远及近,任何一个点与线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构成一幅独特的油画。速写似的油画,我们立刻想起了葵花田里的一个少年,如火如荼的浪漫,清静如水的婉约,颜色、光辉、以及匠心独运的留白立马给这一首诗升华了200个百分点。
一首好诗不在于分行。诗歌的语言艺术是首要的。可以肯定,包临轩先生的诗语言在其独特的运用使用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具有了包氏诗歌风格的权威性。从特质的诗歌通感和代入感上看,包氏风格具备了描写的文字纯真、文本清新自然,故事情节拿捏适度。这一点应该是一个真正热爱生活,并从生活里汲取营养、火热的生活里炼金、炼句的真诗人最不可亵渎,有最可宝贵的本真。一个人热爱生活,不一定热爱诗歌,不一定重尊诗神。从包临轩先生诸多的诗行里,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个真正的诗人,离不开泥土,离不开自己,也离不开生活。为此,当我们欣赏他的诗的时候,其实是在享受一顿、一次原汁原味记忆里的原乡大餐。雪的诉说,就像一位老母亲、老奶奶,甚至风挡前的姥姥,面带着皎洁的微笑。
三、夏之卷,雪是一株蓝钟花
《弓箭铺》在哈尔滨的阿城一个偏远的一个山区内。诗人路过的时候立刻陷入沉思。“弓箭铺/ 一个小小村庄/蓝色标牌 闪过车窗/当年金朝皇家冷兵器工厂/原来在此!/顿时骤起一派风云气//遥想往昔/雕翎鹰翎几度飘舞/遮蔽大半个天空/剥落的生牛皮/层层堆叠 散发着古老牧场的气息/桑木榆木桦木/从松峰山深处源源运来 /令庞大的贮木场一望无际/一排排马口铁铺子 /淬火闪闪/如星群缀满风吹草低的阿什河畔//冰河残照里 /箭垛如山//金兀术的铁骑男儿/一拨又一拨从这里挽弓上马/一路呼啸南下/踏碎霜与雪 云和月/终于射落一个醉生梦死的王朝//如今 马蹄声息 英雄远去/弓箭铺里 再难觅断箭残弓/空余一个孤零零的地名/在公路边上的风中//但见低矮的农舍有炊烟飘起/草垛金黄一片/滤掉了传奇///”这首诗也嵌入了“雪”的意象。雪是一个王朝兵荒马乱的缩影。很有情调的《蓝钟花》,诗人一反常态,以刀劈斧斫的气势记录下了这一珍贵的时刻。“比高原的天空更蓝//太寂寞了/流石滩必须开出自己的花朵//这冲出石缝的蓝血/星星点点/无限艰难//看似在一无所有中横陈着荒芜/意志与柔情不再深藏/最终,以花的破土/透露讯息/向一直寻觅着的旅人/和苦苦等待的雪山/传递//山顶积雪/山腰间的绿林/垂直着白与绿,无法弥合的距离/怎样才能缩短/夹在中途的流石滩/陷于困守//沙石的呼号早已嘶哑/如今沉寂下来/仿佛所有抗争都接近了尾声/斟酌着/是否归于绝望//此时,蓝钟花/出人意表地张开了花瓣///”。诗人一刀劈开了“意志与柔情不再深藏/最终,以花的破土/透露讯息/向一直寻觅着的旅人/和苦苦等待的雪山/传递”这样气势非凡的意境。当人们绝望的时候,所有的抗争都接近了尾声,意外而亲切的绝境美景映入眼帘。“夹在中途的流石滩/陷于困守//沙石的呼号早已嘶哑/如今沉寂下来/仿佛所有抗争都接近了尾声/斟酌着/是否归于绝望//此时,蓝钟花/出人意表地张开了花瓣/”。以上的雪山、以上的人们绝望的限于困守,一朵蓝钟花吉祥着你、护佑着你。这样直视现实的诗歌意境,让你峰回路转,不得不佩服诗人包氏风格的鬼斧神工。刘勰说“义欲婉而正,辞欲隐而显”就是指的是临轩先生诗中意象的撷取、情感对接。诗言志的志也就在此处,彰显无遗。临轩先生的诗,不虚假,不晦涩,为读者提供的哲思空间大,张力好。
四、秋之卷,雪在兆麟公园、月牙街
诗人包临轩先生的诗歌触角不仅仅局限在乡村,以及自己崇尚的小雪、大雪、千堆雪、雪粒儿,乡下雪、都市雪。他的诗描写都市风光、风情的也占据了相当比例的篇什。这一点在秋之卷上较为明显。尽管不是诗人刻意所为,但是有生活的地方,必有风土人情,有风土人情的地方一定有人性之善良。为此诗人为读者提供了足够的隐喻和明喻的空间。包氏诗歌的风格还在于他的诗歌积淀与原乡和都市,乃至行进的途中。所以在空间的转换和角度的切入上灵活自如,跳跃的空间总有一根暗线与主核控制你思维的情绪。他诗的语言质朴、老辣、生动,诗的想象力丰富,只要读进去,就会找到读者自己的记忆和影子。跨度大的、跳跃性强的肥而不腻;细腻文嫩的,不絮叨,纹理清晰,腻而不肥。无论跨越大、还是站位平视,都具备了一个诗人诗歌的文字本心。
欣赏一下《叶子们》“秋风这条披巾/一直纠缠着树梢/拼命撕扯树的头发/黄叶/像惊慌的鸟儿和蝴蝶/纷纷逃离了高处//石板路/曲曲弯弯/向山下垂落/仿佛要挣脱叶子们惊散的喧响//拐弯处/或许藏着一角/可以逃避的宁静/然而,一枚枚落下的叶子/又能滑翔多远/在山坳间抖动着/注定的碎裂”
他在《中秋,去故乡》写到:“你那打谷的场院、小学操场/菜园、果树和村旁沟渠的流水/请把它们/连同托盘中的月饼/今晚降临的月色/一并/还给我//…… 记忆,陷落在灰黄的泥泞/和车辙的落叶里/无法俯身拾起/不敢抬手敲开任何一户房门/怕吱吱呀呀的响动中/走出老街坊/相认,或者辨认不出/都会忍不住/哭出声来”
他笔下的《兆麟公园》“公园里,未及清扫的厚厚落叶/铺满了我的心境/初雪过后/湿了车窗雨刮器及时摆动起来/徒然地/擦拭着深秋的寒意//阳光透过树梢/一种微弱的温暖/躺在墓碑下的青年男子/上个时代的清纯/留存在针叶林中/理想的夭折//伤痛至今///黄叶纷纷注入最后一脉血色……”
”。
由于城市发展、改造,现代化进程日新月异,黑龙江日报社前面附近的的月牙街已经成为了文字和记忆。诗人的《月牙街》恐怕是黑龙江诗歌史上第一首记录月牙街的诗。“在一片闹中/宁静,在这里悄悄潜伏下来/丁香林茂盛着/掩护/隔开主街从早到晚的喧嚷//这不足百米细小的街/接纳树缝间闪跳下来的光斑/穿着单薄衣裳的女孩儿/只与星星说话//有背包客偶尔走入/轻轻踏在拼接起来的石板上/灰暗的木栅栏/小面馆里昏黄的光线/紧张的神经 松弛下来/藏身百年的小街//一次次躲过/推土机挖掘机的暴虐/蜷伏于/通往火车站的树丛后面///通过一首诗折射一个时代和记忆。可以说,读了这首诗我的眼睛湿润了。因为笔者四十年前曾在车站的这一个月牙街的丁香树下五月初等一个北大荒的女孩,在诗里的小面馆吃过一次生日手擀面、茶鸡蛋。月牙街没了,记忆永恒。
几天来,读包临轩先生的诗,犹如我回到了青少年一场又一场大雪、炊烟袅袅、乡路弯弯的原乡时代。近三十年的都市生活,我变了吗?读了先生的诗,觉得生活中最可本质的是,我们善待生活、善待文字和诗歌,一定会有不菲的收获。这一个收获就是他的诗《除夕》里的金句“窗棂上的红灯笼,幸福得醒目!”、“大地银白,是一笔无法继承的遗产。”“那些欲言又止的秘密,尚未敞开”。“我躲在人影渐稀的檐角下,看见远处乡下的玉米堆在屋顶,金灿灿的,闪耀于过往的泪光中”。
其实,读一部好诗集,相当于和诗人一次彻夜交谈,等于聆听了一次诗歌美学、艺术风格、表现手法、遣词炼句、诗言志的文学大讲堂的讲座。
2020年10月20日星期二于哈尔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