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课也是历史课
中国文化自古文史不分家,尤其是古诗词,从早期的民风民歌,到后期的诗词抒情,在简练的文字间既抒发了诗人的情绪,又记录下历史的片段。在人们口口传颂中,诗词融入进中国人的骨血中,不同时代的人们都能从古诗词中获得力量,以至于代代人都在解读、解析古诗词,希望通过诗词寻找到现实生活的力量。
《康震诗词课(青少版)》康震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通过《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朗读者》等节目让大众所熟悉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其深入浅出的角度和幽默风趣的讲述风格深受大众喜爱。尤其是在家长及青少年人群中,康震有着很多“自来水”。继之前出版的《康震古诗词81课》之后,康震针对青少年群体出版了《康震诗词课(青少版)》。这本书中的选篇更有针对性,从先秦到明清,每个历史时段选取最有代表性的诗作进行讲述。书中的诗词,全部来自统编教材和课标,相当于在中小学生学习理解范围之内,进行更深层次的阅读理解和价值观剖析。
现在人们对于古诗词的理解,并不仅限于字面上的理解,而是需要深入诗词的背后,了解诗词外的知识。书中对此部分,以一些趣味问题做引子,给读者讲述诗人和作品背后的知识与精神。比如在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这篇中,以“回归自由的生活”“为什么辞官归隐?”“靠什么维持生计?”这三个话题,讲述陶渊明与诗词背后的故事。
隐居的陶渊明大家自然很熟悉,他的精神一直被历代文人所传颂,我们常常误以为陶渊明靠着自己的努力过上了自给自足的生活,有着闲情雅致吟诗颂唱。但是我们从历史纪实的角度看诗作,《归园田居》共有五首,康震将五首诗结合在一起解读。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其三)从这几句看,陶渊明的业务能力确实不行,种了半天豆子,杂草比豆苗还多,成天净是开荒也不怎么见收成。在“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其二)中,说他没事就和乡里的老农交流种田经验,希望自己的田地丰收。
祸不单行。在陶渊明另一首《戊申岁六月中遇火》中,陶渊明讲述了自己家遇到的一场火灾,把家里烧得干干净净,这让本就业务能力不行的陶渊明雪上加霜,别说自给自足,可能有上顿都没下顿。
在康震补充的史料与诗词佐证中,我们看到陶渊明归隐之后确实生活贫苦,没有奇迹也没有机遇,他是靠着自己的精神富足来弥补物质世界的贫乏,安于隐居、安于贫困,不出来做官,不接受别人的馈赠,这让陶渊明寄情于山水,以自由与对尊严的坚持来战胜现实的困难。
相比较成人版的诗词课,康震在青少版中,在每首诗后都增加了“青春寄语”,将诗词的精神内核与现代价值所结合,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陶渊明诗词后的青春寄语是这样写的:“陶渊明的青春时代,始终在做官养家与退隐田园之间摇摆。后来,终于下决心归隐,遂了自己的心愿。归隐固然算不上积极的理想,但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就要早下决心,不能太晚。”此处康震说明,人们对陶渊明的歌颂不是为了动不动就隐居逃避,关键点在于陶渊明的坚持,对理想的贯彻。即便他种不好地也能有乐观积极的心态对待自己,即使生活不如意,一旦下定决心就贯彻到底。
从这个角度解读诗词,跨越了文学,人们站在历史的角度理解诗人的坚持。这本书既引导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正向的理解,同时将青少年从死记硬背的枯燥中解脱出来,通过背后的故事体会诗词因何而伟大。(胡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