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诗人吉狄马加:更丰满的温州正呈现在我面前
人物名片
吉狄马加,著名诗人、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主任、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作协原副主席。其诗歌已被翻译成近四十种文字,在世界几十个国家翻译出版了近百种版本的诗文集。
“这是我第四次来温州。在一次次深入温州的过程中,温州人原来的美好形象依然扎根在脑海中。随着对这个地方的人文历史、过往岁月的更多了解,我发现这片土地还创造了古老的文明。更丰满的温州正呈现在我面前。”
4月11日上午,全国文学名家温州采风行“东瓯笔会”活动一行到达文成,著名诗人吉狄马加于采风之余在文成百丈漈镇石庄村的开臣璞居民宿里接受了记者的专访。巧合的是,这家民宿正是文成籍意大利华侨回乡开办的侨家乐民宿,而吉狄马加对于温州最初的印象,便来自包括意大利华侨在内的诸多在外温州人群体。
温州人四海为家,富于冒险精神
吉狄马加最初接触到在外温州人,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他坐着越野车到西藏旅游,在一处几十公里才能遇到一个村庄的荒原上,他遇到了一对背着很重包袱的父子在行走。考虑到环境险恶,他们的越野车主动搭载了这对父子。经介绍,吉狄马加了解到,这对父子是到西藏推销眼镜的。他们告诉他,温州位于浙江南方,是靠海的地方,人多地少,许多人都外出谋生。
第二次接触到在外温州人,是不久后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某一天,当时吉狄马加作为中国作家代表到意大利进行访问,结果在意大利的某个机场遇见了几个温州人。这几个温州人是去意大利开餐馆的,所以在飞机上携带了不少切菜的刀具,过安检时,他们不得不因此与警察交涉。其中的一名温州人告诉他,当时已经有不少温州人生活在意大利,他们相互之间会相互帮扶。
又过了数年,吉狄马加再次来到意大利,他发现街上除了餐馆是温州人开的,还有很多高级皮具店的老板也都是温州人。
“所以我很早之前就知道,地球上只要有鸟的地方就有温州人,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温州人。这能反映出温州的开放程度,同时也说明了温州人‘敢为天下先’,也特别团结,当然,走出去的温州人还不忘心系故土。”
发现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温州
最近几天,吉狄马加一行行走了朔门古港遗址、江心屿、九山书会、楠溪江等地。
这样的行走,令他对温州的印象又加深了许多。他告诉记者,深入温州古城,才发现原来这是一座有着2200多年建城史的城市,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是很悠久的。同时,温州人也历来重耕读文化。看过永嘉苍坡古村之后,他认为就古村初建年代而言,当时这里比温州发达的地方会落后一些,但即便在这样的山地丘陵地带,也营造出了如此规模的古村落,民居格局、功能布局都非常讲究,很不简单,而且村子数百年来一直延续着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
吉狄马加在题词 翁卿仑 摄
走进朔门古港遗址,吉狄马加则发现,原来温州是开埠很早的城市:“可见温州很早就从事国际贸易,是一个各种人类文明交汇的地方,有着发达的文化。”
温州各地美食,也让吉狄马加感受颇深。他说,温州的美食很有特点,每个县(市、区)都有差别,人们往往是利用当地种植的作物做食材,甚至将周边山里的野菜作为食材,味道都非常好。如此丰富多样的地方美食,可想见温州的历史是很悠久的。
在阅读谢灵运中感受诗人的精神源流
温州,被誉为中国山水诗的发祥地。1600年前,中国山水诗鼻祖谢灵运任永嘉守时,游历温州山水,写下了许多山水诗。
在吉狄马加看来,山水与人,自古就是相通的。真正的诗人,身上应该有一种隐秘的东西,和他的祖先以及本民族最古老的精神源流是相通的。
作为彝族诗人,吉狄马加一直强调他作品的民族性。他告诉记者,在彝族的古老创世神话中,人类从雪山上下来的时候,是雪族12支中的一支,12支中,有6支是植物,6支是动物。此后,12支衍生出了万物。这个神话背后,是众生平等的古老思想。
吉狄马加在文成 翁卿仑 摄
由此,在吉狄马加的写作中,呼吁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也一直是重要的主题。
在阅读谢灵运的过程中,吉狄马加也找到了谢灵运山水诗中的精神源流。他说,谢灵运的诗歌影响了“初唐四杰”诗人的写作,后来还影响过李白、杜甫;到了宋代,谢灵运的诗歌甚至影响过苏轼。这也是中国山水诗的一个精神源流。“但是在谢灵运之前,还有更古老的哲学源流,比如我们祖先与自然山水的关系,是一种物我相忘的亲密关系,还有道家哲学中的亲近山水思想等。”
在吉狄马加看来,伟大诗人屈原的诗中,同样有这样的精神源流:植物、动物、太阳、星辰,都是鲜活的,是一种万物有灵的观念。
本次采风活动,也是吉狄马加首次深入楠溪江。他对中国山水诗的故乡——楠溪江的风光赞赏有加:“楠溪江的水保护得特别好。当然,现在全国到处都是青山绿水,但是在楠溪江上漂流,到处充满了诗情画意,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
正如他所说,在阅读谢灵运的诗歌时,他是将谢灵运当作当代诗人来阅读的,因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相通的,他能感知到作者个体生命传达出的内涵。或许,在某种层面上,吉狄马加在楠溪江的感受,也与谢灵运的楠溪江山水诗深深共鸣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