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官方网站!网址:www.cslai.org

您的位置:首页 > 诗酒文化 > 酒政

文化丨中国酒文化面面观之 古代的酒与政治

时间:2020-07-30 10:19:04 来源: 个人图书馆 作者:李长空

  (古代酒壶)

  【作者简介】李家庆,笔名李长空,中国酒文化研究者。曾在多家知名白酒企业任职。作品散见《糖烟酒周刊》《华夏酒报》《中国食品》《中国名酒鉴赏》等报刊书籍,著有《中国酒道(上中下)》《酒类营销策略》《品牌塑造与管理》等商学集  ————————————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

  酒,天之美禄也。不一样的酒,折射出不一样的文化韵味;不一样的酒,承载着不一样的文化。归根到底,文化是酒的灵魂。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几乎渗透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和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

  建安七子之一的玉祭曾作《酒赋》,概括了酒的作用:彰文德于庙堂,协武义于三军。致子弟之存养,纠骨肉之睦亲。成朋友之欢好,赞交往之主宾。既无礼而不入,又何事而不因。贼功业而败事,毁名行以取诬。遗大耻于载籍,涡简串而见书。孰不饮而罹兹,罔非酒而惟事。

  酒既能协助文治武功,又能维系宗法伦理统治的伦常秩序,使等级礼数赖以体现,这是酒在世界任何民族中所未有的巨大效能。

  尽管历史上也有不少因纵酒而误国的事例,但酒文化作为政治军事文化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皇帝赐酒犒赏出征将士以激励其英勇作战,赐酒予文官以鼓励其秉公勤政,以酒食款待外国使节而敦促两国修好,均有其正面的意义。

  (古代酒器具)

  ——酒与政治

  酒作为政治产物,是从儒家学说的礼治思想直接生发出来的。礼必须贯彻到政治实践中去,而国家政权是靠文、武两手来维持的。

  《左传·成公十三年》有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中国古代,祭祀是君王向臣民推行礼治的示范,也是臣民向代表上天意旨来治理百姓的帝王表示虔诚和崇拜的一种方式。

  在一些重要的节日,都要祭祀祖先,以表达对死者的思念和敬仰。酒是祭祀时的必备用品之一,祭祀活动中,首先要奉献给神灵和祖先享用。《周礼》中对祭祀用酒有明确的规定,如祭祀时,要用“五齐”、“三酒”共8种酒。在祭祀奠仪中体现出来的上下尊卑的等级名分,臣民必须恪守不渝。

  酒宴席位的尊卑有别,也是以礼为核心的。其中一些礼仪、礼节延续至今。如中国大部分地区还保留“三巡”的习惯,无论待客还是朋友相聚,首先要通喝三杯;酒宴上晚辈或下级要主动敬长辈或上级酒。敬酒时,晚辈或下级在碰杯的时候,酒杯要低于对方,以示尊敬;又如酒桌新上的每一道菜都要首先转到主位等。

  这些礼仪要素的重复、强化,最终会对人在生活中的思维和行为产生影响,发挥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酒桌上的长幼有序、尊老爱幼、以敬为礼、谦和礼让,既是中国文化的体现,反过来也是对中国文化的强化。

  (古代装酒的青铜容器)

  在古代,酒不仅是统治者施恩臣民和收买人心的政治手段,还是其试探人、实施阴谋权计的载体。如春秋时期,秦穆公因施“食马得酒”之恩,使其在秦晋之战中反败为胜:“居三年,晋攻秦穆公,围之。往时食马肉者相谓曰:‘可以出死,报食马得酒之恩矣。’遂溃围,穆公卒得以解难,胜晋,获惠公以归”;又如《说苑·楚庄王绝缨》:“楚庄王赐群臣酒,日暮酒酣,灯烛灭,乃有人引美人之衣者,美人援绝其冠缨,告王曰:‘今者烛灭,有引妾衣者,妾援得其冠缨持之,趣火来上,视绝缨者。’王曰:‘赐人酒,使醉失礼,奈何欲显妇人之节而辱士乎?’乃命左右曰:‘今日与寡人饮,不绝冠缨者不懽。’群臣百有余人皆绝去其冠缨而上火,卒尽懽而罢。居三年,晋与楚战,有一臣常在前,五合五奋,首却敌,卒得胜之,庄王怪而问曰:‘寡人德薄,又未尝异子,子何故出死不疑如是?’对曰:‘臣当死,往者醉失礼,王隐忍不加诛也;臣终不敢以荫蔽之德而不显报王也,常愿肝脑涂地,用颈血湔敌久矣,臣乃夜绝缨者。’遂败晋军,楚得以强,此有阴德者必有阳报也。”

  也是以酒施恩、团结下属并取得良好效果之事。其他如象征楚汉相争的“鸿门宴”、西汉刘章“行酒令除异己”、三国时期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和“醉后杀杨修”、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等等,酒都在其中充当了媒介。

  由于酒特有的诱惑力,使人上瘾,饮多致醉,不能自制,惹事生非,伤身败体,被认为是引起祸乱的根源。所以,饮酒不仅仅是饮酒者个人的事情,而且是一种社会行为。特别是贵族阶层耽湎于酒,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历史上还有不少国君因耽湎于酒,引来亡国之祸。最高统治者从维护自身利益出发,不得不对酒的生产和消费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直至禁酒。

  (古代盛酒的青铜容器)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2019 京ICP备13008251号 网站维护:中安观研究院互联网科技中心 网站制作联系:010-5713080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