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古代的酒政文化
有种说法:酒文化与酒同时产生,大禹时期就有了。这种说法依据是,大禹“遂绝旨酒,而疏仪狄”就是种文化行为。
周代的“酒仪”鲜明地体现了酒文化的“轨道现象”,因而说酒文化自此产生似乎更确切些。
还有种说法: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有“酒”字,标志着中国的酒文化自那时产生。上述说法似有道理,但作为某种文化,我们判断的标准应该以“轨道现象”为准更恰当。大禹的“遂绝旨酒,而疏仪狄”,殷商的甲骨文“酒”字,尚无形成酒文化的“轨道现象”。而
商朝灭亡后,纣王留给周朝最大的教训便是“纵酒丧国”,于是周朝开国后的第一个重大举措就是禁酒。这一禁,竟禁出了一种文化——把酒推上了文化的轨道。
周代规定了严格的饮酒礼仪:时、序、数、令。
时,是指严格把握饮酒时间,只可在婚礼、冠礼、丧礼或者喜庆典礼场合饮酒,违时即为违礼。
序,指在饮酒时,遵循先天、地、神、鬼,后长、尊、幼、卑之序,违序即为违礼。
数,指在饮酒时适量适度,三爵即止,过量即为违礼。
令,指在酒宴上服从酒官指令,不可随心所欲,违令即为违礼。
史学家声称,周朝“酒仪”的发现,使酒走出了单一的“宫品”蝇地,产生了“文化”的含量。换句话说,“酒文化”自此出现了。
说到酒文化,便想到一位学者的话:世界上只有文化创造的酒,没有酒创造的文化。
这位学者的结论肯定无法说服人,因为他否定了酒对文化的贡献。自从有了酒,文化的内涵更丰富了,文化的外延也拉长了。这是无法否定的事实。
先说汉语中“酒”字打头的词汇:
场所性质——酒国、酒乡、酒场、酒坊、酒厂、酒店、酒家、酒吧、酒宴、酒会、酒席、酒桌……
工具性质——酒具、酒器、酒缸、酒桶、酒瓶、酒壶、酒碗、酒杯、酒盅……
人物称谓性质——酒祖、酒圣、酒仙、酒星、酒师、酒鬼、酒徒、酒民、酒棍、酒狂、酒奴……
另有五花八门的词——酒俗、酒色、酒肴、酒风、酒醉、酒兴、酒量、酒令、酒更、酒曲、酒窝、酒、酒肉、酒精……
再说带“酒”字的成语:
酒囊饭袋——讽刺无知无能之辈。
酒有别肠——意为酒量的大小,不以身材为准。
酒酣耳热——形容酒兴正浓。
花天酒地——形容生活荒淫腐化。
灯红酒绿——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
狗恶酒酸——比喻因环境险恶而令人往而却步。
酒肉朋友——指只能一起喝酒而不能共患难,关键时候靠不住的朋友。
还有带“醉”字的成语:
纸醉金迷——多用以形容骄奢淫逸的生活。
醉生梦死——一生如醉梦之中,昏昏沉沉、糊里糊涂;也指骄奢的生活态度。
醉翁之意——“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是欧阳修的话。后人多指做事另有目的。
一醉如泥——形容醉得泥一般瘫软而扶不起来。
与酒有关的典故也不少:
觥筹交错——表示酒杯和酒筹(酒令筹码)交互错杂,形容宴饮尽欢的情景。
杯弓蛇影——酒杯中出现墙上挂弓的倒影,便以为是蛇,惊吓而病。比喻因无端疑虑而引起的不必要恐慌。
瓮尽杯干——表示酒已喝光。后喻钱已花完。
玉卮无当——卮(zhi支),古代一种很大的酒杯;当,“底”的意思。意思是说:玉制的卮虽然珍贵,若没有底,便毫无用处。比喻华而不实。
……
语言学家们称,在汉语中,与“酒”有关的词、成语极多,“酒”字是与其他字“沾亲带故”最多者之一。假如没有酒,中国的语言库中就少了许多字句。
非但如此,酒与政治、酒与历史、酒与生活、酒与诗歌、酒与书法、酒与戏曲、酒与美术……酒作为一种文化,的确博大精深。
看了上文,谁还能说“没有酒创造的文化”?
酒文化自出现至今,已丰富发展了数千年,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也就是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酒文化有不同的表现。
商代,纣王造个酒池可行船,整日里不是美酒就是美色,还时常抱着美女跳进酒池戏饮,玩昏了头,把江山也玩没了,验证了大禹“日后必有酒色亡国者”之预言。由此看来,商代留下的无疑是“酒色文化”。别以为这是戏言,如果看一看《封神演义》这本书,就会发现“酒色之徒”正是商代的“专利产品”,而且盛产。
周代吸取商代的教训,颁布《酒诰》,开始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禁酒,不仅规定王公诸侯不许非礼饮酒,最严厉的一条是不准百姓群饮:“群饮,汝勿佚,尽执拘以归于周,予其杀。”看明白了吗?对民众聚饮不能放过,统统抓起来送到京城杀掉。《酒诰》还规定,执法不力者同样有杀头之罪。
那还要酒干什么?酒不能不要,周代把酒的主要用途限制在祭祀上,于是“酒祭文化”出现了。接着是前面讲到的时、序、数、令,“酒仪文化”也自此而始。如果谁认为周代之前的“酒疏文化”、“酒色文化”有调侃之嫌,不服也罢。但周代的“酒祭文化”和“酒仪文化”是有史料记载的,决非空穴来风。这么说吧,周代对中国酒文化的贡献属于开创性的。
秦汉年间出现了“酒政文化”,也就是说,专司酒务的酒吏出现了。同时,酒与政治的冲突鲜明化。这时期统治者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屡次禁酒,最终是屡禁不止。为什么?因为禁酒的理由都是“以防乱政”,酒民不服,连许多权贵都坚决反对。东汉献帝建安初年,北方初定,群雄未灭。当时曹操当政,励精图治,练兵屯田,下令禁酒。没想到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的是孔融。孔融是何等人?是当时士大夫中的中坚人物,在朝野的影响力不逊曹操。孔融写了著名的《与曹操论禁酒书》,探讨禁酒的是非,列举酒的好处,说明治国不能无酒
,特别指出大汉江山靠的就是酒。他排列了“高祖非醉斩白蛇,无以畅其灵”、“樊哙解厄鸿门,非豕肩卮酒”、“郦生以高阳酒徒,著功与汉”等论据,得出结论:“是由观之,酒何负与政哉”!总之,在孔融看来,禁酒是没有道理的。
曹操看后,复信孔融,说夏、商两代都因酒废政、因酒而亡,所以应引以为戒,必须禁酒。孔融也复信反驳道:“徐偃王行仁义而亡,今令不绝仁义;燕哙以让失社稷,今令不禁谦退;鲁因儒而损,今令不弃文学;夏、商亦以妇人失天下,今令不断婚姻。而将酒独急者,疑但惜谷耳,非以亡王为戒也。”孔融以为,禁酒者无非是为了节约粮食,而拿出“亡国之戒”禁酒是因噎废食,决不足取。
再说刘备占领蜀国后,也下令禁酒,并规定凡家中有酿酒器具者,皆按私酿论罪。一天,刘备和老部下简雍外出,简雍指着路上的一男一女对刘备说:“彼人欲行淫,何以不缚?”刘备问何以发现他们要干伤风败俗之事?简雍答:他们身上都有生殖器,当然能行淫,这就同家里藏有酿酒器皿就能酿酒一样。刘备明白了,自己最信任的老部下原来是拿这个做比方,反对禁酒,于是哈哈大笑,马上解除了禁酒令。
今天的人们都不怀疑酒是好东西,可我们的老祖先在很长一段时期看不惯它,从它一出现就禁来禁去,一直到了魏、晋时期,晋武帝司马炎颁布酤酒法,酒才有了合法地位。“合法地位”意味着酒不仅可以大量生产,而且能够公开买卖,紧接着便出现了酒税,酒税成为国家的财源之一。于是,“酒财文化”出现了。有人说中国的酒税最早见于汉武帝时期,那时就有了“酒财文化”。这种说法也有点影子,因为当时汉武帝实行了“抽税”政策。但那一时期还没有走出酒禁,酒的“合法地位”还未确定,真正意义上的“酒财文化”不可能形成。
到了唐宋时期,中国的酒业发展已达到空前规模。那么,唐宋时期酒文化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是酒与文人墨客大结缘,出现了辉煌的“酒章文化”。这一时期,酒与诗、酒与词、酒与音乐、酒与书法、酒与美术等,相融相兴,沸沸扬扬。有章节专门介绍此时酒文盛况,此处不赘。
忽必烈入主中原不断征伐,明代起义烽烟不断,清王朝不御外侵,都闹得百姓四处迁徙避患,比如河南人走西口,山东人闯关东,客家人赴粤、闽等。中国人的居住地大分散,地域文化逐渐形成,与此相应的“酒域文化”随之产生,如不同地域的不同酒俗、酒礼丰富多彩。
当今,酒文化的核心便是“酒民文化”了。“酒民文化”有三大特征:首先是“人本特征”——人的酒行为更为普遍,酒与人的命运更为密切。二是“生活特征”——酒广泛地融入了人们的生活,贴近“生活”的酒文化得到了空前的丰富和发展。比如生日宴、婚庆宴、丧宴等等以及相关的酒俗、酒礼,成为生活内容。三是“变化特征”——五十年代刚建国,经济困难省着喝;六十年代搞斗争,和谁喝酒分得清;七十年代不开放,喝酒不能太张扬;八十年代搞改革,精神抖擞上酒桌;九十年代有了钱,公喝私喝长脸面;廿一世纪重健康,喝酒还要讲质量;时代还在向前走,中国酒民雄赳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