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官方网站!网址:www.cslai.org

您的位置:首页 > 诗酒文化 > 故事

茅台前传——拾起那段被人遗忘的历史

时间:2020-01-19 13:44:09 来源: 中国酒志网 作者:tomato

  据1939年编的《贵州经济》记载:“满清咸丰以前,有山西盐商来茅台地方,仿照汾酒制法,用小麦为曲药,以高粱为原料,酿造一种烧酒。后经陕西盐商宋某、毛某先后改良制法,以茅台为名,特称“茅台酒”。

茅台镇黔台酒厂原始车间

  1949年,茅台酒生产凋敝,仅存三家酒坊(成义、荣和和恒兴),道光年间烧房不下二十家的繁荣局面早己不再,茅台酒的生产己达到了破产的边缘。

华联辉“华茅”王立夫“王茅”赖永初“赖茅”

  成义、荣和和恒兴三家烧房分别为:1862年,华联辉创办“成义烧坊”所酿茅酒人称“华茅”;1879年,王立夫等三人合资创办“荣和烧坊”所酿茅酒人称“王茅”;1929年,周秉衡投资兴建“衡昌烧坊”,1938年,周因倒卖鸦片破产,赖永初收购了“衡昌烧坊”更名为“恒兴烧坊”,1947年“恒兴烧坊”生产的酒定名为“赖茅”。

茅台酒厂志

  根据《茅台酒厂志》、《仁怀县志》等官方资料的记载,仁怀县政府通过没收、接管和赎买的方式,将成义(华茅)、荣和(王茅)和恒兴(赖茅)三家茅台镇上规模最大的私营烧坊(过去民间称酿酒作坊为烧坊)国有化,1953年成立了贵州茅台酒厂。

国酒茅台厂景

  这些烧坊里的资深酒师,成为了这家新酒厂的技术骨干,把酿酒工艺带了过去。如今,人们只看到了国酒茅台的荣耀,却并不知道现在的这个茅台其实是在1953年由当年那三家烧坊造就而成,而这成就了茅台的三家烧坊它们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人们就更是知之甚少。

成义烧坊

  三家烧坊里,成立最早的是华家成义烧坊,其历史可追溯至清朝同治年间。华家原籍江西,康熙年间入黔经商,依靠贩运川盐发家。

茅台镇旧照

  据华家后人华问渠解放后的口述文章记载,华家开始酿酒始于咸丰举人华联辉。而他造酒的起因,是祖母彭氏惦记茅台镇“味醇而香”的好酒。茅台镇原是川盐入黔口岸,华家常年往来于此。

“永隆裕”盐号

  据记载,华联辉字柽坞,江西省临川人,其始祖在康熙末年来贵州经商后定居遵义。华联辉主要经营盐业,开设“永隆裕”盐号,是贵州首屈一指的大盐商。华联辉到茅台之后,发现这里的烧坊已被夷为平地,于是就买下一块土地,找来旧时的酒师,在原址上建起了作坊。

彭氏品尝茅台酒

  酿出的酒经彭氏品尝,确定这正是她年轻时喝过的酒,于是中断多年的茅酒生产就这样恢复了。最初近十年间,华氏的酒仅供家庭饮用和馈赠、款待亲友。谁知亲友们交口称赞,纷纷要求按价退让,求酒者接踵而至,于是,具有敏锐商业头脑,善于捕捉商机的华联辉立即扩建酒坊,对外营业,并将酒房定为“成义烧房”。

成义烧坊“华茅”

  这是酱香型白酒有据可查的历史。一念之心,感动天地,成就一番事业,是谓之孝。毫无疑问,正是因为华联辉有“孝”,才成就了后来茅台酒的一支。

红军与茅台

  1951年,仁怀县人民政府将“成义烧坊”收购并公有化,“成义烧坊”更名为“贵州省专卖事业公司仁怀茅台酒厂”(即今天的茅台酒厂)。“成义烧坊”三大酒师——郑兴义、郑永福、郑银安入主茅台酒厂,史称茅台三郑。1984年,郑永福的关门弟子方延本成为郑氏酿酒技术的最后嫡传,注册了“成义烧坊”商标。

茅台古窖

  根据《仁怀县志》记载,在华家设立成义烧坊后十年(1879年),石荣霄、孙全太和王立夫三位遵义地区的地主,“合股联营”开设了“荣太和”烧坊,烧坊名字分别取自于石、孙的名字,以及王立夫继承经营爷爷王天振发创办的盐号“天和号“。

建国后的茅台镇

  到1915年时,孙全太以“账目纠纷”提起诉讼退股,烧坊从此改名为“荣和烧坊”,1927年王立夫病逝,烧坊主要由石荣霄掌管。

白酒贮存

  由于实力相对有限,荣和烧坊的酒产量不大。据《茅台酒厂志》记载,常年产量在5000公斤左右,主要也只是在本地和临近遵义的重庆销售。

“成义烧房”与“荣和烧房”联合参展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

  石荣霄本也姓王,因为是当地一位石姓地主的养子,遂改了姓,其后人恢复王姓。他的孙子王泽生后来继承了这份产业。被收归国有前,经营荣和烧坊的是王泽生儿子王秉乾。( 图为:1915年,茅台镇两家最大的酒作坊“成义烧房”与“荣和烧房” 以“中国贵州茅台酒”的名义联合参展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

茅台获得巴拿马金奖

  和华、王两家相比,赖家做酒晚了半个世纪,巴拿马的获奖,也与其无关。

酿酒作坊

  1920年代末,贵阳一周姓鸦片商人,在茅台镇开设了一家小烧坊。之后,周在贵阳的生意破产,烧坊也只是勉力维持。到1938年,为了抵债,周把烧坊转让给了他在贵阳的合作伙伴赖永初。

蒸馏

  赖永初并非富贵出身,他自小当学徒、小贩,靠土产品等买卖发家。到抗战胜利后,他在贵阳已是开设银行、经营矿产、跻身政界的一方新贵,此为后话。

恒兴烧坊“赖茅”

  “父亲把这个酒分装为小瓶,在自己商号里试销,反响不错,他觉得前景不错。”赖永初的儿子赖世强说,接手了烧坊之后,父亲就斥巨资扩建烧坊,并这间烧坊改名为更有现代的“恒兴酒厂”。

  据《茅台酒厂志》记载,1947年时恒兴烧坊的产量已达3.25万公斤,规模大大超过上面两家。

早期赖茅酒

  与两家先辈相比,赖永初的经营手法看起来更为现代。《仁怀文史资料》写道,赖永初注册了“赖茅”商标、采用了便携的酒罐、设计了别致的包装图案,并不断用广告和直销的手段扩大市场,一度销到香港。

赖世强与秦含章、刘锦林、马勇等人合影

  “贵州解放前夕,当时的贵州省国民党政府主席谷正伦曾派人游说父亲,携银行资金去往台湾,还给他留了飞机,但父亲觉得自己一介商人,手上又没血债,无需逃命,况且谁上了台,都是需要有人从事商业,便拒绝了。”赖世强说,解放军进入贵阳时,父亲还安排旗下学校师生连夜赶制五星红旗去迎接。

赖永初酒中国白酒专家品评会

  建国后,赖永初也曾短暂地得到过一些“待遇”,比如获选贵阳市政府财经委员等职,1950年曾跟随代表团在北京和上海参观,得到朱德、陈毅的接见。

茅台“记忆”酒

  1953年,贵州省对三家烧房进行收归国有,给予成义烧房120个大洋,给予荣和烧房400大洋,恒兴烧房作为官僚资本没收,原因是和国民政府、何辑五合开了贵州银行。三家合并正式成立了国营茅台酒厂。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2019 京ICP备13008251号 网站维护:中安观研究院互联网科技中心 网站制作联系:010-5713080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