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与酒的典故
从古至今,酒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当然,因酒误事和因酒成名的都有,真可谓是成也是酒,败也是酒。
酒可亡国。相传,仪狄发明酒后,大禹喝了感叹:“如此之美物,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话未冷,其后世子孙夏桀就“作瑶台,罢民力,殚民财,为酒池糟纵靡靡之乐,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于是,夏亡,桀为商汤所放逐,商朝建立。可商朝仍未吸取教训,到了殷纣王,更是变本加厉,以酒为池,划船而豪饮,烂醉时,集三千男女而裸舞,最终,国也为之而亡。
酒可误事。如齐桓公醉酒,丢了帽子,甚感羞耻,三天不上朝,恰逢粮荒,无人救济灾民,国将乱。庆幸的是,管仲自作主张,开粮仓,赈灾民,救民于水火之中,救国于将乱之时。楚国与晋国战于鄢陵,楚国败。楚恭王召大司马子反前来商议,准备再战雪耻,然子反醉酒,无法前来。楚恭王只得对天长叹,“天败我也”,遂杀子反,班师回朝。大诗人贺知章,外出办事,因醉酒观花,以致眼花落井,醉眠井底。
酒可使人愁。如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这是酒后对人生的感叹;如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是酒后产生的消极心态;如柳永“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酒后对自己的放纵;如李清照“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这是酒后的冷清苦寂。“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这就是酒。
酒可劳师。春秋时期,越为吴所败。越王勾践为了实现“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复国大略,鼓励人民生育,并用酒作为奖品:“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越王伐吴前,越中父老献美酒于勾践,勾践将酒倒在河的上流,与将士一起迎流共饮,士气大振,战为之胜。战国时,秦伐晋,秦穆公欲犒劳将士,以鼓舞士气,然酒醪却仅有一钟,秦穆公就将这一钟酒倒入河中,与三军共饮,将士甚感动,作战异常勇猛。
酒可壮胆。史记,秦兵长途征战,口干舌燥,在陈仓凤翔柳林遇一种浸泡了谷物、果子的西凤酒。狂饮之,止渴生津,热血沸腾,一鼓作气,大胜而归。汉高祖刘邦,酒醉而斩白蛇,举义旗,登高而号众,灭秦而汉建。李白“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视君王如无物;嵇康于洛阳东市刑场,饮酒奏琴,更是视死如归。
酒可化才气。“书圣”王羲之酒醉后,挥毫而作《兰亭序》,“遒媚劲健,绝代所无”;僧人怀素,酒醉泼墨,留给后世的是神鬼皆惊的《自叙帖》;草圣张旭“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于是有“挥毫落纸如云烟”的《古诗四帖》;“吴带当风”的画圣吴道子,作画前必酣饮大醉方可动笔,醉后为画,挥毫立就。李白更是斗酒诗百篇,苏轼“得酒诗自成”,杜甫“醉里诗成觉有神”,杨万里“一杯未尽诗已成”,酒量化成了他们的诗情。
酒可助侠情。如荆轲饮于燕市,酒酣而气益震,而后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如朱亥,酒后高歌赴战场,借酒兴逞豪侠气,而后有“为救赵而挥金锤”的侠义;如樊哙立饮斗酒,生啖豚肩,而后有“厉声喝楚王,尽英雄气”的胆量;如梁山好汉,“成瓮吃酒,大块吃肉”,而后有“替天行道”的豪迈;如武松大饮“三碗不过岗”,而后有“景阳岗上打大虫”的勇猛。“慷慨然诺杯酒中,义重生轻死知己”,这就是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