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限酒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作为文臣,文静闲雅,行文论道,酒既是个人修身,也关乎民生。从文臣看酒可知,实物的利弊,不在于事物,而在与人的把握。
周公旦,姓姬,名旦,周文王的第四子,因采邑在周,称为周公。他是西周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也是古代臣子贤明和奉献精神的代表,被尊为“元圣”,是儒学的先驱。
周公在周灭商之战中,就“常左翼武王,用事居多。”灭商2年之后,武王不幸病死,成王年幼,由周公摄政。武王的另外两个弟弟管叔和蔡叔心中不服,他们散布流言蜚语,说周公有篡夺王位的野心,有可能会谋害成王。唐朝诗人白居易就曾有“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的感叹。
不久,管叔、蔡叔勾结纣王的儿子武庚,并联合东夷一些部族“三监之乱”,反叛周朝。周公率师东征,经过3年浴血作战,终于讨平了叛乱,征服了东方诸国,同时斩杀了管叔、武庚,放逐了蔡叔。再次巩固了周朝的统治,建立了不朽的功业。
河南洛阳周公庙定鼎堂
为了长治久安,周公不仅建都洛邑,还开始实行大封建制的方针。他先后把国土划分建置71个封国,除16个功臣封国外,其余的都是周姓家族诸侯,以作为捍卫王室的屏藩。周公总结夏殷的统治经验,制定各种政策。周公曾先后给卫康叔《康诰》、《酒诰》、《梓材》三篇文告。
《康诰》的目的是安定殷民,要求“明德慎罚”才有天命。
《酒诰》是中国第一部管制饮酒的开创性的法令。这是周公针对殷纣王因为酗酒过度,败坏国政,造成国败人亡的教训制定的,而且酿酒要用去大量粮食,这样的浮华风气也非常不利于国计民生,所以特别制定《酒诰》这样的法令。其中,考虑到社会的安定,百姓群饮被严格限制,而且要通统捉来“以归于周,予其杀”。虽然“予其杀”未必真杀,但其对于饮酒控制的严厉程度还是可见一斑的。不过周公也并非完全禁酒,在有祭祀祝寿等庆典的时候还是可以喝一点。这同周公倡导百姓去“艺黍稷”也可“肇牵牛,远服贾”,即种庄稼或经商以奉养父母的精神是相适应的。至于对当时比较稀缺的工匠饮酒,就比较宽容,即使饮酒也不杀,而是进行耐心的教育。
周公像
另外,为了巩固和加强周王朝的统治,周公还建立了各种典章制度,也就是所谓“制礼作乐”。他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君臣、父子、兄弟、亲疏、尊卑、贵贱的礼仪制度,严格上下等级制度,使其各守本分,各安其位,以调整中央和地方、贵族与百姓的关系,加强中央政权在精神文化上对人民的统治,这就是所谓的礼乐制度,谁要是违反了礼仪、居室、服饰、用具等等的具体规定,便视为非礼、僭越。后来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了各种繁复的礼仪制度,不断完善了封建阶级社会的制度,以致后来对于饮酒,也制定出了很多的等级制度,形成了酒的觞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