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视角带你“戏品白石”
京剧与国画两大国粹,将在舞台上碰撞出怎样的火花?12月16日、17日,北京京剧院新编京剧《齐白石》将在长安大戏院首演。演出前夕,举行“戏品白石”直播活动,该剧主创与文化学者共同做客北京画院,畅聊齐白石的艺术世界与该剧幕后创作故事。
北京京剧院供图
逛展览
品读大师艺术人生
北京画院是当今藏有齐白石作品最多的机构,此次与北京京剧院携手合作了新编京剧《齐白石》。当天的直播从展厅中拉开帷幕,嘉宾们共同走进了齐白石的绘画世界,感悟他的艺术人生。作为近代中国画坛的代表人物,齐白石秉承传统又锐意创新,博采众长。在他的笔下,人物可亲,山水可观,花鸟虫鱼可爱,瓜果菜蔬可人,作品中昂扬着一股生机勃勃的气象,具有雅俗共赏的艺术魅力。
齐白石与梅兰芳的情谊如同高山流水,可谓一段艺坛佳话。北京画院齐白石艺术国际研究中心秘书长、北京画院美术馆艺术总监王亚楠讲述了“幸有梅郎呼姓名”的典故。上世纪20年代,初到北京的齐白石受邀出席一个大官家的喜宴,当时齐白石在北京还没有声名远扬,大家不太了解这位衣着朴素的老人究竟是谁,对他有些冷漠。梅兰芳看到齐白石后,非常恭敬地打招呼,齐白石一下子成了全场的焦点。后来齐白石画了一幅《雪中送炭图》送给梅兰芳,并有诗记道:“记得前朝享太平,布衣尊贵动公卿。如今沦落长安市,幸有梅郎呼姓名。”
展厅里,白石老人笔下的虾引起了文化学者、观复博物馆创办人马未都的浓厚兴趣。王亚楠介绍,白石老人的虾广为大众所知,他画虾的过程几经变化,融入了多年的观察和思考。他将河虾身体的透明质感和对虾的虾钳进行了融合,在似与不似之间,创造出最精彩的墨虾,充分体现了艺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新编京剧《齐白石》导演傅勇凡感慨道:“我们来画院已经不止一次了,每次来不仅停留在欣赏齐白石先生的画,更是在思考他拿起笔的时候,构思画作的心境,这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挖掘人物的真实内心。”
聊创作
聚焦百年前“衰年变法”
谈到新编京剧《齐白石》的剧本创作,该剧编剧步川说:“大大小小的修改不少于20次,这是我写的最‘苦’的一个剧本。”该剧经过反复推敲,选择从白石老人上世纪20年代“衰年变法”切入,以京剧的表现手法勾勒齐白石艺术创作上这一承前启后的重要转折时期。正是“衰年变法”,使齐白石创立了属于自己的画风,也使近代中国画达到了新的艺术高峰,重彩浓墨地体现了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
“齐白石的‘衰年变法’阶段,距今差不多百年,当时齐白石已迈向六十岁,这个年龄段的画家一般创作思维都固定下来了,大多数人不愿意再改了,而齐白石却敏锐地察觉到了‘变法’的重要性。”马未都说道。“衰年变法”让齐白石的画作面貌一新,创造出大众喜闻乐见的写意花鸟画,大大拓宽了中国画的受众群体。
此次新编京剧《齐白石》创作中的一大创新,就是对白石老人的“内心外化”,塑造了“神思”“尘想”两个存在于白石老人意识中的精灵角色,这或许也是白石老人“不喜平庸”精神的延续。北京京剧院青年奚派名家、齐白石的饰演者张建峰谈到,自己在创排阶段深入研究了白石老人的生平和艺术创作,希望能够传递出他那种对于艺术的执着。直播现场,他还表示,自己曾拜师欧阳中石先生,巧合的是欧阳中石先生曾跟随白石老人学画。“所以我就可以通过借鉴欧阳先生的文化修养,体会如何更好地塑造白石老人的形象。”
看大戏
呈现大众爱看的京剧
“京剧需要极高的欣赏水平,才能知道它的好,我作为一个京剧‘小白’,担心看不懂怎么办?”面对主持人的提问,傅勇凡用一番话打消了京剧“小白”们的顾虑:“我们的艺术作品是给广大观众看的,不能停留在只给内行看。我们的剧中既有京剧之美,也有国画之美、舞台之美。”他“剧透”了舞台上将运用宣纸与画轴等元素,相信走进剧场的观众一定不会失望。
此次出演齐白石,对于张建峰来说也是一次新的挑战。这些年,张建峰不仅演出了大量经典传统戏,也多次参演新编京剧。“还记得2004年中国戏曲学院排演新编京剧《悲惨世界》,我演冉阿让,当时我觉得演不了外国人角色,特别不想演。每当这时候,师傅都会给我特别坚定的支持,鼓励我演,告诉我有什么困难过来可以一块交流。齐白石的“衰年变法”也启示我们,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要形成自己的个人风格,不要总是照搬过去,而要把传统艺术‘揉碎’了,化成自己的。”
在直播的最后,张建峰与琴师高俊浩演绎了剧中的唱段,精彩的唱腔让大家掌声连连。马未都表示“给我留两张票”,直言期待看到这出新编京剧在表达上能够有所突破,为国潮热再添一把火。大家相约12月16日、17日走进长安大戏院,共同感受北京京剧院新编京剧《齐白石》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