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京剧叙事的更多可能
作为第三届“蹦豆儿喜剧节”剧目,京剧轻喜剧《家有河东狮》将于8月26日、9月2日在津湾小剧场与观众见面。此剧将由天津京剧院青年老生演员刘小源携多名青年旦角演员主演,天津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窦骞、国家二级演员马杰加盟助阵。
这部彰显津门戏曲青春气息的作品,将脍炙人口的河东狮故事新编,以幽默风趣的手法讲述了一对小夫妻的婚后二三事。虽然是脱胎于传统故事,但是在新编故事中,从叙事到舞台演绎,却展示了当下年轻人对待情感与婚姻的思考。该剧制片人刘小源、编剧杨蕾希望借助这次合作,拓展京剧叙事、表达的更多可能性。
以青年视角解构重塑宋朝故事 用传统京剧表达当下情感问题
此次京剧轻喜剧《家有河东狮》中陈季常和柳月娥这对欢喜冤家“河东狮吼”的故事脍炙人口,有很多戏曲表达的版本,主创团队为什么会选择这个题材进行新编呢?
编剧杨蕾介绍:剧本是前年创作的,我每年都会有一些创作计划,可能会尝试不同的主题或者题材。当时我就想写个喜剧,因为不管是青年人还是老年人,很多时候可能会对戏曲有一个刻板的印象,觉得它很高很重,表达的也多是与帝王将相有关的很沉重的话题,所以我就想做一个轻快的、接地气的内容,剧的节奏也比较轻盈一点。做一个轻快的东西,但是还不能水了,我希望自己的作品在戏情戏理和文词表达上,它是细腻的、考究的,只不过是戏的整体节奏,它是轻盈的,最后就确定了轻喜剧这么一个路子。创作之初考虑到完全原创的故事,一点群众基础也没有,观众也不太好接受,所以最后就在传统故事IP里去选择。找来找去,“河东狮吼”这个故事就跃入眼帘。这个故事大家比较熟悉,之前有昆曲的版本,其他院团也有尝试改变为京剧版本的先例。
“我研究了原始的故事和之前改编的版本,当时我觉得这个故事还是站在传统男性视角进行叙事的,按照整治女人、疗妒这么一个路线去发展剧情,它是基于传统的婚姻模式和社会形态被创作出来的。虽然说柳月娥这个形象,她已经不同于传统戏曲里女性三从四德的形象,但是我觉得以当下人的情感观和价值观来审视,把女性定义为一个妒妇、悍妇,然后再去治疗她,这样一个角度我是不太认可的。我觉得无论是婚姻还是爱情,但凡它出问题,一定是双方的问题,得是双方共同去面对、去解决。反观‘河东狮吼’这个故事,在这对小夫妻的关系里面,双方各自的问题在哪里?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这是故事新编的着力点,也可以让这个故事有更多的现实意义,让它更加地符合当代人的情感价值观。” 杨蕾说。
谈到具体创作,杨蕾表示,在老戏的版本里头,这个故事是有一些封建迷信的成分在的,但这还不是最大的问题,最大的问题是,故事的走向是借助外力去解决婚姻内部的情感难题,比如说召唤土地公土地婆、把人变成羊等。这种方式在当下人的逻辑中就走不通。咱还是得用人间的手法去破解这些难题。尤其是要让夫妻二人在观点交锋、自我反省、冷静思考的过程中,实现互相理解,解决情感问题。
此次京剧轻喜剧《家有河东狮》中增加了几个原创人物,柳月娥有了两个闺蜜,一个叫金蝉,一个叫巧娟。借喜爱不同种类花朵这个比喻,她们分别代表三种不同的婚姻爱情观,一个是喜欢有钱的、一个要嫁有权的,而柳月娥则是“只嫁真爱她的人”。
“加了这么一个铺垫,我希望能够让月娥的形象更丰满立体。她的性格是那种有点‘爱作’的小女生,她总是从不同的角度考验丈夫‘爱不爱我’,有点小娇气、小脾气,我并没有像老戏里面把她的行为描写得那么过分,只有当她遇到了特别扎心的伤害时,她才爆发,因为她图的就是陈季常的真爱。这种背景下,她面对老公的背弃时,她的行为就有了情感和逻辑的归因。”
对于陈季常的形象,杨蕾在剧本里也进行了重塑:“老戏里面的陈季常就是一个浪子,花天酒地,经常去青楼妓馆,还想着纳小妾。放在当下,在女孩子的视角下这个人就是不可救药了。但是在新剧这个版本里,陈季常他是爱月娥的,但是因为长期女上男下的婚姻关系,被压抑得比较厉害。他在男性的朋友圈里面,就想支棱一下子,想找回点面子,在损友的挑唆、气氛的烘托下,干了错事。在这个新版本的故事里,男主和女主各自都有挺严重的问题,他们要解决各自的问题。他们怎么去解决这些问题,是用了很多笔墨去描写的,也融入了我对于当下青年人婚恋关系的一些思考。”
“天津著名小孩”刘小源有了新身份──制片人
4岁登台获奖,有21年从演经历的“天津著名小孩”刘小源,此次不仅在剧中扮演陈季常,还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制片人。
在《家有河东狮》的排练间隙,记者见到了忙得直打转的刘小源。这是剧组第一次穿服装在演出场地彩排,从演员舞台走位到音乐灯光配合,从表演细节的推敲到换装、置景的时间控制,想要呈现一台好戏,剧组各个工种都要磨合对接。
谈到成为《家有河东狮》制片人的感受,刘小源说:工作量太大了,从立项到组织团队、从剧本修改到排演,从协调剧场到剧务,剧组从大到小的事务,所有环节的衔接,都是制片人去推进。不过之前排《西子在望》的时候,我做过执行导演的工作,与制片人的工作有交集,所以还算有一点经验积累。目前对我来说《家有河东狮》排演中最操心的点,是要不停地协调各方面的时间,今年各个院团的演出任务都比较多,排练演出场地也比较紧张。
此次创排《家有河东狮》, 刘小源希望能把更多年轻的气息融入京剧创作之中:今年二月,杨蕾老师拿着剧本问我愿不愿意试一下。我第一个感觉压力有点大,这个题材好多剧种都在演,而且影视剧里陈季常的形象也深入人心,被横向比较是肯定的。而且,我是老生,京剧老生的角色中很少有喜剧形象,这次陈季常的形象是不戴髯口,有一点借鉴小生的特点,好多地方需要去挑战。杨蕾老师就鼓励我说,你试试,趁着年轻都可以尝试。我想也的确如此,趁着年轻试错的成本比较低,我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即便是不适合自己,面临的艺术风险也相对比较小。于是就壮壮胆子接受了这个挑战。
“院团也比较支持我们年轻人去创作,搭建了一个以老带新的团队,有水平很高、经验很足的老师帮着我们几个年轻人,整个排演过程还是挺顺利的。” 刘小源表示。
谈到这部戏的表演,刘小源说:拿到剧本后,我不敢看其他剧团该题材的作品。我对“河东狮吼”的故事有印象,我看过电影,在排演之前我怕我看完其他剧种的演绎以后,会有固定的思维模式,套在这出戏上。我希望这部戏还是以我们个人的灵感为主。
用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 实现当代人的艺术表达
如何平衡新戏中的传统与创新?
刘小源表示,这个剧它整体的理念和一些渗透在方方面面的细节,有很多创新的点。在传统京剧的一个基本框架下,京剧的结构、表演的形式,都是传统的,但是剧情上的改编要适合当代人的审美和价值观,舞美的设计会有创新点,一些念白的台词会有新的“梗”,去表达当下年轻人的思想。给观众的观感,它是京剧,没有脱离老的东西,唱腔唱段是原汁原味的京剧,但是又有新鲜感。我觉得这是一个年轻人会非常喜欢看,可以二刷三刷的剧,同时老观众也会喜欢。
编剧杨蕾说:京剧的文化底蕴是非常深厚的,首先创新不能把它做成一个不是京剧的东西。但是,京剧发展到现在也面临很多的“不适应”。原来的很多故事架构,是符合原来人们的意识形态的,但是与现在人的意识形态脱钩了。我们的改编,就是要解决这个脱钩的问题。我们当代人去做这个戏,要想想当代创作者的价值是什么?唐人创造了唐诗的高峰,宋人写了词,元代人写了曲,他们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京剧,我觉得在每一个时代它都会有不同的样貌,但是怎么样既呈现当代的样貌,又保留住传统的精髓,可能是当代创作者比较关注的。比如,爱情它是亘古不变的主题。在现代人的生活里,我们遇到的一些婚姻情感矛盾,放在古代的背景下也完全是说得通的,我们的改编并不是生硬地“穿越”,我们要把自己的艺术理念,通过一个好的故事、好的剧情,串起来表达出来,让观众真正入戏入境。在具体的艺术表达上面,我们也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用敬畏的心态去做新戏,用前人所留下来的好东西,传达当代人的思想,去表达一些前辈艺术家没有接触过的或是在那个时代不会去传达的思想和情感。这可能就是我们当代剧目创作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