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舞台上“开天辟地”!
上海歌剧院创排的舞剧《嫦娥》。
嫦娥起舞,大禹放歌。“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文艺创作与文化传播工程”舞台艺术展演正在申城多家剧院缓缓铺开一幅绚烂而生动的全图景。自11月27日起,上海11家文艺院团、院校共上演8台12场演出,并在中华艺术宫开展6场相关赏析,涵盖民乐、交响乐、京剧、昆剧、越剧、淮剧、话剧、歌剧、舞剧、木偶剧等艺术门类。
此次展演彰显了“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文艺创作与文化传播工程”启动七年以来在舞台艺术领域的丰硕成果。这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重要论述,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展演将着力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坚定文化自信自强,为中华文化培根固源,为中华民族塑魂铸魂,为新时代海派文化振兴赋能。
探索华夏文明之源,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此次展演用舞台艺术作品串起华夏民族的起源和传承,让观众感受和认识到中华民族精神品格的基因和缘起,并从中汲取绵延不绝的滋养。
“从夸父手里擎起手杖,从嫘祖手中接过梭子,站在盘古踏过的厚土上,望穿精卫飞过的波涛骇浪,从泥土中化出的生灵,在勇敢和智慧中探寻天数和命运……”上海轻音乐团精心打造《中华创世神话音乐会》,勾画出恢弘的音乐画卷。音乐会由英国作曲家西蒙·弗兰格林谱曲。“在创作过程中,我努力在西方技巧中融入东方文化。”西蒙说,“中华创世神话故事非常美,和希腊神话中的许多故事精神相通。”
在创世神话故事中,“英雄”一直是不可或缺的主题之一。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推出儿童剧《大禹治水》,融入说唱、舞蹈及戏曲的表现形式。“大禹在治水过程中,艰苦奋斗、因势利导、科学治水,体现中华民族刚强坚毅、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编剧杜邨说。
上海民族乐团奉献民族音乐史诗《英雄》,引领观众回归民族文化源头。音乐会末章将视角回归当下,歌颂英雄精神的延续传承。“我们用民族乐器讲述可听可感的神话故事,用音符演绎中国英雄的丰富形象,希望让观众们在当代国乐中感受中华民族的古老智慧和精神气,更向我们身边每一位平凡的英雄致敬。”上海民族乐团团长罗小慈说。
科技赋能舞台呈现,传统文化创新表达
展演汇聚了多元的舞台艺术作品样式,艺术家们通过对中华创世神话中深厚内涵的艺术性解读,运用丰富多样的艺术语汇进行当代表达,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上海交响乐团通过委约形式,邀请普利策音乐奖得主、华裔作曲家周龙创作乐队协奏曲《山海经》。作品不说志怪故事,而是以北、西、东、南、中“山脉系”为主线,用心打造“中国音乐地图”。周龙表示,《山海经》中蕴藏着《五藏山经》的地域分布,读懂它就如同走过了中国的千山万水。在他看来,身为华裔作曲家,中国背景和文化是抹不去的印记,“用西方的音乐形态来讲述中国故事,是体现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手段”。
《炎黄颂》以创世神话华夏始祖炎黄二帝的传奇与从混沌初分到华夏一统的史诗为题材,由上海音乐学院作曲家周湘林、赵光、张旭儒、尹明五创作。作曲家将采风中搜集的秦腔秦韵运用到四个乐章,将中国音乐特有的五声音阶加上秦腔的四声,独创为九声音阶。
上海越剧院出品的越剧《素女与魃》以距今大约5000年前黄帝与蚩尤的涿鹿之战为背景,讲述生命之神“素女”与战争之神“魃”之间的情感纠葛。借鉴“全息”理念,该剧利用舞台纵深呈现不同时空的切换,打造出中华神话世界的奇谲瑰丽、丰富多姿。
精品佳作蜚声国际,中国故事世界倾听
上海歌剧院创排的舞剧《嫦娥》,重新解读“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2020年,舞剧《嫦娥之月亮传说》片段入选央视中秋晚会,主题音乐被“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宣传片选用——“嫦娥奔月”从神话变为现实,被世界倾听。“嫦娥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遥相呼应,月亮规律的圆缺变化暗合人生世事无常、唯爱可永恒之境。这个富有悲剧色彩的神话故事,也呼吁当代的人们惜缘守情,赞颂爱之伟大。”导演马涛希望通过舞剧故事,让“嫦娥”与现代的观众产生更多情感上的连接和共鸣。
12月16日,舞剧《嫦娥》将亮相九棵树未来艺术中心。据悉,备受观众喜爱的代表性舞段《月光爱情双人舞》《月宫仙女舞》《思念爱情四人舞》此次进行了全面修改和升级。马涛透露,“月宫仙女”以传统文化中的东方仙女为创作原型,杂糅中国古典舞与传统戏曲的元素,通过舞者肢体的柔美线条和唯美意境,再现神话中云间缥缈婀娜的仙女形象。
展演作品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部分作品在国内外都收获了好评,在交流互鉴中展现了文化自信。上海木偶剧团木偶剧《创世—补天》诠释“现代感”女娲补天的创世故事,为海派木偶戏的发展开启新坐标。2018年,该剧获得了第20届“金火花”国际木偶艺术节“评委会特别奖”。
据悉,昆剧小戏《神农尝草》、京剧《补天》、舞剧《嫦娥》、儿童剧《炎帝三公主——精卫填海》、歌剧《天地神农》、淮剧《神话中国》等演出及剧目赏析活动,将在中华艺术宫内陆续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