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官方网站!网址:www.cslai.org

您的位置:首页 > 诵读艺术 > 新闻

左手文艺,右手科技 《国家宝藏·展演季》用跨界融合让文物的DNA动了

时间:2021-11-10 10:15:44 来源: 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作者:陈文韬
 

  国际在线消息:一档兼具人文情怀和科技素养的节目,应该是什么样的?持续让“国宝宇宙”大放异彩的《国家宝藏·展演季》,给出了激动人心的答案。

  继“少年十八岁”“乾隆乾隆”两期主题后,于11月6日晚在央视综艺频道播出的第三期《国家宝藏·展演季》迎来“星汉灿烂”之约。在三场各有千秋的国宝创演中,由重塑雕像的权利乐队带来的《天·眼》极为震撼。

  “美丽的宇宙太空,会以它的神秘绚丽,召唤我们踏过平庸”,乐队采样“天眼之父”南仁东的声音,在先锋电子音乐中融入“天眼”FAST收集到的脉冲星的声音进行编曲,演绎青铜纵目面具“眼中”的人类发展史,以此致敬古蜀先民的探索精神,更致敬伟大的天文工作者们。节目播出之后,有观众感慨:“这气场穿越古今、纵横天地,文物的DNA动了!”

点击进入下一页

  在即将印发的“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中,“大力推进让文物活起来”被作为了一个专门的章节。以文理交叉的方法手段,做好对考古成果的创新展示、精准阐释和融合传播,是新时代文物保护工作的重点所向——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作为“文博”领域的文艺领军队伍,再度做出了极具探索性的破题尝试。

  《国家宝藏·展演季》融合多媒体资源、汇聚全社会才智,叠加前沿科技打造“文艺展品”,通过“电视策展”传播中国故事,有力彰显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创新格局和创作实力。

  文博数字化的新尝试

  以“电视策展”拓展观展渠道

  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故宫博物院历时三年时间企划、联合所有合作博物馆打造的《国家宝藏》文物特展,即将亮相故宫文华殿。在特展拉开帷幕之前,《国家宝藏·展演季》以打造“文艺展品”之名,力求陪伴广大观众踏上一场绽放艺术想象力、激发文化创造力的国宝创演之旅。

  “万万没想到,我们还能以这样的方式进入文物的大千世界!”《国家宝藏·展演季》自开播以来,各种新奇创意令人目不暇接: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的青绿山水化作舞台上的翩翩起舞,孩子们用童谣唱出各种釉彩大瓶上凝结的“中国瓷器史”,商周十供上的兽面纹在眼前活灵活现……

  《国家宝藏·展演季》最为鲜明的特点,就是以文艺的方式展示国宝。相比起传统的科普,它在遵循知识严谨性的基础之上,更强调故事性、感染力和细节感,彰显出浓烈的人文底蕴和艺术魅力。

  近年来,数字化不断赋予文物以新的活力。在近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不仅文物工作内容篇幅明显提升,并且两次提到“博物馆数字化”,文博数字化大发展时代已经到来。

  电视是一种视听语言的艺术,而艺术与技术的加速融合,正让电视在数字化时代大展拳脚。早从2017年起,《国家宝藏》就以酣畅淋漓的“线上观展”体验,不仅让一大批国宝亲切走进了大众,也带动了线下场馆的空前火爆。当下,进入秋冬季以来,疫情防控形势较为复杂,各大博物馆(院)的参观人数明显下降。《国家宝藏·展演季》以“电视策展”拓展观展场景,升华沉浸体验,既恰逢其时满足了社会所需,也显露了总台人不断刷新自我的创新抱负和职业理想。

  在“电视策展”的氛围营造上,《国家宝藏·展演季》颇为用心,张国立老师仍作为“001号讲解员”为节目穿针引线,同时,基于雄厚的专家学者资源库,节目每期都会邀请一位嘉宾担任特展讲解员,关联三件文物。例如,最新一期节目邀请到第三季《国家宝藏》中“金嵌珍珠天球仪”的今生嘉宾黎耕老师,作为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教授,他侧重从科学家的视角品鉴创演作品,开展趣味科普,让观众足不出户开眼界、涨知识。

  科技创新下的新突破

  用“五维时空”激活历史场景

  即将印发的“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首度将“科技创新”写入题目,并以专门的篇章对提升文物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全链条的布局。

  在这场科技创新行动中,主流媒体特别是受众辐射范围甚广的文艺节目应该怎么做?《国家宝藏·展演季》率先作答。

  第三期节目中,北京演艺集团的文艺工作者们带来舞剧《五星出东方》选段。在舞台技术的加持下,出土“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的尼雅遗址从历史的废墟中鲜活了起来,埋藏在黄沙之下的残垣断壁重现光彩,丝绸之路上的西域乐舞再展生机,各族人民相亲相爱的生活画卷从遥远的过去一直延伸到火热的当下,民族大融合的历史篇章和“命运共同体”的时代理念交相呼应,将国宝内涵升华到了新的境界。

点击进入下一页

  重塑雕像的权利乐队创作的《天·眼》将脑洞开得更大,他们在未来感十足的电子音乐风格中,融入“天眼”FAST收集到的脉冲星的声音进行编曲。这支没有歌词的作品,借由青铜纵目面具的“一眼万年”,串联起了一部恢弘的“人类发展简史”。它以编钟、川剧、号角、蒸汽火车等声音开篇,以南仁东教授的声音引至高潮,以航空航天的声音收尾结束,让观众既能聆听宇宙的心跳和脉搏,也能听见历史进程的铿锵鼓点,极具科技感和未来感。

  陈列在博物馆展柜中的国宝,因为脱离了本身的历史场景,让今人难以直观想象它们如何诞生、如何使用、如何流转。在《国家宝藏·展演季》中,历史场景的还原甚至再造几乎成了每个创演节目的标配。三期以来,观众随着节目入画、入器,更入魂、入神,大家看到的不光是被拂去尘埃后重放光彩的文物,还有文物背后灿烂的文明史、厚重的思想史、奔腾的发展史。

  当然,创意能够大胆驰骋,离不开坚实的技术支撑。《国家宝藏·展演季》从“展陈空间”起就利用了“AI+VR裸眼3D”拍摄技术,打造无限延展的五维时空,穿越国宝的历史场景。在展演时刻,节目又从历史情境中攫取特殊的切角和视角赋能文艺表演,让演员突破了传统舞台空间呈现形态,打造出新颖炫酷的精品节目。

  值得一提的是,“AI+VR裸眼3D”是总台在积极推进超高清视音频制播呈现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研工作中研发的拍摄技术,并于2021年春晚首次采用。《国家宝藏·展演季》的推出,也是总台强化技术引领、以科技创新奋力打造“爆款”精品节目的有力体现。在这档节目中,”虚拟展示”突破了“实体陈列”的时空局限,让蕴含在珍贵文物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科技赋能下实现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真正走进千家万户,更好融入人民群众的生活。

  跨学科融合的新范本

 

  为“文艺攻坚”集结各方力量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全面加强文物保护研究利用,全面深化对中华文明的认知,全面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全面推进文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实现从文物资源大国向文物保护利用强国的历史性跨越。这种跨越不只是文博人的任务和使命,开展多学科、跨学科研究,进行多维度、多层次探讨,被摆在了十分突出的位置。

  从电视综艺节目在文博领域的开山之作到扛鼎之作,《国家宝藏》在“让国宝活起来”的主旨下,集结了大批多学科、跨学科的权威专家学者,从幕后到台前为节目保驾护航,无论是航空、航天、建筑、机械、给排水,还是音乐、美术、舞蹈、表演、手工艺……大家的群策群力,让节目在立意高度、创意强度、思想浓度、艺术亮度、专业精度、传播热度上全面引领。

点击进入下一页

  作为《国家宝藏》IP的一次再出发,《国家宝藏·展演季》厚积而薄发,节目巧妙借鉴科技攻关领域的“揭榜挂帅”机制,以国家级平台的号召力,汇聚“英雄不问出处”的文艺人才为国宝创演汇智聚力,让节目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喜人氛围。

  与此同时,在依托文物资源、讲好中国故事的实践上,得益于《国家宝藏·展演季》汇聚的馆(院)资源足够丰富,集结的人才队伍足够多元,这场“电视策展”有了更加充沛的构建脉络、组织故事、挥洒创意的空间。

  继青春主题“少年十八岁”、名人专场“乾隆乾隆”、天文主题“星汉灿烂”之后,串联起石质文物的主题“惟石能言”,定格文字演变发展的“一字千钧”等等,都将陆续为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欣赏体验。和《国家宝藏》以馆(院)为单元串讲文物的方式显著不同,主创团队在《国家宝藏·展演季》中更多释放了他们对过往三季81件文物的思考和总结,在表达上也显得更加自由且自信。

  左手文艺,右手科技。迎来“展演季”的《国家宝藏》依然是“最能打”的优等生,这也让大家不禁期待即将揭幕的文物特展,又将如何在融合创新中光芒四射……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2019 京ICP备13008251号 网站维护:中安观研究院互联网科技中心 网站制作联系:010-5713080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