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女儿》传承信念拥抱时代
作者:高 倩
“杜鹃花呀,杜鹃花呀,花开满坡,满山洼呀……”一曲婉转的“杜鹃花”,一个共产党员坚守信念的感人故事。穿越30年的时光,于1991年首演的经典民族歌剧《党的女儿》经过国家大剧院的复排新制作,在建党百年之际再回舞台。7月13日至18日,本版《党的女儿》迎来首轮演出,反响热烈。
歌剧《党的女儿》演出剧照(国家大剧院供图)
“此次国家大剧院复排新制作《党的女儿》,不仅是向红色经典致敬,更要让英雄形象在舞台上延续强大生命力,铸就信仰之魂,挺立信念脊梁。”国家大剧院院长王宁表示,“希望这部作品能成为赓续精神血脉、传承红色基因的经典剧目,成为不负人民无愧时代、兼具民族之根与艺术之美的精品佳作。”
一部民族歌剧如何历经时间淘洗成为公认的经典?在当下,经典作品又该如何传承,如何拥抱时代?从本版《党的女儿》中,人们或许可以寻找到答案。
30年演出超600场
经典民族歌剧依然启迪良多
最近,导演汪俊总会想起那段“充满了激情的日子”。30年前,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经典民族歌剧《党的女儿》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歌剧团(现中国人民解放军文工团)创排演出。歌剧《党的女儿》剧本根据1958年同名电影文学剧本改编,由阎肃(执笔)、王俭、贺东久、王受远担任编剧,王祖皆、张卓娅、印青、王锡仁、季承、方天行担任作曲,彭丽媛、杨洪基等著名歌剧表演艺术家担任主演。
“这部作品集结了当时最强大的阵容。”汪俊说。尽管近几年,汪俊更多是因为《小别离》《小欢喜》等热播电视剧被观众熟知,但《党的女儿》在他心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当年,从中央戏剧学院毕业不久,他就参与执导了《党的女儿》。排练时,大家以“一天三班”的高强度迅速推进,前辈们忘我投入的敬业精神,让汪俊深受触动。
《党的女儿》的艺术水准更是经得起考验。王祖皆回忆,主创团队仅用18天就完成了6场戏的突击创作。音乐方面,《党的女儿》吸收了山西蒲剧、江西采茶戏等多种元素,形成了“坐北朝南、南北融合、刚柔相济”的独特风格;剧本方面,《党的女儿》环环相扣,节奏紧张。汪俊举例,作品开篇就把观众带入了阴沉压抑的刑场,田玉梅痛别女儿,与党员同志们英勇就义,又在老支书的掩护下死里逃生,戏剧冲突非常强烈。
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1991年,《党的女儿》首演便大获成功,至今已演出600余场。在汪俊看来,《党的女儿》之所以是一部“好的作品”,在于它“把艺术呈现和思想立意相结合”。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国际风云突变,而《党的女儿》讲述的正是共产党员在逆境中坚守钢铁信仰的故事。30年后,建党百年之际,《党的女儿》再回舞台,依然能为当下的时代带来诸多启迪。
神韵“守正”
把经典“稳稳地传承下去”
“《党的女儿》是一部经过时间检验的作品。”汪俊记得,本轮复排新制作《党的女儿》最初,“守正创新”就是国家大剧院和创演团队共识的准则,其中,“守正”是根本。“京胡一拉,板鼓一响,就特别提气,民族音乐和西洋交响乐配合得非常和谐;原创的剧本同样非常优秀,每一个人物都有血有肉,也正是因此,他们的牺牲才真正打动了观众。这些内容,我们必须保留下来。”
著名女高音歌唱家雷佳此次饰演田玉梅。“我们希望能稳稳地从前辈手中接过经典,再稳稳地传承下去。”雷佳坦言,在前辈们缔造的艺术高峰前,她“压力很大”。“田玉梅是一个非常丰满的角色,她既是伟大的战士,又是基层最平凡的共产党员。”演绎时,雷佳仔细揣摩了田玉梅的内心世界:她是严厉又爱女心切的母亲,是直爽又贴心的好姐妹;是深爱并坚信丈夫的妻子,更满怀对革命的坚定信仰。雷佳不仅在自己的排练中投入了全部精力,另一组演员上场时,她同样留下来默戏、看戏。《党的女儿》至今有过多种形式的艺术呈现,雷佳都曾翻阅并参考。
作为本版《党的女儿》指挥,李心草也从很早就开始反复研究各种音视频资料,校对总谱。民族音乐与西洋交响乐怎样达到更完美的平衡,是大家格外关心的问题。而对廖昌永、薛皓垠等习惯了西洋美声唱法的主演歌唱家来说,挑战显然更为艰巨。
一直以来,歌剧舞台上的廖昌永几乎都以《塞维利亚理发师》中的费加罗、《茶花女》中的阿芒等西洋经典角色示人,《党的女儿》是他出演的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板腔体民族歌剧。廖昌永表示,唱腔上,“我们不能把它唱成戏曲,但又要保留很多戏曲的风格特点。”在戏曲与歌剧之间,廖昌永必须找到平衡点。中国式“道白”取代了西洋式“宣叙调”,演员在舞台上连唱带说,“语言的逻辑重音、演员的心理节奏要符合音乐的行进,卡得死死的,还要做到不脱节、不突兀。”
舞台“创新”
当代技术让经典更具震撼力
距首演已过去30年,《党的女儿》应该如何贴近当下观众的审美习惯?“守正”的基础上,“创新”的问题迎面而来。汪俊跟过《党的女儿》90多场演出,熟悉每一个唱段和调度,要找到新的突破点,起初着实有些无从下手。
舞美设计刘科栋同样压力倍增。要让30年后的《党的女儿》再添亮色,视觉效果是最具发挥潜力的部分。“在再现环境的同时,要增强美术上的表现力。”这是汪俊提出的要求。如今,观众早已见多识广,势必需要更多的新鲜刺激。
当代舞台技术为主创团队的设想赋予了更多可能。“从1991年到现在的30年里,国家大剧院是国内剧场发展情况的一张名片。立足于这里的舞台,我们觉得必须要把先进的技术调动起来。”刘科栋介绍,《党的女儿》启用了歌剧院的升降台,流畅无缝地衔接起杜鹃坡、马家辉家、七叔公的草屋、竹林等景别的变换,青石板、马头墙等赣南建筑风貌的“实景”,更能带来沉浸式的观演体验。
影像的灵活运用,是《党的女儿》又一大亮点。比如,升降台的顶层是用金属网“织”成的、贯穿全剧的山坡,随着周遭影像和灯光的变换,它可以是鲜花盛开的杜鹃坡,也可以是风雨如晦的刑场。影像和冰屏的组合则构筑起了虚实相生的想象空间:当田玉梅思念远方的丈夫罗明哥时,冰屏上适时出现红军长征的画面;当田玉梅和桂英追忆出嫁前的旧日时光时,冰屏上两个梳着长辫子的少女正嬉笑打闹……而在多重冰屏效果的叠加下,剧中下雨等场景甚至可以达到拟3D的效果。
“如果没有创新的内容,观众是不会同意的。”在接过经典剧目精华部分的同时,刘科栋和主创团队希望能“交上一份属于当代审美、富有当代意识的答卷”。相较于曾经的版本,汪俊能感受到,在舞台呈现上,本版《党的女儿》更具视觉冲击力。“科技为艺术赋能”的话题,在这里得到了又一次诠释。(高 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