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官方网站!网址:www.cslai.org

您的位置:首页 > 诵读艺术 > 新闻

民族歌剧《红流澎湃》的艺术魅力

时间:2020-12-02 16:09:40 来源: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作者:卜大炜

作者:卜大炜

  11月5日晚,大型原创民族歌剧《红流澎湃》在广东艺术剧院首演。该剧由南方歌舞团创演,由游暐之编剧,杜鸣作曲,谢晓泳担任总导演,讲述了“农民运动大王”彭湃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故事,成功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作品。

民族歌剧《红流澎湃》的艺术魅力

  英雄的传奇人生

  1896年10月,彭湃出生于广东省海丰县一个地主家庭。长大后,他怀着共产主义理想,放弃了优渥的家庭生活,积极投身于农民运动,最终血洒刑场。主人公从富家少爷向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蜕变,在歌剧《红流澎湃》中得到了精彩呈现。剧中,既有大革命风起云涌的社会背景,也描绘了影响个人成长的家族背景。

  彭湃因不屑与腐败的官场同流合污,毅然辞去了县教育局局长职务。在爷爷寿宴上,这一消息传来,让众亲友败兴而去。彭湃到地里帮人薅草,以期深入群众,但因一身洋装而遭到了农妇奚落。投身于农民运动后,彭湃不顾管家伯的极力阻拦,而将自家的田契投火焚烧。除此,他还发动农民朋友开展减租减息斗争,在党的领导下组织农民自卫军武装,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红色政权——海陆丰苏维埃政府。这些情节,不仅生动刻画了人物性格,还有着推动戏剧发展的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在全剧序幕中,编剧就以闪回的手法,安排了十岁的小彭湃路遇佃农受鞭打,果断将衣服脱下来给他披上。这是剧中主人公性格发展的原点。尾声中,临刑前的彭湃再次脱下外衣,盖在身受重刑的难友身上。这与序幕中的原点,形成了首尾呼应的关系。

  与话剧相比,歌剧剧本的笔墨往往精妙含蓄、点到即止,让文字插上音乐的翅膀,去激发欣赏本体的想象力。具体到《红流澎湃》中,主人公彭湃与好友们合唱了“那是个什么官”等寥寥几句,便很好地体现了不与黑暗官场为伍的耿直性格。一曲“薅草歌”,则让彭湃从托尔斯泰式的“道德自我完善”中苏醒。

民族歌剧《红流澎湃》的艺术魅力

  浪漫的诗意色彩

  歌剧,是一门将音乐、戏剧、文学、舞蹈、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艺术。一部优秀作品,离不开各方面的密切配合。具体到《红流澎湃》,导演在舞台布局和调度上,不拘泥于写实、具象的呈现手法,而是引入了一些浪漫主义的诗意色彩。群众场面的组群划分,对于营造戏剧氛围、推动情节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田间薅草等一些场景,将劳动动作美化为舞蹈动作,可圈可点。

  全剧共分为两幕六场戏,戏剧节奏在快慢疾缓、动静疏密中交错。青年女指挥王燕以精准、灵动的指挥语汇,带领满台人物和乐池中的珠影乐团,将音乐层次梳理得条分缕析。抒情段落与群体场面有机串联,构成了大戏的格局。

  饰演男主角彭湃的毋攀,是一位非常难得的男高音歌唱家。在歌剧《红流澎湃》中,他的声音造型与人物性格颇为贴切。从第一首具有音乐张力的咏叹调“起风了”开始,历经一系列独唱、领唱、重唱的“唱念做打”,再到极具冲击力的尾声,毋攀的表演体现出深厚的艺术功底。饰演彭湃之妻蔡素屏的,是女高音歌唱家刘洺君。在这部剧中,她的一系列咏叹调、重唱处于戏剧发展的不同节点上,音乐处理、声音造型作出了相应调整和变化,给人细腻、富有层次感的观剧感受。

  舞美设计吴天独出心裁,顶着烈日创作了潮汕百年民居钢笔画。“四点金”(传统潮汕民居样式之一)脊檩的景片巧夺天工,有种独特的沧桑美。服装设计也突出了时代特色、地域风情。其中,群众角色的服装以中性色调为主,在灯光配合下,表现出清新的格调,烘托了戏剧发展、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局部的动态追光,增加了舞台布局的层次感。在音乐低沉的场景中,灯光压得较暗。而在尾声的《国际歌》中,多方位、多角度的灯光照亮了满铺天幕的中国共产党党旗。一时间,红流澎湃,振奋人心。

民族歌剧《红流澎湃》的艺术魅力

  故乡音韵唱英雄

  音乐,是歌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红流澎湃》中,所有人物与音乐都有互动,相互之间也有交流。全剧在《国际歌》中启幕,又在《国际歌》中落幕,寓意初心不改。剧中,音乐较好地契合了主题,给人以优美、感人的印象。

  作曲家杜鸣在人物的声部布局上,将男女主人公彭湃、蔡素屏,以及周凤、农民代表张妈安、田渔鼓等安排为高音声部,而将反动地主乡绅陈宗仁、反动县长胡步清,以及彭湃的祖父彭藩、管家伯等设置为中低音声部。这样,对戏剧矛盾的主导方构成了对比、对置和衬托。

  一系列充满诗意、酣畅淋漓的咏叹调,余音绕梁。例如蔡素屏唱的“星满天”,彭湃唱的“起风了”等。尤其是彭湃临刑前唱的咏叹调“在我的心中,有一条巨龙深藏”,曲式规模宏大,充分发挥了男高音的特色,一句“万岁中国共产党”感人至深。一个英勇就义的英雄形象,鲜明地树立了起来。一组优美的重唱,技巧娴熟。例如,母子二重唱“孤灯伴黎明”、夫妻二重唱“太阳已经升起”、婆媳二重唱“一场天灾”等,表现了人物真实可感的情感世界。

  另外,作曲家还特意为人物的音乐,都敷设了浓郁的广东地域色彩。这些民歌、小调式的音乐,让人物形象更鲜活,也更能让观众信服。击节演唱汕尾渔歌的田鱼鼓,逡巡于戏里戏外。这一人物设置,加深了音乐的地域风情。剧中的场景音乐,也充满了广东风格。例如,爷爷寿宴上欢天喜地的“祝寿歌”、田间亦歌亦舞的“薅草歌”等。

  概言之,在表现红色题材时,民族歌剧《红流澎湃》进行了积极探索、开拓创新。全剧雅俗共赏,有效规避了说教色彩和概念式的拔高,将英雄塑造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而不是成为大理石雕像。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广东风云际会、英雄辈出。彭湃是广东人,也是中华民族的好儿女。未来,希望《红流澎湃》越改越好,越演越精,逐步走向全国,让英雄的故事口口相传、深入人心。同时,这对歌剧艺术本体也是普及推广的好机遇。(卜大炜)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2019 京ICP备13008251号 网站维护:中安观研究院互联网科技中心 网站制作联系:010-5713080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