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学院“新山歌社”举办冀东民歌专场
“兴民歌之风、扬民歌之韵”。冀东民歌省级非遗传承人刘荣德近日再次走进中国音乐学院“新山歌社”进教唱冀东民歌。
冀东民歌专场现场
指导教师张天彤首先对冀东民歌生成的社会背景、自然与文化生态环境及其历史发展脉络做了概览式介绍。
刘荣德
今年已85周岁高龄的刘荣德,曾任河北省唐山市音乐家协会主席、唐山市群众艺术馆副馆长等职务,现任唐山民歌研究院名誉院长、唐人古诗词吟唱书院院长、古韵新声艺术团团长等社团职务。多年来,刘荣德致力于冀东民歌、古诗词吟诵的演唱与研究,目前已正式出版专著及作品集《冀东民歌研究》《昌黎民歌》《乐亭影戏音乐概论》《冀东地秧歌》《民族唱法综述》《唐山花吹》《怎样创作歌曲》《实用古诗词吟唱法》等十五部,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他演唱的冀东民歌代表作品有《捡棉花》《茉莉花》《小看戏》《卖丝绒》《红月娥做梦》等,并多次应邀参加中央电视台“民歌·中国”及“中国民歌大会”等节目录制。
冀东,位于华北平原北部,其方言属于汉语官话方言北方方言区华北次区方言冀鲁官话系统中的地域方言,俗称奤儿话、奤儿腔。冀东方言的语音语调中唱的韵味、上挑下滑及悠扬婉转的特点是冀东民歌形成的基础,也是冀东民歌中倚音、滑音使用较多的重要原因。
教唱环节
在当天上午和晚上两个时段近五个小时的时间里,刘荣德先后示范并教唱了《捡棉花》《卖丝绒》《小看戏》《正对花》《茉莉花》等曲目。在教唱过程中,刘荣德还详细地给同学们分析了冀东方言特有的语音语调,他特别强调“依字行腔”这一在歌唱中必须遵循的原则。同时,他耐心传授给同学们如何在“老奤儿”方言基础上唱出并唱好呼噜音、嘟噜音,如何运用喉克音、喉波音等演唱技巧,以期帮助到同学们演唱冀东民歌时更加富有韵味和特色。过程中刘荣德将他多年演唱冀东民歌总结出的秘诀分享给同学们,即“快要有字儿,慢要有味儿,欢乐挂笑声,哭腔挂抽气儿。”
在教唱之余,刘荣德还饶有兴趣地向同学们介绍了他跟随著名冀东民间艺人曹玉俭拜师学艺的逸闻趣事。据他介绍,在跟随曹玉俭学习的过程中,曹玉俭始终秉持着传统的“口传心授”法则,从不让刘荣德先去记谱,直到刘荣德将全曲都背唱下来后再去记谱,即先掌握冀东民歌独有的韵味,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去记录曲谱。
现场展示环节
为了让同学们更加全面的了解冀东民歌的过去与现在,刘荣德特地邀请了他的两位得意门生——石家庄歌舞团的张泽军和河北省歌舞剧院的刘秀文,为同学们现场展示了《天上的梭罗儿》《正对花》《王二姐逛灯》《铺地锦》和《绣灯笼》,从中展现出当代年轻人认知中的冀东民歌的韵味和审美,也使同学们感受到了传承的力量。在谈到秧歌调这一体裁时,刘荣德专门请出河北昌黎县文化馆原馆长侯亚利现场展示了冀东秧歌。
现场合影
最后,张天彤总结了刘荣德演唱中把握韵味的两个关键要素——方言和润腔。其中,润腔包括感情润腔、技巧润腔以及连断润腔。张天彤希望同学们在学唱民歌的过程中,不仅要掌握演唱技巧等技术层面的表现形式,更要发自内心的去热爱民歌,在学唱中继承,在继承中发展,用实际行动肩负起传承、传播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历史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