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艺术阐释的可能
史蒂芬·法辛(Stephen Farthing),画家,艺术史家,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院士。自1977年开始,法辛一直从事美术教育工作,曾任牛津大学罗斯金绘画学院院长、纽约艺术学院常务董事、伦敦艺术大学绘画研究教授以及欧洲重量级视觉艺术大奖特纳奖评委等。
《艺术通史》
[英]史蒂芬·法辛 著
未读·艺术家·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这份荣耀履历足以说明法辛的名望,也说明了他何以能够集结全球艺术博物馆馆长、艺术史学者、艺术评论家联手打造这部厚重又简洁、专业又通俗的《艺术通史》。
艺术史提供给我们接触过去的独特渠道。人类的生命是短暂的,幸而我们制造出来的物品有时可以长存,让我们理解过去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那些在漫长的时间里不断在观赏者眼里掀起阵阵波澜的艺术作品,如今以审慎的描述和生动的图像在一部书籍里得到了很好的展现,可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让人感到愉悦,得到更多审美的享受。
这部作品以让人屏息的速度,讲述了从史前古洞穴的岩画到21世纪初期人类的艺术和社会行为,起初是史前至15世纪的掠影,接着是每个世纪的记述,重心放在“1900至1945”和“1946年至今”,涉及绘画、雕塑、工艺品以及后来的摄影、录像、装置艺术、行为艺术等。作为2019年全新修订版,该书进一步结合了当前的艺术发展态势,增加了最新的影响力作品和新锐艺术家的论述。同时全书对于非洲、美洲、印度、澳大利亚等原住民文化艺术也相当重视,各有专章论述,表明了作者去中心化的全球视野和文化人类学关怀。
整部作品就像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艺术入门鉴赏辞典,人物背景扼要,语言表述明快,图文搭配精美,条目清楚,涵盖广博,正文旁边另附艺术家小传和延伸阅读。最大的优点:很多艺术名作做了局部小图分解,重点更加突出,细节表达周到准确,很显然,编者和作者从开始就注重艺术作品在形式分析上的价值。多元和统一,个体部分呈现为独立的单元,单独要素的凸显更有助于整体的被理解。它揭示了一种真正的艺术阐释的可能。
面对一件艺术品,我们看到了什么呢?本书作者指引我们注意每件艺术品的特定的基本特征,比如色彩、线条、空间和团块、比例等,以及艺术家用什么样的笔法和方式,让作品对象的物理性质以什么样的视觉效果呈现,比如线描相对于图绘,平面相对于三维,或者阴暗相对于明亮。我们可以在书中读到严正简明的介绍与解释,感受鲜明的风格要素的运用。
比如,小汉斯·荷尔拜因的《大使像》(1533年),有五幅小图,其中之一是“变形的骷髅”,作者延伸讲述了“透视变形画”的原理及其风靡;卡拉瓦乔的《圣保罗的皈依》(1600-1601年),有四幅小图,作者强调了画作的明暗对比,文艺复兴时期画家的这一追求后来影响深远;亨利·卢梭的《耍蛇人》(1907年),五幅小图分别表述月色的表面简朴、草叶的叠层画法、线性透视的缺位、火烈鸟梦一般的特质和耍蛇人形体寓言类比的运用,透析这幅名画的魅力所在,“卢梭与稚拙派艺术”天真淳朴的气质表露无遗。
形式分析并不意味着只关注艺术品的表面观看和技术理解,它还要求试着去理解艺术家想要传达的深层内涵。没有完全纯粹的个人,艺术家在他所在的地方和时间生活,他们的作品有创新,也有延续,根本上取决于他们所处的文化语境。我们必须体会画作里出现的物品的符号象征,审视作品在社会、政治、经济或精神方面的意义,理解一件艺术品怎样表达或者影响了那些拥有、使用、观看或者继续创造的个人和群体的思想、观点和文化理念。
比如,扬·凡·艾克的《阿尔诺芬尼夫妇像》(1434年)。聚焦的局部小图分别突出了手、凸面镜、女人形象和鞋子。在鞋子的图下,作者注解:这双男用木套鞋并非仅是世俗家庭生活的简单细节,它也是一种象征指代,暗示了《出埃及记》中的这段话:“除去脚上的鞋子,因你立足的所在,乃是神的土地。”鞋子如此显眼地出现在画面中,是为了隐喻画面所呈示的事件的宗教特质。在另一些西方画作里,如果女人脱掉鞋,往往意味着失贞。
比如,让-安托万·华托的《朝圣西苔岛》(1717年)。这幅作品是定义“游乐画”的典范之作,也是洛可可风格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正文寥寥数百字的陈述,讲解创作主题对中世纪神话传说“爱之乐园”的发扬,对18世纪欧洲戏剧的场景化用,当时懒散逸乐的贵族风气对艺术的影响以及法国大革命对这种艺术风格的摧毁。我们可以领略这一流派的萌芽、兴起与衰落的过程,以及艺术与时代气息的相通。
比如,占据全书后半部分的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从印象派揭开序幕,到野兽派、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未来主义等等,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流派纷呈,光怪陆离。这些作品的形式分析与艺术家的语境立场是紧密相结合的,没有哪个时代的作品,像最近百来年有那么多政治的、社会的、意识形态的诉求。这些作品充满不确定性,观看者不能不质疑创作者的意图,它们是从哪里来的,它们为什么存在,它们怎样塑造人们的认识。每个我们自以为了解的现象都必须被检验和重新思考。《艺术通史》对这部分现代作品的重视,与各种多样化形态的搜罗,实际上突出了艺术与它自身的冲突性,强化表现了“现代”的反应机制。
所有艺术作品都有它们共同而又独特的品质。好的艺术品,拥有“有意义的形式”。它们的意义所在,不需要我们去定义,只需要我们去感知,通过对作品的观赏激发审美情感的力量。好的艺术类书籍,从具体的艺术品的讲解到整体的审美情趣的建立,从眼睛深入内心,装载获取的知识和浸润的文化经验,召唤我们对沉思价值而不只是对实践价值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