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剧呈现“年轻化”新面貌
光明日报记者 牛梦笛 光明日报通讯员 游欢
前些年,扶贫题材电视剧总是令年轻人倍感隔阂,尤其是其中的“土味文化”和老一辈人的审美观念成为让年轻观众诟病较多的地方。而今,一批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的创作,有向更年轻、更时尚、更有趣转变的倾向。
扶贫剧《一个都不能少》海报 资料图片
轻喜剧风格、反套路创作赢得好口碑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围绕这一主题进行创作的扶贫剧也在不断涌现。其中,《我的金山银山》《遍地书香》《花繁叶茂》等扶贫剧在保证内容质量与剧集立意的同时,以轻喜剧的风格跳脱以往扶贫剧严肃、正经的叙事风格以及“卖惨哭穷”的叙事套路,让剧集不仅好看、好笑,而且真实、接地气。
《我的金山银山》从产业扶贫出发,以精彩有趣的轻喜剧手法,塑造出立体生动的人物群像,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得以充分诠释。“做主旋律剧一定要避免假大空、喊口号,一定要走心、接地气,让观众相信是第一位的。”《我的金山银山》导演贲放表示,“喜剧元素的增加就是让扶贫剧年轻化的一种方式,剧中出现了很多年轻人的角色,像汤亮、范白露、范奋斗、汤婉、大宝贝等,这些年轻人都非常接地气,很多喜剧梗都是为当下年轻人量身打造的。要在笑声之中,把精准扶贫的精神传递下去。”
《遍地书香》从文化扶贫入手,以轻松明快的影像风格以及生活化、接地气的台词表达,演绎着文化扶贫、扶志、扶智的故事。导演杨真将《遍地书香》定位成一部轻喜剧,他要求演员的表演真的像那句流行的喜剧包袱——“搞笑我们是认真的”。杨真认为:“喜剧风格不意味着胡编胡闹,我们拒绝庸俗、低俗,表演要干净,有一股向上的精神头儿,有意思也要有意义。人物塑造要比生活稍加夸张,这种度应恰如其分,这种分寸必须是统一的,还必须统一到一个频幅。”
《花繁叶茂》以贵州省遵义市枫香镇为原型,主要讲述了花茂村第一书记欧阳采薇与村支书唐万财一起带领村寨群众奔小康的故事。该剧总制片人、编剧欧阳黔森介绍:“我们把这样一部带点政策性的剧集用轻喜剧、趣味性的方式讲述给大家,将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涉及的农村‘三改’、土地流转、移民搬迁、产业改造升级等棘手问题和因地制宜的理念包裹其中,在鲜活的人物群像中展现政策优势,寓教于乐。不板着面孔,用轻喜剧的形式解读扶贫工作,是这部剧受到年轻人欢迎的重要原因。”在电视评论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何天平看来:“《花繁叶茂》是轻喜剧的调性,不那么宣教、生硬、刻板,且剧作、人物扎实,剧中出现了很多生活中真实的人物形象,能给观众带来共情的空间。”
年轻化表达吸引年轻观众追剧
近期,《一个都不能少》《绿水青山带笑颜》《花繁叶茂》《最美的乡村》等一大批聚焦“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主题,展现乡村新风貌以及年轻人在农村这片广袤土地上不断奋斗的扶贫剧,以年轻化的表达方式,俘获了年轻观众的心,从而实现了收视与口碑的双丰收。
《一个都不能少》讲述焉支村和丹霞村两个贫富差距较大的村子“合并”共建新丹霞村的故事,还描摹了东桥、丁香、付鹏等年轻干部在带领村民脱贫致富中的贡献,比如剧中呈现的“直播带货”“视频宣传”等方式就是这些年轻人提供的新思路。《绿水青山带笑颜》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价值理念为主旨,首次将镜头对准了许晗、杜笑语等一群满怀梦想与热情的返乡创业青年群体,讲述了许晗、杜笑语在大学生村官郑菲及当地村民的协助和支持下,带领落后的贫困农民步入小康,共同走上致富道路的故事,通过“返乡创业”“大学生村官”“精准扶贫”等元素,记录一个美丽乡村的生态经济发展历程。《花繁叶茂》在B站被网友催更,一大批“90后”“00后”观剧后说:“从来没想过会对一部扶贫剧这么‘上头’”“没想到有一天我会凌晨在B站看扶贫剧。”《花繁叶茂》监制徐春萍认为,《花繁叶茂》之所以能受到年轻人的喜爱,主要是因为该剧实现了艺术创作和现实生活的连接。
《最美的乡村》以单元剧的叙事手法,讲述了青年党员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主动接受脱贫攻坚工作的故事,呈现了三种不同的扶贫方式。该剧监制、总编剧郭靖宇坦言:“不管是年轻观众还是上岁数的观众,我们能做的就是把故事讲好。人物生动、节奏不拖泥带水,观众自然就会买单。我相信年轻观众对所有好的东西都是接受的,这跟题材没关系,只要这个故事好玩儿、好看,观众自然就来了。”
这些扶贫剧在回应“精准扶贫”这个时代命题的同时,以回到农村的年轻人的视角,展现了当下年轻人走进扶贫队伍、为实现个人梦想而孜孜不倦的奋斗之志,年轻观众也透过屏幕感受到同龄人的青春活力。
讲好中国故事,乡村题材是值得挖掘的富矿
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属于农村题材电视剧类别。就当前发展状况而言,农村题材电视剧整体上模式化、脸谱化的问题较为严重,长期以来处于创作瓶颈,导致此类题材难以进入观众视野,精品更加稀缺。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历史节点,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在这一年闪亮登场。作为农村题材的一个分支,脱贫攻坚题材的出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其广袤的创作空间也为农村题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今年3月,国家广电总局公布了22部重点脱贫攻坚题材重点剧目,其中《一个都不能少》《花繁叶茂》《遍地书香》《我的金山银山》《最美的乡村》等扶贫剧播出后,收获了诸多好评。“这一批农村题材电视剧的丰收,与国家的脱贫攻坚战略导向密不可分。预计未来一两年内,还会有大量的乡村影视剧涌现在各个平台上。”何天平介绍,上一次有如此规模化的乡村剧要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与农村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电视的普及有关。
如果只以农村背景来看,近十年来国产影片里也不乏市场、口碑双赢的作品,但是这些高分作品一直是零星出现,还不成为现象。现在亟须解决的是如何让农村题材电视剧回归主流影视市场。上影集团副总裁徐春萍指出:“农村现在和以前很不一样,把这个故事放在农村还是城市,对今天的中国来说,不是影响市场的关键,我们考虑的还是如何使故事、人物、情节让更多观众产生共情和共鸣,讲故事的方式、艺术呈现的风格如何能被观众接受。”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石川也指出:“农村题材和市场并不矛盾。现在要解决的是农村题材影片的市场化,怎么进入市场,找到自己的观众,产生良性投入和回报的商业循环。农村题材影片不能单纯依赖行政手段扶持,以后还是要更多地用市场手段解决。”
实行精准扶贫、助力乡村振兴的政策还在继续,美丽乡村逐渐成为当下农村的靓丽名片,巧妙展现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旧貌换新颜的新面貌、反映扶贫之难的扶贫剧,正以轻喜剧的艺术风格、年轻化的传播方式,让宏大主题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被观众接受,也让农村剧逐渐成为主流影视市场中的一分子。
“讲好中国故事,不仅是城市的故事,乡村题材也是一个值得挖掘、讲述的富矿。找到好的切入点后,主旋律影视剧也可以叫好又叫座。”何天平说。
《光明日报》( 2020年07月27日 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