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官方网站!网址:www.cslai.org

您的位置:首页 > 古琴艺术 > 资讯

走进古琴:品弦内清雅,得弦中妙趣

时间:2023-09-07 10:44:29 来源: 陕西 古琴培训 作者:李义

  古琴,是极致优雅的象征。琴声淙淙,行云流水一般,总会叩动心扉,令人心驰神往。经历三千年悠长岁月,古琴发展至今,它的艺术性被典故、道德、宗教包裹,最核心的感受情境,却容易被忽视。如何欣赏古琴曲?如何才能弹好古琴曲?

  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古琴文化艺术委员会会员安葆岩在《弦外说古琴》一书中给出了答案。本书以通俗易懂,风趣生动的语言,让古琴回归乐器本身,让琴曲中的意境融入日常触手可及的事物,为古琴揭开神秘的面纱,让每个人都可以从容地走进古琴的艺术世界。

  感受情境 品弦内清雅,在书中,作者给出了一个非常适用的方法,那就是抹去琴曲的标题,不看唱词,将琴曲变成《无题》。

  如此一来,典故就可以被彻底抛开,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心境、喜好、阅历,从动态、情绪、意境这三个方面去真切感受琴曲。也唯有如此,我们才可以挣脱典故的束缚,琴曲才会拥有艺术的无限可能!

  诗人写听琴,常会写出当时的心情,或陶然、或闲适、或恭谨;还会提及弹琴的地点,或茅屋、或竹林、或高堂;也会提到关于琴曲的典故。然而,一旦直接描写音乐,他们用了类似的手法,总结如下:1.忽略琴曲的标题;2.把音乐描绘为多种形象,不可以追求彼此的关联;3.音乐形象多是动态。

  这也就意味着,即使抹去标题,意境也并非是随意发挥的。至于古琴技法,本身并不是目的,它是用来营造情境的,再正确的节奏,如果没有意境便没有价值,正如古人所言:“琴者,心也,琴者,吟也,所以吟其心也。”

  从这个角度来说,古琴演奏的过程也是表达自我的过程,营造情境给人感受的过程,而营造情境的手段就是呈现特征,比如激扬、哀伤、宁静等。

  探究本源 听弦外之音,非常有意思的是,在书中,作者借用英国动物学家、人类行为学家德斯蒙德·莫里斯《裸猿》中的某些内容来解释古琴的三个基本问题:谁在弹古琴?为什么弹琴?如何弹好?这是一个人“弹琴观”的基础。让我们来听听一个外国人是如何说古琴的。

  人是一种动物,只不过是身体没有毛的猿类——裸猿,那么,谁在弹琴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为什么要弹琴呢?这是源自人类深入骨髓的需求——探索欲。

  至于如何才能弹好古琴,莫里斯归纳出了人类探索行为的六条原则,同样适用于弹奏古琴,这也是学习艺术的步骤。1.研究不熟悉的东西,使之变为熟悉;2.将熟悉的东西做有规律的重复;3.在重复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做些变异;4.选择最满意的变异进行发挥,对其他变异则弃之不顾;5.将令人满意的变异,进行反反复复的组合;6.以上各条均是为游戏而游戏,游戏本身就是目的。

  多么精辟的总结,而这总结不仅仅适用于艺术领域,同样适用于其他领域。小孩子玩游戏如此,创作复杂的交响乐如此,王羲之、罗丹、毕加索、齐白石等人的艺术经历也如此。

  这也是为何作者会这样写:“其实,弹古琴是一件简单而又纯粹的事。”跟玩游戏一样,只是将它玩好,如此而已。至于如何玩,那就要向自然学玩法。

  书中这样写道:“自然胜在极度丰富,而艺术作品更有规律、更有明确的特征,更合乎人的感知需求。在这个混沌暧昧的世界里,秩序、鲜明是多么可爱!”这正是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我们常说:“艺术是相通的。”只是我们可能不太了解艺术是如何相通的。在《弦外说古琴》这本书中,相信你会找到答案。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2019 京ICP备13008251号 网站维护:中安观研究院互联网科技中心 网站制作联系:010-5713080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