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龙族音乐人阿普萨萨:用民歌创作传承“高山峡谷之声”
图为阿普萨萨献唱民歌大观。 李嘉娴 摄
“太阳月亮亮起来么,我们的牛羊盖满坡咯。太阳月亮洒下来么,我们的粮食堆满仓咯。”12月上旬,怒江大峡谷中正值草果采收期,村民采收热火朝天,满载农作物的货车在美丽公路上络绎不绝。在云南昆明,中国独龙族青年歌唱家、音乐人阿普萨萨用一首《庆丰收》将丰收的喜悦带到“民歌大观”节目的舞台。
9日,由中国新闻网、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中国新闻社云南分社主办的民歌大观第五期“海鸥飞处彩云飞——云南原生经典民歌分享会”在中国新闻网直播。
阿普萨萨在怒江州贡山县出生和长大,在独龙族与傈僳族的民族文化浸润中成长。1999年,他第一次陪母亲回独龙江,没有公路,他背着几十斤礼物去了毗邻缅甸又闭塞无比小村庄。夜晚的篝火旁,外婆的歌声让他感受到独龙族音乐中的自然与纯粹,成为他心中最早的“天籁之音”。
2007年,阿普萨萨获得到上海音乐学院进修的机会,在声乐及词曲创作方面的系统学习,让他的专业能力有了质的飞跃。后来,阿普萨萨以独特的“高山峡谷之声”在中国红歌会、CCTV直通春晚、云南省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等众多歌唱比赛中脱颖而出,将大山里的民族音乐传到中国大江南北。
去往越大的舞台,就越能感受到民族音乐的宝贵。2012年起,阿普萨萨重回怒江州的大小村寨,一边演出,一边采风,收集整理民间音乐素材,从歌手逐渐成为一名唱作人。
“家乡发生的巨变就是我创作的源头活水。”成名多年,阿普萨萨一直坚持为家乡写歌,通过音乐记录独龙族“一步跨千年”的蜕变,高黎贡山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成果以及怒江“天堑变通途”的崭新面貌。
除了原生态演唱,阿普萨萨希望用新鲜的音乐元素为民族音乐注入活力。在保留民族音乐精髓的情况下,在编曲中融合电子音乐、管弦乐、交响乐等音乐元素,碰撞出民族音乐的无限可能。
“民族音乐作为一种载体,能展现出我们的文化与精神面貌,在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方面起到重要作用。”阿普萨萨曾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到泰国参加澜沧江—湄公河青年友好交流活动,当看到每个国家的青年在分享展示自己民族文化时的自信与自豪,他深刻意识到民族文化传承和发扬的重要性,同时也感叹,“民族文化要传承发展,我们要做的还很多。”
青年是国家的有生力量,如今阿普萨萨作为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的一名青年教师,通过教育助力民族文化传承。在校园里,他专注研究民族声乐教学与民族民间音乐传习,正为云南民歌编著声乐曲教材。他还不断摸索出学生们更易接受的教学方式,先后改编《傈僳酒歌》《阿尺木刮》等民歌进行教学,在社交媒体上收获网友大量点赞,“这也给我们的民族音乐传习增添了很大信心”。
阿普萨萨相信,从百姓生产生活中创作而来的民族音乐,拥有扎根大地的朴实力量,“希望民歌大观能通过网络平台,让新生代观众与民歌同频共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