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岭的春天》:用质朴的舞蹈带观众回延安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这是著名诗人、剧作家贺敬之对延安生活的深深思念,也写出了一代文艺工作者对延安的深情。昨晚,国家大剧院与北京舞蹈学院联合出品的原创舞蹈诗剧《杨家岭的春天》,作为首届“大戏看北京”展演季开幕演出在国家大剧院登台亮相,用汉族民间舞的舞蹈语汇,舞出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深刻内涵。
方非 摄
颠簸的板车、沟沟壑壑的泥土路,掩不住的是艺术家们对延安的向往之情。《杨家岭的春天》的开篇,就是舞蹈家、音乐家、文学家和美术家等一批青年文艺工作者从祖国各地来到延安,他们在颠簸的路途上,呼吸质朴而自由的空气,向往全新的生活。在木刻版画质感的舞美呈现下,观众也仿佛跟着主角重返延安,感受当年的文艺工作者从格格不入到融入人民、为人民创作的心路历程。
《杨家岭的春天》运用了大量汉族民间舞元素,第一篇章最后的丰收舞是全剧的亮色。打起腰鼓、舞起红绸的场景,构成了热烈的丰收画面,极富感染力。据主创团队介绍,一开始他们想过对安塞腰鼓的舞蹈进行创新改编,但采风中扑面而来的丰收场面让他们觉得,一定要用原有样式,让舞者跳人民群众喜爱的舞蹈。除此之外,挑水、纺织等劳作场景都被编成舞蹈,这些较少出现在舞剧中的群舞,为观众呈现陕北人民的生活。舞蹈语汇突出力量感,也彰显了人民的质朴和力度。
文艺工作者的心境变化是该剧主线,以优美可见的肢体语言呈现。初到延安时,舞蹈家还跳着芭蕾,但随着和当地老妈妈交流,随着对延安人民劳动生活的深入,舞蹈家渐渐舞起了秧歌式的舞步,和当地群众融合在一起。文学家参与调解婚姻诉讼,在老百姓心中种下民主观念的种子,也得到了创作灵感。夜里,他的思绪在睡梦中化作一段“皮影舞”,舞者们迈着皮影步,耸肩甩臂,妙趣横生。
有重要意义的是,《杨家岭的春天》让如今的文艺工作者与当年奔赴延安的文艺工作者在思想上血脉相连,剧目结构与创作上都形成“互文”。剧中的艺术家在深入人民的实践中备受触动,舞剧表现了他们搜肠刮肚、反复推敲新作品的创作过程,而把这一过程呈现在舞台之上,背后凝聚的是当今文艺工作者的艺术思考。该剧主创团队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指引下,弘扬伟大的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杨家岭的春天”与“新时代的春天”遥相呼应,激励当代文艺工作者追随革命足迹、坚守文艺初心,书写新时代文艺的春天,而这也体现了北京的文艺力量在攀登艺术高峰、打造“大戏看北京”文化名片的努力追寻。(韩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