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诗南音《文姬归汉》:用古典与时尚营造极致梦幻
史诗南音《文姬归汉》 演出方供图
中新网北京8月14日电 (记者 高凯)由厦门市南乐团出品,获得2022年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项目资助的史诗南音《文姬归汉》日前在刚刚揭牌的闽南戏曲中心迎来首演。
史诗南音《文姬归汉》讲述东汉末年女诗人蔡文姬因战乱被掳匈奴十二年,为左贤王妃,生下二子,但她始终心怀华夏,思念故国,血泪铸诗篇。汉丞相曹操为其诗文所感动,遣使赴匈奴重金赎回。文姬忍痛别子归汉。作品立足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千年古乐演绎千古历史名篇,歌颂矢志不渝的文化坚守和深厚的家国情怀。
本剧的文学台本由著名剧作家王仁杰先生原著,张文辉缩编。作品即取材自这一传唱千年的经典历史故事,以及《悲愤诗》《胡笳十八拍》等文学名篇,以女诗人蔡文姬的生命苦旅和对华夏文化的坚守,歌颂深沉厚重的爱国主义精神,彰显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层价值和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全剧由“战乱被掳”“胡地思乡”和“别子归汉”三个乐章构成。
王仁杰先生被誉为戏曲界“最优雅的古典诗人”,《文姬归汉》的曲词延续南音抒情传统,有机融入古典诗歌意象,诗意盎然、文采斐然,尤其化用《胡笳十八拍》的经典诗句,融入南音曲唱句式,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蔡文姬被掳匈奴十二载,却日日思念故土家国的复杂情感,悲恸感人。
被誉为“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华夏音乐瑰宝”的南音,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广泛传播于福建闽南、港澳台地区和海外各国闽南华人、华侨聚居地。其传统演奏演唱形式为琵琶、三弦、洞箫、二弦伴奏,执拍板者居中而歌,与汉代“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相和歌一脉相承。古风古韵的南音,其乐器形制、演唱方式、宫调旋律、曲目曲谱及记谱方式等均较为古朴。现存古曲谱中蕴含晋清商乐、唐大曲等内容,风格古朴,文辞典雅。以千年古乐南音演绎千古历史名篇“文姬归汉”,可谓相得益彰、珠联璧合。
舞台表演精彩纷呈,饰演蔡文姬的是中国曲艺“牡丹奖”表演奖获得者杨雪莉,她台风沉稳,唱腔婉转,一唱三叹、高低自如、跌宕起伏,感人至深。
史诗南音《文姬归汉》的创作团队名家联手,阵容强大。著名导演韩剑英注重作品的整体呈现与美学风格,追寻现代审美意识和中国文化古典韵味的衔接与契合,呈现风格化的中国气派。著名作曲家吴启仁坚守南音音乐本体,运用传统曲牌进行串联与创新。传统曲牌的运用,深刻表现文姬在胡地思念故国的辗转反侧和对华夏文化的眷念。著名作曲家江松明在保留有南音传统“四大件”乐器的基础上,也引入古琴、编钟、埙、鼓、云锣等中国古老乐器和西洋弦乐等进行配器,丰富了全剧的音乐形象和表现力。
史诗南音《文姬归汉》 演出方供图
舞台空间上,在著名舞美设计黄永瑛指导下,舞美设计刘鹏用简洁唯美,灵活多变的纱幕,朴拙的转台,宛若玉玦的残月,与灯光设计刘传龙一起营造出如梦如幻的舞台时空。服装设计秦文宝用古朴典雅的服饰和造型设计,仿自汉俑的舞姿等,都充分体现了匠心独运的艺术巧思和对当代剧场艺术的深刻理解。
弦歌雅乐颂名篇,汲古耀今,返本开新,南音《文姬归汉》在尊重传统、完整继承的基础上,以南音为主体,创新发展,以强烈的现代意识,融汇中西剧场语汇,积极探索中国故事和中国精神的当代表达,力求打造中国气派的新“国潮”。
据悉,南音《文姬归汉》是厦门首部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跨界融合作品。该作品还入选了2022年度福建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剧目和厦门市文艺发展专项资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