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竹笛展现民乐魅力
从湖南到北京,从北京到澳大利亚,竹笛陪伴着董敏走过人生一次又一次转折。如今董敏不仅在悉尼创办芈雅中乐学院,还以街头表演竹笛的形式践行梦想,让更多人听到中国民乐。
二〇二三年十二月,芈乐华章音乐会在悉尼举行。前排左二为董敏。受访者供图
“走一条不一样的路”
2015年,董敏前往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学习策展与文化领导力专业。她8岁开始学习竹笛,中学和本科也选择竹笛专业。毕业工作三年后,董敏萌生留学的念头:“大部分人会选择考音乐学院的研究生,或者进乐团、做老师。我想突破自己的舒适圈,走一条不一样的路。”
在澳大利亚,董敏遇到很多对中国民乐感兴趣的人。比如她在迎新晚会表演,事后有同学找她学习竹笛。她和其他中国留学生带着竹笛、古筝、二胡、琵琶等乐器,组成小乐团到各处演出,也遇到观众想跟着学乐器。这给了董敏通过民乐创业的灵感:“毕竟自己会一门技艺,我希望不要浪费时间打工,多一点时间在澳大利亚发展民乐。而且我们租乐器和存放乐器都是个难题,我也想租场地储存从国内运来的乐器,于是就有了开办学院的想法。”
创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最开始,董敏的音乐学院只有一间不到80平方米的小工作室,每个专业只有几名学生报名,她还要承担从国内购买和运送乐器的费用,一件件积压在仓库的乐器带来存货风险。董敏回忆说:“当时我边读书边创业,不一定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还把一部分学费投进去了。”
如今8年过去,芈雅中乐学院已经有两个分校,培养了上千名学生,有力地推动民乐在澳大利亚的传播。学院起名灵感来源于董敏的英文名Meya。董敏是湖南人,“芈”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国姓,“雅”代表着艺术深厚沉淀之意。董敏解释说:“我们希望用这个名字代表中国民乐的传承和创新,也秉持着有教无类、雅俗共赏的含义。”
学院既教授古筝、古琴、二胡等中国传统乐器,也开设钢琴、吉他等西方乐器课程。学员中既有华人和留学生,也有对民乐感兴趣的本地人。有位已经退休的女士,学院还在工作室时期她就坚持体验不同乐器。“她非常执着于学习中国传统乐器,但是在澳大利亚工作没有学习的契机,正巧退休后来体验。”董敏说。学院里还有一位吉他教师是痴迷于二胡的本地人,还拉着许多朋友观看自己在音乐会的二胡表演。
“让大家感受民乐”
刚刚建立芈雅中乐学院时,招生问题让董敏颇感发愁:“中国民乐演出传播的效果是我面临的一大难题。比如我们要开一场音乐会,但如果大家并不认识这个乐器,就不会想为演出买票。我们首先要让大家感受民乐。”
这时她看到街头巷尾,有着许多演奏吉他、唱歌的艺人,突然发觉街演是非常有效的宣传形式。2016年,董敏花了几百美元,在唐人街租下约两张桌子大小的摊位,开始她的街演生涯。一边还有电视机播放中乐学院的宣传片。中乐学院的师生也加入街演的行列,大家换上演出服,带上乐器,在人来人往的唐人街办起小型音乐会。他们还会准备闲置的汉服和古筝,让观众不仅欣赏音乐,也能亲身体验民乐的魅力。
2011年,董敏曾参与编写录制《新竹笛演奏曲集36首》,其中包含了《星月神话》《自由飞翔》等流行乐,她也因为竹笛演奏《荷塘月色》在互联网小有名气。街头演出时,董敏更喜欢表演流行音乐。她既会演奏《沧海一声笑》等中国风音乐,也会演奏老一辈耳熟能详的《扬鞭催马运粮忙》;有时她还会演奏《See You Again》等热门外语歌曲。董敏的曲库储备庞大,能根据现场的氛围和观众的喜好临场表演。有的观众兴致大发,还会即兴伴着旋律起舞,这给了董敏极大的满足感。
董敏的街头演出多为独奏,偶尔会有其他乐手加入。今年2月,董敏和一位琵琶手在街头表演一曲《十面埋伏》,为即将到来的演出作预演。经过改编,铮铮琵琶声中融入竹笛的脆响,配上二人专业纯熟的演奏技巧,淋漓尽致地体现各自特色。观众被旋律所吸引,驻足聆听,沉浸在音乐的世界。“我记得很多人一直在旁边鼓掌,这是对我们非常大的鼓励和支持。”
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和而不同,董敏用这三个词概括竹笛作为传统乐器与现代音乐的融合。在研究现代音乐改编时,董敏会在其中加入竹笛演奏技巧和曲目精髓,在适应现代观众口味中兼顾保留竹笛传统特点。“我们首先要知道竹笛的根在哪里,传统音乐是如何创作和表达的,达到一定高度后再结合现代音乐的风格。”
“与观众的深刻对话”
2017年,董敏受邀参加澳大利亚艺术管弦乐团的巡演。澳大利亚作曲家在现代爵士旋律中加入四川特色旋律,演出现场还采用了视频投影技术。除了古筝、竹笛等中国乐器,主办方从四川邀请了脸谱表演艺术家,让观众真切感受四川文化。董敏跟随乐团在墨尔本、堪培拉、达尔文、塔斯马尼亚大学、新旧艺术博物馆等地演出。面对十来首全新乐曲,在航班上董敏仍反复熟悉乐谱。巡演带给董敏文化融合体验,她回忆说:“无论是在音乐学院专业舞台上,还是在新旧艺术博物馆充满现代气息的空间中,每场演出都是与观众的深刻对话。”
通过许多中国民乐人的努力,民乐在澳大利亚逐渐推广起来。董敏和她的团队会参与中小学和社区活动的教育演出。2018年到2020年间,董敏在新南威尔士大学教授中国音乐课程,吸引很多外国学生选修。在外国朋友眼中,竹笛外表简约却能吹奏丰富多变的旋律,他们感到非常神奇。在介绍竹笛时,董敏利用声音帮助外国人理解,比如《姑苏行》浑厚圆润、婉转柔和,梆笛代表作《喜相逢》粗犷豪爽、热情奔放,观众听着连连称奇。
2023年,董敏参加了西澳大利亚布鲁姆珍珠节音乐演奏活动。她穿着中国少数民族服饰,向观众解释和分享中国传统管乐,用竹笛和箫吹奏世界名曲《幽默曲》,云南少数民族的独孔笛——吐良也亮相演出现场。作为全场唯一的中国表演者,董敏担心观众能不能接受中国音乐。直到和其他音乐家交流后,董敏才发现自己的表演在网络上传播广泛。“澳大利亚的文化多样性,让我感觉可以不受限制地表演,呈现中国文化。”
在芈雅学院,董敏在音乐教育中注入文化多样性。为了让华裔学生更好地学习乐器,学院会使用中英双语教学,鼓励学生从中外文化视角学习乐器。穿着中国传统服饰,演奏中国民乐,令这些学员感到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在学院年度音乐会中,董敏会特意准备中西乐器合奏曲目,请著名编曲家编配乐谱。2019年,他们用中阮、竹笛和钢琴演奏《十二平均律》。2023年,他们用钢琴、竖琴和中国民乐合奏《天空之城》。“我希望学生们在学习中提升自己对多元文化的认识,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理解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