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官方网站!网址:www.cslai.org

您的位置:首页 > 古琴艺术 > 新秀

河北吴桥:以杂技为媒 兴文化之风

时间:2021-04-06 09:53:30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耿建扩 陈元秋

 新阶段新理念新征程·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光明日报记者 耿建扩 陈元秋 光明日报通讯员 哈聪杰

  “没有吴桥人,不成杂技班。”作为中国杂技艺术发祥地和世界杂技的摇篮,千百年来,从河北吴桥县走出的众多杂技艺人,他们身怀绝技,四海为家,在各杂技团班,在国内外舞台留下闪光足迹。

  绕城而过的大运河,是杂技文化天然的“传送带”。运河古道,岁月沧桑,吴桥杂技艺人沿大运河走江湖、闯南北,孕育了极富传奇色彩的千年杂技文化,成为大运河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十四五”规划纲要强调,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河北省高度重视吴桥杂技艺术的传承和发展,省级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特别向杂技文化产业倾斜,持续加大对杂技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近年来,吴桥杂技在技艺上不断突破的同时,坚持杂技教育传承和中外杂技艺术交流,并带动文化产业等多种产业发展,不断提升杂技文化影响力。如今,吴桥杂技已成为连接中外杂技艺术交流和文化交融的纽带,正焕发出蓬勃生机,续写着新的传奇。

河北吴桥:以杂技为媒 兴文化之风

  近年来,河北吴桥县全面推进“杂技文化进校园”工程,聘请杂技名家开发杂技特色校本课程,促进杂技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苑立伟摄/光明图片

  技艺长流映耀千年

  吴桥杂技,源远流长。

  吴桥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原所长杨双印对吴桥杂技有着多年研究。“吴桥在古冀州东部,古代‘角抵戏’首先从这里出现并流行,奠定了古代杂技基础。从春秋战国至今,吴桥杂技历史已有2800多年。”杨双印说。

  在吴桥,甚至在古墓发掘中也发现了绘画杂技形象。20世纪50年代,在吴桥县小马厂村,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座南北朝东魏时期的古墓,墓壁上绘有“蝎子爬”“倒立”“肚顶”等杂技表演形象。这既表明杂技在那个时期的受欢迎程度,也可见当时吴桥杂技已广为盛行。

  “为了维持生计,也为了打响‘招牌’,很多杂技艺人练出绝活奇技以招徕观众,无形中推动了杂技技艺的传播与创新。”杨双印认为,吴桥杂技为世界瞩目,正是源于杂技艺人不断精进的高超技艺。

  100多年前,2000多名吴桥杂技艺人先后走出国门,他们或只身,或结伴,带着道具远走天涯,在各大洲进行演出交流。

  其中,以杂技大师孙福有的“中华国术马戏团”最为著名。孙福有被誉为中国杂技对外交流的先驱与典范。他从艺55年,有18年在国外度过。他和他的“中华国术马戏团”先后到欧亚大陆30多个国家演出,他的绝活《十字大绳》《十字飞人》《飞刀》等节目为世人叹服。他发明的“保险绳”,使演员安全得到保障,这一装置至今仍为世界各杂技团所沿用。

河北吴桥:以杂技为媒 兴文化之风

  2021年3月5日,在河北吴桥杂技大世界,杂技艺人王保合在为游客表演“三仙归洞”。苑立伟摄/光明图片

  杨双印编著的《吴桥杂技》一书中记载,“中华国术马戏团”鼎盛时期,有演员120余人,其中包括俄、美、德、印等六国演员,有十多部卡车、两辆吉普车、两部发电机,一个可容纳3000多人的大盖棚,40多头大型动物,演员之多、声势之大、节目之丰富前所未有。

  走出国门的吴桥杂技艺人,足迹遍及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一大批来自东方文明古国的文化使者,不仅展示了高超杂技技艺和艺术成就,也将国外的先进文化和精美技巧传回中国,丰富了杂技内容,提高了杂技艺术水平。

  为擦亮吴桥杂技“金字招牌”,1987年,文化部和河北省政府共同主办“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每两年一届,多年前就已成为与法国“明日”与“未来”杂技艺术节、摩纳哥蒙特卡洛国际马戏节并称的世界三大杂技赛场。

  杂技为媒,文化交融。吴桥这座小城,仅与杂技相关,就接待过法国、德国等50多个国家的外宾两万多人。法国“明日”与“未来”杂技艺术节主席莫克莱尔曾评价:“吴桥不仅是中国的杂技之乡,也是世界杂技艺术的摇篮。”

  桃李芬芳代代相传

  “任何一门技艺或一种文化,要实现长久兴盛,都需要一代一代传承发展。”吴桥县文广旅局副局长张晨萌说。

  在吴桥,杂技艺术生生不息,杂技艺人层出不穷,这与师带徒、团带班、鼓励开办专业学校、开展杂技进校园、打造杂技专业村等各种形式的技艺与文化传承密切相关。

  曾任吴桥县杂技团副团长的刘志凯,2008年建立了吴桥铭扬杂技艺术中等专业学校。学校学员最多时有80多名,现有在校生47人。

  “开始以本地招生为主,后来也招收河南、云南、四川、贵州等地的学员。”刘志凯说,除了传承杂技技艺之外,让一些贫困孩子拥有一技之长、实现自立自强也是他的心愿。

  17岁的马建华在该校学艺已过两年,他来自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一座小山村,现在已学会晃板弹碗、水流星、蹬技、地圈等十几个节目。他曾到山东济南、江苏徐州等多地演出,现场表演有了一些经验。“刚开始有些紧张,后来挺‘享受’的,听到观众的喝彩和掌声,觉得自己也挺了不起。”马建华有些腼腆地说。

  在吴桥,培养杂技人才最知名的是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学校创办于1985年,是由河北省政府批准建立的我国最早的一所专门培养杂技人才的中等专业艺术学校。

  吴桥杂技艺术学校常务副校长齐志义介绍,学校于1999年被文化部批准为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培训中心。2002年,学校开始招收第一批非洲留学生,到目前已有十六届,为40多个国家培养杂技留学生400多名。

  许多留学生学成归国后,通过自己的杂技技艺在当地产生了较大影响。埃塞俄比亚学生叶纳回国演出两年后,成为当地“杂技明星”,他创办“非洲梦”杂技学校,将杂技艺术在非洲大地传播。2019年,他培养的学生参加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获得铜奖。

  “杂技技艺的传承,并非一帆风顺,过去一些绝活奇技有的已经失传,有的也很难再找到传人。”77岁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吴桥杂技代表性传承人王保合,人称“鬼手”,古典戏法“三仙归洞”是他的拿手绝技。而他的另一项绝活“缩骨功”却少有人知道。由于练功较苦,王保合四处游历,甚至到了偏远山村,仍没找到传人。“这项绝活要失传了,只能尽量详细地把练法和技巧整理出来,期待后人能将它捡起来。”王保合并未感到特别沮丧,他认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练起来“吃苦受罪”的技艺难免失传,现在能做的就是多方挖掘整理,将这些古老技艺记录下来,让它们不至于消失。

  杂技的与时俱进,就在挖掘与创新中迂回攀升。如今的吴桥,“杂技进校园”活动已普遍开展,杂技文化理念以及一些基本的杂技技巧,在新一代中开始扎根。根据各村村情,吴桥发展起15个杂技专业村,田间地头、房前屋后、小院内外,人们习练杂技的场面成为乡村一景。

  而优秀的新生代杂技演员,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2008年,吴桥青年杂技演员表演的《追梦——蹬人空竹》在文华奖第七届全国杂技比赛中获得金奖;2010年,《蹬人空竹》荣获第三十一届法国巴黎“明日”与“未来”杂技艺术节金奖;2015年,《秦俑魂——独轮车技》荣获第十五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金狮奖第一名;2019年,《凌云狮秀——流星》在第十七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上荣获金狮奖……

  吴桥杂技,“后浪”奔涌。在各种传承模式交相辉映、广布桃李的作用下,吴桥杂技艺术得到很好的继承与发展。“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吴桥耍杂技,人人有一手”的古老歌谣,正成为吴桥的真实写照。

  文化产业阔步前行

  文化乐民,文化强民,文化还要富民。杂技文化兴起,随之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吴桥广泛发力,擦亮“中国杂技之乡”金字招牌,打造“金吴桥”。

  1993年11月,以杂技文化为载体的杂技主题公园——吴桥杂技大世界景区建成开业。景区建有江湖文化城、滑稽动物园、马戏游乐园、杂技博物馆等景点,推出了“百戏剧场”“鬼手居”“红牡丹大舞台”“运河人家”“九月庙会街景”“新江湖八大怪”等旅游品牌,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游客聚集。2016年重磅打造的由国家艺术基金支持的大型杂技情景剧《江湖》,已成为吴桥全域旅游和大运河文化带的一大亮点。

  “这里的杂技表演,和影视舞台上看到的不同,感觉更接近‘江湖’,更真实也更具观赏性。”来自北京的游客赵香君说。

  初步统计,吴桥杂技大世界自建成以来,年均接待游客约60万人次,带动相关从业人员2.5万人,年综合收入约3亿元。在这一成功案例带动下,吴桥杂技文化产业发展面貌焕然一新。截至目前,全县各类杂技文化团体、企业100多家,杂技衍生品开发制作企业9家,产品涉及60大类800多种,畅销国内市场,远销日本、坦桑尼亚、新加坡、加拿大、马来西亚等10多个国家。

  张晨萌说,“杂技兴县”成为吴桥重要的发展战略。以杂技为媒,加快全域旅游建设步伐,让一方百姓从中受益。

  在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吴桥以“杂技+”为支点,撬动全域旅游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

  推进“杂技+农业”。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以赵家茶棚为中心,辐射东何村、西何村等7个自然村联村共建农村新兴社区,加快大运河、曹洼等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打造一批旅游专业村和杂技专业村,引导农民把“种农田”变为“种风光”,把“美丽风景”变为“美丽经济”。

  推进“杂技+工业”。围绕金鼎古籍、丰耀魔术道具、宏艺宫面等一批特色企业,着力发展科普观光、生产体验等旅游新业态,开发一批高附加值和具有吴桥特色的旅游产品,培育旅游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推进“杂技+文化”。把杂技文化、大运河文化元素贯穿于旅游产业发展全过程,重点推进孙福有故居、澜阳书院创建3A级旅游景区等工作,同时发展好“杂技+康养”“杂技+商贸”“杂技+互联网”等新业态。

  从“江湖”走来的吴桥,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正走上一条新的传奇之路。新征程镌刻着新时代昂扬向上的鲜明印记:推进杂技文化旅游产业化发展,提升产业延伸壮大的拉动力,打造集杂技人才教育培训、杂技艺术创新研发、杂技文化交流、杂技魔术道具研发制造和世界杂技文化旅游等于一体的“世界杂技之都”。

  《光明日报》( 2021年04月06日 07版)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2019 京ICP备13008251号 网站维护:中安观研究院互联网科技中心 网站制作联系:010-5713080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