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官方网站!网址:www.cslai.org

您的位置:首页 > 古琴艺术 > 新秀

《今夜星辰》再现郭永怀与李佩的家国情怀

时间:2021-02-08 10:05:07 来源: 光明网 作者:常河

 看过安徽省话剧院《今夜星辰》连排,唐栋题了四个字:抱朴守一。这既是对安徽话剧院角色演绎和舞台呈现的满意,也是对黄金搭档、导演傅勇凡二度创作的赞赏,在唐栋看来,这四个字也和《今夜星辰》要表现的中国科学家的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很契合,“一个人必须有坚定的人生目标,而且要守住,一以贯之,虽然相当不容易。”

  刚接到写这部戏的邀约时,剧作家唐栋“也怕写不好郭永怀和李佩的故事。”但采访和研究之后,唐栋坦言“把自己写感动了”。在他看来,《今夜星辰》是那种“能写出这样的戏,值得欣慰”的作品。

  这样的评价在公演中得到了证明。2020年底,话剧《今夜星辰》在安徽大剧院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连续演出四场,场场掌声和泪水不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生李雪全程流着眼泪,“进校后在校史馆里看到郭永怀的故事,很感人,但在舞台上看到话剧的演绎,更加直观。无论是郭永怀以身报国的精神,还是郭永怀和李佩的深厚感情,都是对我们年轻人最好的教育和启迪。”

  科学伉俪的伟大情怀和科学家精神成为话剧《今夜星辰》的创作原动力。经过两年多的创作与排练,《今夜星辰》为观众深情再现了科学巨匠的跌宕人生,描述了那个筚路蓝缕的光荣年代,用精致的艺术向科学家精神致敬。

 

  话剧《今夜星辰》剧照 资料图片

  信得过:主旋律作品“贴地飞行”

  郭永怀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创始人之一,也是唯一一位以烈士身份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科学家。郭永怀的妻子李佩,被誉为“中国应用语言学之母”“中科院最美的玫瑰”。

  “《今夜星辰》以史为据、以情动人,深入挖掘了中国科技强国建设背后的精神逻辑,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为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艺术表达提供了新经验。”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认为,话剧《今夜星辰》从细节出发,以双时空叙事交织家国情怀,在场景搭建、区域划分、场面调度上独具匠心,“以新颖的艺术形式将科技强国时代背景下的夫妻情、父女情、战友情、师生情与爱国情完美统一。”

  据安徽演艺集团总经理李梅梅介绍,为把《今夜星辰》打造成为国内一流的话剧作品,安徽省话剧院邀请了多位知名艺术家组成创作团队。编剧唐栋曾多次获全国优秀话剧剧本奖、中国曹禺戏剧剧本奖、文华剧作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导演傅勇凡多次获得“文华导演奖”、中国话剧金狮奖优秀导演奖。两人合作的多部舞台艺术作品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大奖”等国内大奖,被业界称为“黄金搭档”。

  此外,该剧音乐、舞美服装、灯光设计均由国内一流的团队担任。

  从阵容上看,《今夜星辰》堪称国内优秀创作团队全力合作倾力打造的重磅作品。

  但是,对于主旋律文艺作品,仅仅有“豪华阵容”是远远不够的,阵容一流未必作品一流。如何让主旋律作品产生打动人心的力量、抓住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

  在导演傅勇凡看来,郭永怀那一代科学家的牺牲奉献精神,现在的许多年轻人很难理解。“我们排这部戏,就是希望让更多的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了解虽然过去但绝不该被忘记的历史。”

  剧中,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爆炸后,钱学森来到郭永怀家庆祝,两人万分激动却不能向家人透露这是他们的科研成果。于是,两个科学家一边喝酒一边忍不住像孩子一样“傻笑”。这一幕演出时,许多观众流着泪水发出了笑声。

  在傅勇凡看来,这样的处理才符合两人的身份和性格,“主旋律不是喊口号,有血有肉才让人信服。”傅勇凡说,科学家也是人,舞台上不能让他们一味地做科研,更不能张口闭口都是大道理,“所有的艺术作品最后还是要讲人话,做人事。”

  唐栋说,郭永怀和李佩都是英雄人物,“单纯写他们怎么搞核试验,抛开个人的日常生活,这不叫戏,叫材料。但如果只写个人的儿女情长,没有宏大的叙事也不行。只有把两者有机结合,才符合历史真实。一定要让英雄人物站在地上,才有真实感和力量,老把他举在空中,两脚不挨地,观众也不接受。”

  “剧名‘今夜星辰’是一个极具诗意而又高洁的形象和意象。”著名作家汪守德认为,“不过剧作所显示的是,在‘今夜’闪烁的星辰不仅仅只是郭永怀,还有他的妻子李佩,女儿郭芹,同行钱学森,以及他的学生等,他们共同构成了那个时代夜空中的星群。”他认为,该剧作采用了看似寻常却精心的艺术结构,即让李佩与郭芹母女俩以回顾与讲述的方式来串联整个剧情,将郭永怀的主要事迹、人生经历、性格特征以及家庭的命运遭际贯穿起来,形成重点突出又自然流畅、层次分明又颇为完整的戏剧面貌。

  “在两人的叙述时空,李佩回忆与讲述的满怀深情而痛切,对郭永怀的形象与个性乃至卓越功绩进行了个人化、立体化的透视与刻画。”汪守德说,“身患绝症的女儿郭芹的介入,不只是为剧作设置了一个倾听者,而是使剧作对主人公郭永怀的形象塑造大幅度地增加了纵深感与厚重感,也使剧作不仅仅是一部赞美人物的作品,更具有某种反思和审视的锋芒。”

  “让人物‘贴地飞行’就是真实。”唐栋说,“真实才能感动自己。自己感动了,才能感动别人,让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信服。”

  立得住:人物塑造血肉饱满

  “你的目光所往,便是我心之所向。”剧中,李佩向着星空深情告白。

  安徽省话剧院演员朱薇薇看了剧本后,毅然推掉了其他角色,扮演《今夜星辰》中的老年李佩。“李佩是戏中穿线的针,也是定海神针。”朱薇薇说,李佩是科学家的妻子,是罹患绝症女儿的母亲,也是一位有着极强事业心的教师,这样复杂的角色很难演绎,“但恰恰是在复杂的角色和冲突中,人物形象得到了丰满。”

  戏剧最后,李佩蹲在舞台上,左手是郭永怀生前不离身的公文包,右手是女儿心爱的手风琴。那一刻,“李佩”孤独而坚强,朱薇薇却演绎得云淡风轻,台下满是掌声和泪水。

  “我的身体里住着一个李佩。”朱薇薇说。

  “世间美丽多情、多才多艺的女子多的是,但李佩只有一个,尽管命运给了她一杯苦水,她却喝出了甘之若饴的滋味。她把所有的眼泪都流进心里,却用隐忍和微笑呵护生命的玫瑰。”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副所长宋宝珍动情地说。

  戏剧开始,郭永怀与李佩在康奈尔大学有一段对话:郭永怀目睹家乡被日本飞机轰炸愤而从光学研究转向流体力学和数学研究,李佩因工作人员语言不通遗失抗战物品决定从经济学转学外国语言学。这就使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了真实的基础,随着剧情的展开,无论是郭永怀的科技报国,还是李佩的忘我工作,都显得顺风顺水。

  “呈现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如何在舞台上塑造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傅勇凡说。

  呈现郭永怀这样的形象,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跳出人物传记的套路和公众对人物事迹的集体认知,表现出新意;其次是主人公本身从事的工作科技含量比较高,不易讲清,讲多了又容易枯燥。因此,《今夜星辰》通过细节表现人生情境的真实和人物性格的特点。郭永怀对爱女十分珍视,可是因为忙于科研,他甚至忽视了女儿的成长。上了中学的女儿过生日,他送上的礼物居然是拨浪鼓和陀螺,导致女儿失望大哭。正是在这样的细节中,人物形象一点一点立起来。

  “知道郭永怀是科学家,但整部戏看下来,一气呵成,每个人物形象都非常真实,有血有肉。尤其是郭永怀,就像我们身边的老师和长辈那样可亲。”安徽大学学生王双因说,他的父亲也是一名教师,看到剧中郭永怀为了保护自己的学生爆了粗口时,“我当时眼泪就下来了,因为我父亲就是这样的知识分子。”

  行得远:艺术形式不断创新

  “神来之笔!”

  大雪纷飞中,郭永怀要赶赴西北基地,李佩要去“五七干校”,郭芹要去农村插队,一家三口在站台上分别。汽笛响起,载着郭永怀的火车慢慢开动,突然,郭芹拉响手风琴,高唱京剧《红灯记》“我爹爹像松柏意志坚强”,郭永怀学生的妻子在满天飞雪中跳起老师一直想看却没有时间观看的芭蕾舞……

  安徽省委党校教授张彪被这一幕深深震撼,“这是科学精神的浪漫表达、人格魅力的诗意展现。什么是科学家精神?相信这一刻,每个观众都有自己的答案。”

  公文包和玫瑰花是贯穿全剧的道具,也是具有明晰的象征意义。郭永怀的公文包,是在美国时李佩送给他的礼物,他每天拿在手里。飞机失事前,郭永怀抓牢胸前的公文包,与警卫员紧紧抱在一起,用生命保护了珍贵的研究资料。公文包也成为李佩和郭芹思念郭永怀时的深情寄托。

  而玫瑰是李佩最爱的花,也是郭李二人爱情的象征。郭永怀的学生要向李佩学习英语,郭永怀让学生拿着一枝玫瑰。晚年,在她创办的“中关村大讲堂”上,银发的李佩接过一大捧盛开的玫瑰,“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生命就在那一幕如画的场景中绽放出绚丽的光芒。

  “该剧总体风格像一首交响诗,在起承转合之中,遵循意识流手法,却又有现代叙事的灵动特点。”宋宝珍认为,该剧结构上的创新在于实现了写实性再现场面、诗意表达空间、多义意象呈现出的自由转换。“导演善于以少胜多,以点带面,营造情境,展现有意味的多维、多义的戏剧意象空间。”

  “舞美设计的满天星辰以及演算公式的大写意与写实性小环境的结合,营造出了属于人物特有的时代与生活氛围。”汪守德说,随着剧情的推进与人物命运的发展,音乐以其恰当的表现力较好地烘托了特定环境下人物的心理与情绪,使剧作所需要传递的意蕴与内容,得到了有益的放大与加强。

  “这是一部具有严谨科学家精神和浪漫艺术手法的经典之作。”张彪说,“有些人老是抱怨戏剧舞台留不住年轻的观众,却很少去想原因是什么,更少去作艺术上的创新和尝试。”

  没有过时的艺术,只有因循守旧的呈现。如果某种艺术被观众抛弃,可能主要原因在于创作者抛弃了观众。

  《今夜星辰》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连演两场,场场爆满,观众全是青年学子。记者注意到,整个演出过程中,无一人离场,没有一个观众不潸然泪下。

  演出的最后,当舞台天幕上出现“郭永怀星”“李佩星”两颗小行星的时候,我们在那一刻强烈感受到他们没有离开,他们只是去到了一个我们未曾去过的地方。那个地方,就是我们的心里。

  科学家精神也没有离开,我们因此而致敬。(记者 常河)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2019 京ICP备13008251号 网站维护:中安观研究院互联网科技中心 网站制作联系:010-5713080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