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音为眸 三峡博物馆用古琴为盲童打开一扇窗
央广网重庆4月10日消息琴声悠扬,古韵绵长。4月9日下午,一场特殊的古琴音乐会在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上演。这场公益音乐会以“琴韵润心,以音为眸”为主题,由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古琴社与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联合主办,展示了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学生历时两年的古琴学习成果。
古琴音乐会现场(央广网发 艾雨晗 摄)
古琴音乐会上,盲童们以娴熟的指法演奏了《卧龙吟》《满江红》《子衿》等古琴名曲,悠远清雅的琴音令观众动容。同时,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古琴社的师生们也带来了丰富多样的表演,古筝重奏《酒狂》、古琴独奏《流水》等曲子演绎得跌宕起伏,赢得大家的阵阵掌声。
自2023年起,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古琴社便组建专业教师团队,每周赴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开展公益古琴教学。面对盲童学生的特殊需求,易文艺所在的教师团队采用“口传心授+触觉模仿”的新型教学模式,将古琴指法、音律转化为可触摸的标记与形象化语言,帮助孩子们克服视觉障碍,逐步掌握《满江红》《秋风词》等经典曲目。
“作为指导老师,看到他们的表演既感动又欣慰。”易文艺告诉记者,这群孩子学习古琴时只能用手触摸、用耳朵去听,所以对于他们来说,掌握古琴中基本的徽位和音位是有难度的。
刚刚独立完成了一场弹唱的学生吴浩屿开心地分享:“听到大家的掌声很温暖很高兴。因为看不见,学习古琴的过程有些困难,但坚持下来后觉得很有成就感,也更能静下心。”
易文艺正在演奏(央广网发 艾雨晗 摄)
三峡博物馆古琴社成员进行演奏(央广网发 艾雨晗 摄)
视障学生吴浩屿正在演奏(央广网发 艾雨晗 摄)
演职人员合照(央广网发 艾雨晗 摄)
这场音乐会不仅是教学成果的展示,更是一次跨越障碍的文化对话。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古琴社未来不仅会持续通过古琴对话更多特殊的孩子,还在不断通过学术讲座、音乐会、培训等多元形式,构建起“展、学、研、演”一体化的古琴文化生态,推动古琴艺术在当代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据悉,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珍藏着51张自唐而下、年代序列完整的珍贵古琴。这些古琴历经岁月沉淀,见证了无数历史变迁,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熠熠生辉的明珠,为传承和研究古琴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编辑:白刁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