濉溪:在转型之路上行稳致远
濉溪县文化发展、工业产业、乡村振兴齐头并进,县域高质量发展迸发新活力——
在转型之路上行稳致远
淮北嵇康古琴艺术展演活动现场。(资料图片)
初夏的濉溪,嵇康琴馆飘荡出古音雅韵,临涣茶馆迎着朝阳苏醒,氤氲缭绕间,游客谈笑风生。经开区数字化厂房内机器轰鸣不息,广阔的科技示范田刚经过麦收的洗礼,留下一道浅浅的麦茬……在这座内外兼修的县城,“新”与“旧”和谐统一,处处流淌着生机和活力。
作为淮北市唯一市辖县,濉溪县乘着长三角一体化和皖北全面振兴政策春风,一步一个脚印,从传统资源县稳步迈向工业强县,获得了不菲的成绩:2023年全县GDP突破600亿元,增速7.3%,连续8年位居皖北第一、全省十强。
文化繁荣焕新、工业乘势而上、乡村和美宜居……矢志迈进“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的濉溪,华丽转身,未来可期。
传统文化焕新生
——续古城文脉,多样文化异彩纷呈
“魏晋七贤士,时隐竹林间,抚琴饮酒歌,避世又行欢。谯国铚城士,嵇康堪耀眼,身长七尺八,英俊美容颜……”6月18日,濉溪县嵇康琴馆回荡着孩子们清越的诵读声,两侧,百名中小学师生身着青衣、头系丝绦,坐在琴桌前轻挑慢捻。琴声悠悠,让人仿佛穿越千年。
这是中国·淮北首届嵇康古琴艺术节上的一幕,各地古琴名家、制琴名坊、古琴爱好者齐聚于此,共赴一场丝桐盛会。
回溯历史,濉溪与古琴的渊源由来已久。这里是“竹林七贤”之首嵇康的故乡,《高山流水》《梅花三弄》《广陵散》余音绵长,相铚琴派独立不惧、逸气达生的魏晋风骨万世留存……古琴文化浸润到城市的每个角落,从老人到孩童,习琴爱琴蔚然成风。
在濉溪县文化馆内,十几名学员在琴桌前认真聆听,台前,淮北市古琴协会会长刘恒炜正在向大家讲授指法要点。“我们从去年10月开始率先在全县开办古琴师资培训班,来自全县的30多个学校的40多名音乐老师参加培训,为古琴进校园储备师资力量。”濉溪县文化馆馆长李俊民介绍。
来自铁佛中心学校的音乐老师黄银银面前放着一本中小学古琴基础教程,经过半年的培训,她已能熟练弹奏基础琴曲。她说,学校准备开设古琴班,全面普及古琴教育。
古睢书院内同样琴音袅袅。从今年1月开始,书院推出青少年古琴启蒙公益课,邀请淮北市县古琴老师和爱好者教孩子们学习基本指法、识读减字谱、弹奏简单曲目。在此授课的杜桂芳老师是一名资深古琴爱好者,她对古琴的热爱溢于言表:“我觉得来这里上课很有意义,文化基因流淌在孩子们的血脉之中,等待我们去激活,希望将古琴文化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
正在习琴的小学生李楷瑞是孩子中天赋较高的一个,只上了六节课,他已可以脱稿弹奏曲目《我和你》,前不久还参加了濉溪县国风端午古琴表演。他腼腆地笑着说:“我很喜欢古琴,每天都盼着来上课。”
“作为古琴大师的故里,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发掘、保护、传承这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把濉溪打造成中国古琴之乡。”濉溪县政协主席刘铁介绍,依托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濉溪做实“以琴会友、以琴育人、以琴促产”三篇文章,统筹推进创作演艺精品、建设嵇康琴馆、强化古琴教育、培育产业体系等“十项举措”,为文化强县注入“强心剂”。
古琴之乡创建工作如火如荼:中国·淮北首届嵇康古琴艺术节启动,濉溪嵇康古琴艺术中心、嵇康琴馆相继揭牌,濉溪文化馆被中国音乐学院考级委员会授予皖北地区古琴专业考级点,安徽古琴论坛汇聚天下雅士……文化筋骨愈加强健,古琴氛围日益浓厚。
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一座城皆如此。千年大运河、千年茶俗镇、千年口子窖、千年古琴曲构成濉溪特有的历史脉络,“运河故里、红色热土、茶俗古镇、琴韵酒乡”已然成为濉溪鲜明的文化标识。
提“质”向“新”增后劲
——以营商环境“软实力”夯实新型工业化发展“硬支撑”
作为传统资源型县区,煤炭产业的发展带给濉溪一段时间的红利,但是产业结构单一的短板逐渐凸显,城市面临生态环境恶化、发展后劲不足等诸多问题。
转型发展迫在眉睫。“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党的二十大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工业立县、产业强县”成为濉溪县新的战略目标。一方面,濉溪抓住创新这个“牛鼻子”,降低产业发展对煤炭的依赖;另一方面,围绕金属新材料、装备制造、化工三大主导产业延链补链强链,聚“链”成“圈”,开启弯道超车的发展新模式。
对于安徽亚明铝业科技有限公司来说,落户濉溪县经济开发区是最正确的选择。作为一家从事铝电解电容器用电极箔生产制造的企业,扎实的产业基础和优良的营商环境成为企业拔节生长的沃土。
“我们现在有20条生产线,产能从2020年18万平方到目前90万平方,产值从2023年1.4亿元到今年预计突破3亿元,一连翻了好几番。”在机械轰鸣的腐蚀车间,公司负责人蔡敏华说。
铝产业是濉溪的传统产业。从曾经一吨只挣几百元,到如今每吨加工费最高突破1万元,濉溪铝业的嬗变背后,源自当地以变促新、拓链强链的高位布局。
围绕打造铝基高端金属材料特色产业集群,濉溪引进、培育涉铝企业90余家,对濉溪经开区进行数字化项目改造,铝基产业“行业大脑”逐渐成形,“再生铝-铝板带箔-铝压铸-铝型材-铝精深加工”的产业集群协同成链。濉溪县先后获评“省重大新兴产业基地”“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
企业发展同样离不开政府的高效服务保障。安徽名开机车部品有限公司厂长赵春雷介绍,今年3月,公司新厂投产,因为附近区域无国网公司公共变电设施面临用电困难。“我们在‘棒棒茶会’企业家座谈会上反映问题后,经开区马上与相关部门和企业协调,帮新厂暂时接入其他项目临时变电设施,同时协调国网供电公司建设变电设施,很快解决了用电难题。”赵春雷满意地说。
一口回甘的棒棒茶,成为企业的“心头好”。濉溪县通过举办政企“棒棒茶会”活动“以茶会友、以茶论道、以茶叙情”,难题在茶里解决,情感在茶里紧密,棒棒茶成了反映诉求、为企服务的桥梁纽带。今年2月以来,濉溪县已连续举办4期“棒棒茶会”企业家座谈会。
“濉溪持续创优近悦远来的营商环境,在要素保障上做‘加法’,在政务服务上做‘减法’,全力破除企业发展‘梗阻塞’,助企轻装上阵、大展身手。”濉溪县工信局副局长谢麒麟说。
“营商沃土”催开“经济之花”。2024年一季度全县GDP、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规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均位居全省十强县前五位,经济运行在全省59个县(市)中排名第六,县域经济发展动能强劲。
乡村宜居更宜业
——以“千万工程”为引领,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硬化路宽阔整洁,多彩墙绘妆点乡村容颜,村部前的凉亭里,村民们悠闲地纳凉聊天……走进铁佛镇张黄庄村,一幅宁静和美的乡村画卷展现眼前。
然而几年前,房前屋后乱堆乱放、庭院内外蚊蝇肆虐、“一个土坑两块砖,三尺土墙围四边”的尴尬还是村庄常态,“谁来管、钱哪来、怎么干”一直困扰村“两委”干部,成了乡村治理的“老大难”。
“人居环境搞不好,村民幸福哪里来?”村两委在“幸福邻里堂”一合计,下定决心改变乡村面貌。“五老”人员带头干,动员广大村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钱不够,村集体出资一点、村民自筹一点,63万元筹备到位;成立巾帼志愿服务女子队,无职党员代表认领责任区,将“一时美”变成“一直美”……
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们直夸“看得舒心”。结合酒神武倡曾在此酿酒的历史背景,村里还将“武倡酒”文化绘上墙,处处可见的饮酒诗和酒神像,增添了乡村的文化气质。
美丽乡村不仅要宜居更要宜业。在刘桥镇杨庄村,冷链仓储基地投入使用,纺织厂机器哒哒作响,刚收的小麦堆满粮仓。村里在产业上下足功夫,引领乡亲们走向致富道路。
“之前这里还是一所废旧学校,2022年我们利用衔接资金900万元将其改造成冷链仓储基地,可以容纳1500亩的葡萄。”杨庄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李飞介绍,等到下半年,周边的葡萄运输车全部涌入杨庄村,租金加上分红每年给村集体经济增收70多万元。
不远处坐落着去年刚招商落户的纺织厂。织线吞吐间,一匹匹白色的布匹逐渐成型。“54台机器连轴转,每台每天生产100斤布,还有14台生产力更强的机器在路上,今年产值预计3000万元。单这一个厂,村集体每年进账350多万元。”李飞劲头十足。
产业发展让更多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正在纺织厂搬运货物的村民范济冰说,在这干了两个多月,离家近,每月还有三千多元,很满意。像他这样在厂里干活的村民有100多人。
去年杨庄村集体经济收入204.01万元,相比2021年增加了8倍。“今年有望突破600万元。”李飞信心满满。
两个村庄的变化,是濉溪县乡村振兴发展的一个缩影。以“千万工程”为引领,濉溪将建设彰显“皖北田园风光”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作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号工程”,写好生产、生活、生态三篇文章,美丽乡村建设串珠成链、以点带面、扩线成片。“目前我县已完成126个省级和美乡村中心村建设及106个市级和美乡村中心村建设,被评为省级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濉溪县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说。
百舸争流千帆竞,长风万里启新程。今日之濉溪,紧扣“保十争百”目标,在百舸争流的县域竞争中乘风破浪,不断刷新高质量发展新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