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土情怀与家国认同的双重想象
作者:陆佳佳
去年国庆档,《我和我的祖国》不仅成功调动了观影大众的情感,也积极回应了全民强烈的爱国激情与家国认同。今年国庆档,作为姊妹篇的《我和我的家乡》一经上映便引起人们极大的期待。这部影片以共同的主题,将发生在中国东西南北中等不同地域的五个故事串连成一部完整的、有关家乡的散文诗。从多方反馈看,影片不负厚望,给市场和观众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我和我的家乡》海报
喜剧内核中的平凡与伟大
电影《我和我的家乡》通过讲述来自五个不同地区的小人物与家乡之间的故事,分别呼应了“医保扶贫”“科技扶贫”“教育扶贫”“西部开发”和“精准扶贫”这几个民生主题,呈现出一幅别样的家国情怀画。创作者们没有选择宏观建构,而是纷纷根植于现实,将镜头聚焦到小人物身上,借由小人物的悲欢折射整个国家、时代的发展和巨变。通过喜剧的创作手法呈现普通人的人性光辉,以及他们对故土的可贵情感,从而增加了整部影片的亲民感和共情力。
在影片的五个故事中,制造喜剧的核心,同时也是推动叙事的动力,是各种或善意、或用心良苦、或不得已而为之的谎言。
例如在《回乡之路》中,因家乡治沙事业而负债累累的乔树林,为了使家乡的沙漠苹果能够走出大山,极力伪装富裕,以期获得当红带货主播闫飞燕的青睐,在这一过程中制造出种种类似“小丑”的人物喜剧效果。同样,《北京好人》中的停车场收费员张北京,为了给表舅治病竟使起掉包计,上演了一出互换身份的荒诞戏码;《天上掉下个UFO》中的农村发明家黄大宝为了改善阻碍家乡发展的落后交通,发明了UFO,却阴差阳错带动了当地的“外星旅游”事业;《最后一课》中,为了帮助记忆停留在支教时期的阿尔兹海默症患者范老师找回记忆,学生们通过人工降雨、手动制造音效、乔装打扮等颇为搞笑的方法帮他重返1992年,重现最后一课;《神笔马亮》中极有天赋的画家马亮为了下乡扶贫,建设家乡,放弃了出国深造的机会,但他却是个“妻管严”,为了不让妻子失望,和当地村民共同假装身在俄罗斯,并在此过程中产生了诸多喜剧戏码。凡此种种,都是影片的喜剧内容所在。
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喜剧故事,塑造的却是一个个让人泪目的平凡人。在他们看似荒诞的行为的背后,隐藏的是珍贵的人性之善与家国情怀。虽然他们有着各自的缺点和不足,但在面对大是大非时,都不约而同地表现出了可贵真情、知恩图报、默默奉献、家国梦想……这是属于小人物的善良,平凡却伟大,生动且直抵人心。电影运用喜剧化的创作手法,非但未消解主题原有的崇高感,反而因与现实主义和底层叙事的巧妙结合而更具魅力,成为主旋律电影叙事的有效路径。
《我和我的家乡》剧照
故土情怀里的家国与时代
《我和我的家乡》通过五个故事,在空间上横跨中国东西南北中,展现了不同地域独特的自然风貌和风土人情:北京的摩登大厦、黔南的山峰叠嶂、下姜村的鲜花翠竹、大西北的青山绿水、东北的麦田风光。创作者们通过气势磅礴的镜头语言呈现了祖国各地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映射出时代的伟大发展,更彰显出一种深植于华夏基因中的故土情怀、家国情怀与民族精神。
《神笔马亮》借虚拟的“画”与乡村的诗意进行关联,通过驻村书记马亮“画家”身份的设置,来讴歌无数基层干部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绘就家乡蓝图的伟大。在谎言被揭穿的高潮部分,导演通过马亮妻子的视角,让观众看到马亮画笔下的乡村美景在现实中上演,画中之景与现实之景相互交错、融合。在此过程中,妻子也理解了丈夫(以及千千万万个像丈夫这样的基层干部)对于故土之爱,更懂得了个人理想与家国理想的同一性:更美好的家园和更伟大的时代的到来,总是建立在一些人的无私奉献上。
《最后一课》则是由过去时空与现在时空的蒙太奇镜头组接,完成了一段跨越二十余年的乡村变迁史的书写。影片通过范老师碎片化的记忆,向人们展现了1992年的下姜村曾是一个物质匮乏的落后乡村,但是在这群接受过范老师教育的孩子们的共同努力下,现在的它已完全变了样:砖石瓦块覆盖了泥泞的土路,民宿和商铺代替了茅草房,霓虹灯与游客点亮了村庄的夜色,而小峰笔下那五彩缤纷的理想校园也终于成为现实……同样,《回乡之路》中曾经的黄土高坡,已变成青山绿水之地,乔树林们仍在努力,而闫飞燕们也已“回巢”;《天上掉下个UFO》中交通闭塞的山区,搭乘现代科技的快船实现发展;《北京好人》中的医保也已惠及农村。这既是家国与时代发展的赞歌,也是无数个不忘初心、建设家乡的平凡人的赞歌。影片中那浓浓的故土情结,也不由得多了几分民族自豪感,并在此意义上真正彰显了“家国共存”的文化价值。
概言之,《我和我的家乡》将崇高的家国意识形态表述巧妙地缝合进喜剧的类型叙事中,以轻松的语调唱响家国的赞歌,以小人物折射大时代,于细节中闪耀普通人性的光辉,于平凡中凸显时代变迁的伟大。如此,成功呼应了全民记忆中共同企盼的理想故土,用光影的魅力抚慰了人们内心中最柔软的那个地方——家。
(作者系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