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官方网站!网址:www.cslai.org

您的位置:首页 > 功夫文化 > 学习培训

我和我的通备

发布时间:2020-07-17 15:06:05 来源: 全球功夫网 作者:力中

  于我而言,通备,既是一种强健体魄、克敌制胜的拳技,又是一种催人奋进、诲人不倦的思想;既是一种陶冶情操、磨练意志的精神,又是一种源自武术、高于武术的文化;既是一盅修身齐家、淬炼心性的心灵鸡汤,又是一种终生笃信、心光透亮的灵魂信仰……

一、生于通备渐识通备

  上苍恩赐,让我投生通备之家,从此与通备结下一生幸福之缘。

  在弥漫着通备气息的家庭熏陶中慢慢成长,从好奇到亲近,从喜欢到酷爱,春雨秋风,星移斗转,弹指间已过半百。一路走来,汗水浇出山花烂漫,灵感鼓催烈马雄风,回首云水翻腾风云激荡,感恩的热泪竟湿了双眼……

  上世纪60年代末,我降生到通备胜迹——武山马力余寨村张家大院。

  那时,我的父亲正值风华正茂、激扬文字的年华,在兰州医学院上大学期间,遇到人生导师——通备宗师马凤图先生,此后跟随其子马颖达、马贤达、马令达、马明达四位老师学习通备,走上医武同修之路。那时温饱都成大问题,医科学习非常繁重,家父在海绵里挤时间,用短短5年时间,硬是将马凤图先生开创的通备武艺翻子拳(脆八翻、站桩翻)、八极拳(大架、小架、对接、八阵拳)、劈挂拳(抹面拳、青龙拳、飞虎拳、太淑拳)、鸳鸯腿(文趟子、武趟子)、通备大枪、风磨棍、苗刀等等,练到烂熟。

  1966年,父亲毕业回到家乡,一面悬壶济世造福百姓,一面发扬光大通备武艺,开始摸索武山版的“教、学、练、战”一体化新模式。尽管吃不饱,但工作、习武的劲头不减。在父亲言传身教下,通备拳在武山一时间蔚然成风。好多拳棒手,经过与父亲无数次的切磋败北后,转而跟随父亲习练通备拳,使通备拳在武山遍地生根,全面开花。

  记忆里,父亲一到家,总有一帮叔叔(父亲的徒弟)如影相随,主题永远是练拳和比划(实战),虽险象环生,但时时欢声笑语,乐在其中。教完了徒弟,抽空再教大哥和二哥基本功:正踢腿、侧踢腿、朝天蹬、倒打紫金冠、扫堂腿……

  孩提时代,经常仰望繁星,暗下决心:长大也要像大哥二哥一样,跟随父亲学通备……

二、“意”无反顾走进通备

  5岁时,我缠着父亲学通备,却被父亲回绝,原因是父亲计划我们兄弟文通武备,二哥练武我学文。倔强的我则以自己的方式开始习练通备:父亲给二哥、姐姐大家教时,我就“乖乖”地坐在炕上,从窗口学,在心中记,等大家散去,在无人处再偷偷习练。6岁上村里小学后,村口的红榜上,我的名字每每稳居榜首,但学习成绩的喜悦并没有影响我习武的笃定。就在那年春节之后,在开始播种希望的季节里,我死缠硬磨地求二哥教拳,而生性善良的二哥自然耐不住我的纠缠。每到晚饭后,简陋的四合院灯火通明,爷爷奶奶监督,在二哥的带领下,我们姊妹十几个人开始练武,好不热闹,有人戏称“刀光剑影张家院,翻子劈挂天下冠”。练拳间隙,父亲总是给我们灌输“一人练武可以强身,全家练武可以强族,人人练武可以强国”的道理,给我们讲述岳飞精忠报国、关羽桃园结义以及马爷的通备故事……

  即使贫瘠的土地,辛勤耕耘也会结出丰盈的果实。1973年,年仅9岁的二哥参加天水地区武术比赛,获得少年组拳术第一名。喜讯传来,全家沸腾,举村振奋,而我更是激情高涨。此后10年间,我牢记“通神达化,备万贯一,理像汇通,体用具备”的通备宗旨,习练甲组拳、甲组刀和抹面拳、青龙拳、飞虎拳、搜林棍、八极小架,且开始进行对抗性实战。但我的练武天赋与二哥相比,龙蛇之别,云泥之远。虽刻苦于常人数倍,但成效甚微,因此也就自知之明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学习上。

  1980年,二哥考上了天水师院,而我也以马力片区最好成绩考进武山一中初中。两年后,二哥大学毕业回到武山一中执鞭任教,兄弟关系上又加了一层师生关系。

  是时,恰逢马贤达老师武术指导的《少林寺》电影热播,武术热在全国陡然升温,二哥也乘势而为,在一中组建武术队。一时间,许多家长托关系走后门,能以进武术队为耀。少年轻狂的我,与我的“死党”同学开始“以武会友”,如脱缰野马,将通备引入到“情景实战”。偏于武山一隅,对通备的认识,局限在串联动作、熟记套路和低强度对抗实战的层面。

  少年,是山藤上野野的花朵,虽然开放无序,却也灼灼可爱。

三、厚积薄发“武”起通备

  1987年,我考入西北师范大学。象牙塔里,藏龙卧虎,好汉云集,学校武术队的组建倍受关注,而我一路过关斩将,以劈挂拳、搜林棍的突出表现而跻身武术队并担任队长。除组织日常训练外,还要参加年度比赛、交流表演和备战首届大运会。体育系、中文系、历史系、物理系、数学系、外语系等大系的人数最多,而教育系只有我一人“独闯江湖”,但我的劈挂抹面拳、搜林棍、甲组刀和对练等单项总是最高分。随后,我在学校组建散打队,任队长兼教练,周一、周三下午武术训练,周二、周四下午散打pk,套路与实战结合。公体教研室张和军老师是摔跤名将,对我偏爱有加,倾心陪练,技巧加餐,的的确确提升了我打中摔的水平;为提高散打实力,我主动找体育系武术专业陈青老师,一对一对抗实训,磨炼了意志,增强了耐力和对距离感的运用。

  四年中,我几乎每个星期天上午都要早早转乘3路和33路公交车到马明达老师处,跟随老师习练风磨棍、八阵拳和鸳鸯腿。这一时期,我作别轻狂,精进通备,与马明达老师频繁接触,聆听他对通备的理解,接受教诲,对通备的理解由单一的拳向系统的艺上转变。应该说,大学四年,是我人生中真正蜕变上台阶的四年,这四年的大多数余暇时间,如果不和通备在一起,就在图书馆泡书,或在去图书馆泡书的路上。总之,大学四年,通备“野蛮”了我的体魄,又和图书馆联袂“文明”了我的心智。

  1990年9月,我到武威师范实习,将通备传向西凉。也许是自带气场,期间有一大帮学生缠着学武术。于是,我在古西凉国的地盘上拉起98人的武术队,教会了一些基本功、五步拳和劈挂二路青龙拳等,让学生们沐浴到了通备的温暖。实习结束,同学们依依不舍,手巧心细的女学生绣了一面刺有“飞虎队”的红旗,我们98人组成的自行车队浩浩荡荡来到沙漠公园,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武术表演暨师生话别会。从那时起,“飞虎队”横空出世。

  历史惊人的相似。昔日,三国烟云里,飞将军马超挺枪跃马,一路横扫;而今,时代伟业中,大学生飞虎播种通备,星火燎原。青春恰是秋日红枫,层林尽染……

四、固本强基“舞”动通备

  1991年7月,我服从分配到甘肃省人民警察学校,实现了当警察穿警服的夙愿。警院学子闻讯而动,拜师者纷至沓来。我当即组建警校武术队,将“飞虎队”从西凉迁入金城。当时全校共400学生,随我习练通备者多达300余人,早操之前、下午课后,飞虎队整齐出动,口令声、呼喊声不绝于耳,成功地将通备传到了警营,开启了通备服务于公安工作的新局面。从那时起,飞虎队新生与老生接替,专业与专业融合,届届有传承,人员更替,队旗不倒,涌现出大批德才兼备、文武双修的优秀学生。通备每有大型活动,他们总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既负责安保,又担任后勤,令行禁止,忠勇可靠。后应学生的强烈要求,1992年下半年开始承担《擒拿格斗》教学训练,这样通备与公安业务无缝对接。我一边认真教学,一边潜心研究,就通备如何服务于公安实践展开了长达30年的思考。每次回到老家,我总是带着教学训练中存在的疑问,请教父兄,三人言语上探讨,动作中切磋,每每收获匪浅。为了检验自己的实力,1993年,我和二哥、豹弟随父亲赴河南陈家沟参加全国“武术之乡”武术散打比赛,虽屈居第二,但也展示了实力,将“教、学、练、战”真正汇于一身。在此期间,武山也因为父亲和二哥的传播、普及,群众基础深厚、习练人员广泛,被国务院甄选为首批“全国武术之乡”,父亲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中华武林百杰”。

  从1991年到2001年,我专心教学训练,成绩卓然,省公安厅决定在《甘肃公安》杂志上专辟《招招制敌》栏目,我和二哥撰文并示范,图文并茂,推介通备实战擒拿招法,每周一期,长达8载168期,有力地推广通备,为公安民警提供了训练范本和抓捕指南。许多业内行家也纷纷写文点评,《招招制敌》很快成了《甘肃公安》的热点栏目,我和二哥也因此声名远播。顺应大家呼声,我和二哥张飞鹏老师经过1年的苦心写稿、修改、论证、研判,于2003年底,具有许多创新点的专著《中国警察擒敌制胜技术》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面世,一时供不应求,以致再版才缓解书荒。该书石破天惊地提出警察擒敌制胜技术与部队殊相区别的观点,引起了国内同行的热议和争鸣。2004年,甘肃组建第一支女子特警队,我担任主教官,将《中国警察擒敌制胜技术》中的通备实用招法针对性地运用到特警实战训练之中,获得巨大成功。2005年,我和二哥经过科学增改删减,与人民体育音像出版社联袂出版了《警察辑捕防暴技术》系列VCD教学光碟,在全国范围内公开发行,总计达30000套。2007年,我与二哥又对以往三套擒敌拳进行了比较性研究,结合公安实际,摒弃“狠、毒、辣”,突出“快、准、猛”,体现“一招制敌”以区别部队之“一招致死”,凸显解决人民内部矛盾之分野,完成《通备警用擒敌拳》,填补了警察无专用擒敌拳之空白。

  由于在国内警训领域的较大影响,2009年5月法国特警部队致函邀请我赴法讲学,给法国特警(CS)着重传授了通备招法,使法国警察大开眼界,同时也被法国理工大学聘请为客座教授。

  讲学间隙,伫立于埃菲尔铁塔之巅,放眼全球,遥想古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感油然而生。

  2009年6月回国不久,又收到香港功夫节暨首届中华武术大赛组委会的邀请。经与父亲、二哥大家商议,决定组成张家大院代表队,赴港参赛。我和二哥、含亮、张震在父亲的严格指导、要求下,头顶烈日,身浸汗水,对苗刀、八极对接和短兵实战玩命地下了功夫。比赛中,二哥的翻子拳、八极拳、天启棍,我的八阵拳、苗刀,含亮的绨袍剑、太极拳,张震的劈挂拳、搜林棍、八极小架均获一等奖。这次大赛为世界武术爱好者提供了交流技艺的平台,张家大院代表队展示了通备实力和魅力,成为大会焦点。比赛中,我们四人狂揽16枚金牌,尤其是我和二哥的八极对接、短兵比赛,更是让所有人瞠目,鼓掌声、呐喊声、叫好声此起彼伏,将冠亚军决赛的激烈推向了巅峰。

  在此,还要重重提及并感谢通备泰斗马令达老师。从2000年起,9年之间,不分春夏秋冬,周末始终坚持无偿传授短兵技巧,并组织短兵对抗实战,着实推动了甘肃短兵运动的整体水平,尤其提高了我的实战技能。那天的短兵对决中,三老师一直在场紧张观战,见我勇夺冠军,欣慰地掉下了眼泪。作为学生,心知老师的眼泪里饱含着高兴、激动和因通备走向世界而产生的内心喜悦。

  当金牌高高擎起之际,我清醒地意识到,手中擎起的不仅仅是一块金牌,其中包含着老师们的寄托和希望,承载着博大精深、一生追求的信仰!

五、不忘初心情系通备

  2009年国庆,我和二哥回武山探望父母,碰巧德国武小龙万里迢迢来到中国,按图索籍跑到通备胜迹——武山马力余寨,专程学习通备。我俩一边陪父母,一边协助父亲给黄小龙传授通备。长假结束,和武小龙返回兰州的当晚,被通备的后学才俊康玉龙、张小文、李念、李富贵、李玉伟、薄红武、何松旺等人请去讨论筹备成立“兰州通备武学发展研究会”事宜。

  父亲对马爷一家的忠诚笃信,是通备人有口皆碑的,可马颖达、马贤达老师相继归真,马明达老师远走广东成立李小龙研究会并担任会长,只有马令达老师一人在兰苦撑着近乎死水一潭的通备。常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面对这种现状,我们理应顺乎民意,应时而起,“铤而走险”。就这样,在甘肃政法学院西侧一处农家简陋的小屋里,总见到我和二哥与一群脸上稚嫩却又满怀激情的通备后学或忙碌写作,或激烈讨论,或开心欢笑的情景。如此半年,在经过请示三老师、四老师,协调体育局、民政局,于2010年4月24日在甘肃政法学院体育馆隆重召开成立大会。通备泰斗马令达、中国体育泰斗郝承瑞、中华武林百杰张鸿谋、中央电视台武林大会裁判长潘小杰、中共甘肃省委副秘书长陈田贵、通备资深老师王德功等嘉宾和甘肃的武术名人、通备弟子悉数到场,与会者近1000人,胜状空前。会上,二哥就研究会章程、成员的选举等作了说明和组织,我作为发起人当选秘书长并作了讲话,体育局、民政局负责人相继宣读相关文件予以认可和祝贺。

  仪式后进行了精彩的武术表演,我和二哥、含亮、张震等先后上场,为研究会的成立作了完美的注脚。

  大会将“通文启智传国粹,备武强身壮国威”确定为通备武学未来发展的总基调,从此通备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2010年10月,我应潘小杰老师之邀,赴湖北参加“武当山国际武术文化节”,并担任传统组裁判长。这是我作为兰州通备武学发展研究会秘书长代表通备武学首次出访,荣幸地结识了国际武道联盟杨维、浙江王奎安、重庆万贵良、四川吴信良、贵州丁刚父子、陕西朱永金、辽宁付晓等武术名家,建立了稳固的友谊。武当山一行,为通备武学大踏步走向全国打开了思路和出路。

  2012年4月,在父亲的带领下,我和二哥组织4支通备代表队,总计100余人参加云南玉溪国际武术比赛,作为正、副裁判长,二哥负责武术套路竞赛,我主持开幕式并负责散打、跆拳道竞赛比赛,为通备武学自己举办国际赛事做足了实操准备。

  2012年5月,为了打开通备武学的新局面,我和二哥倡议在兰州举办首届国际武术交流大会,得到了共青团市委、市体育局、市旅游局和兰州市第五中学的积极支持和响应。经过2个多月的前期协调和筹备,大会于7月15日在兰苑体育馆隆重举行,来自全国的88支代表队800余人参加,通备泰斗马令达、中华武林百杰张鸿谋、中国武术协会副秘书长夏柏华、武汉体育大学教授江百龙、北京体育大学教授胡小飞、央视武林大会裁判长潘小杰、全球健美在线总裁康天成等人到会祝贺,大会由兰州市政府副市长戈银生主持。期间还穿插举办了武术文化书法展、武术文化高峰论坛等活动,凸显了这次比赛的文化氛围,使得比赛完全区别于以往武术比赛的单一模式。

  2013年,研究会在总结上届比赛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决定在黄河之滨党校校园举办第二届兰州国际武术交流大会。我们除在开幕式举行升国旗仪式外,还规定每个单元比赛开始前也要举行升国旗仪式,以此引领和增强所有参赛者的爱国意识和家国情怀。

  2014年夏,更多来自全国、世界各地的武术名家和爱好者齐聚金城兰州,躬逢第三届兰州国际武术交流大会盛况之时,人们发现印有“通备武学”字样的表演杉在半天之内就求购一空,运动员争相多购,就连看比赛的观众也一样趋之若鹜。通备武学已经深入人心。我们集思广益设计完成了通备运动服装设计,而且成功注册了“通备武学”和“文通武备”2个商标,使通备武学无形资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超前地得到保护,在通备武学乃至中国武术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015年,经过一年的认真思考,我们决定走出兰州,挺进河西。2016年7月,“普康武酒杯”国际武术交流大会在中国镍都、西部花城——金昌隆重召开,将通备武学推到了历史的最高点,通备人用智慧、力量、执着、坚韧将比赛组织得美轮美奂。这次大会由中共金昌市政府主办,兰州通备武学发展研究会承办,中国武术协会原副主席张山和金昌四大班子领导莅临指导,而由父亲领衔的张家大院代表队和非洲李小龙——多米尼克团队的集体表演将开幕式的气氛推到了高点。此次大会开幕式讲话以中、英、法、俄四种语言同步翻译,更是通备武学的首创,可谓高端大气而具国际风范。会上,通备武学发展研究会不仅展示了会旗、会标,而且专门创作并首唱了《通备万古情》会歌,至此,通备武学历史性地完成了规范化、团队化。

  几届国际大赛中,人们至今还津津乐道、记忆犹新的是,2012年首届兰州国际武术交流大会上,76岁高龄的父亲主动出场表演秘不外传的武林绝技——通备六合大枪的情景:但见丈八长矛犹如游龙一般在手中上下起伏翻腾、左右首尾相随,忽高忽低,变化莫测。拦枪有万夫不当之力、拿枪显泰山压顶之势,扎枪则如离弦之箭,疾走一线,吞吐万状,似奔雷闪电、如排山倒海……引起全场雷鸣般掌声。

  掩卷沉思,马凤图宗师和归真的颖达、贤达老师在天回眸,见到通备有今日之局面,相信会欣慰不已、含笑九泉的……

  近年,我们深深感到,要想走得更远、走得更稳,就必须要有通备自己的“大本营”。于是,2017年1月2日,我们成立了通备武学培训中心总坛,并辐射复制了十几家前沿基地,为走向世界夯实了后方基础。

六、坚实的足迹和辉煌的成就

  岁月见证了我们通备人走过的坚实足迹,时光映衬了我们通备人取得的辉煌成就。一是将通备拳从“术”的层面提升到了“学”的高度。突出“武”的功用和价值,凸显“文”的魅力和博大,文武并举,相得益彰,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二是对通备武学的外延进行了丰富和拓展。十年磨剑,有了总坛、品牌标识,更有会旗、会标、会歌、会服,文武兼修,使得通备武学成为综合性的大型武学流派。三是对通备武学的传播进行了宣传和推广。通备拳发端于沧州,扎根于兰州,开花于神州大地,研究会成立的这十年,国内外的知名度大大提高,已经不是偏于西北一隅的“术”,而是在国外近40多个国家有习练弟子,有自己独特的学科体系和丰满的思想文化体系的武林显学。四是推进通备武学“练与战”,在反恐领域发挥了它强大的功用。2010年《中国警察擒敌制胜技术》专著被公安部评为“全国公安机关优秀培训教材”,开始在全国启用;2014年《公安民警反暴恐战法训练手册》出版,全国民警人手一册;2016年又遴选通备搜林棍、风磨辊和通备大枪的实用技法汇于一炉,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体现“枪棍合一,攻防兼备,长短结合,依法控制,有效打击”的《通备反暴恐制胜棍》,为将通备武学从“教与学”的阶段助推到反恐前沿“练与战”的考验做出了积极贡献。五是对通备武术的学科建设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我们先后完成了体现通备科学化特质的《通备武学发展轨迹和学科架构》、《通备武学的人才发展探讨》、《通备武学走向世界的内涵与外延》等省社科课题,并与澳门《文武中国》杂志结为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文”平台与“武”阵地相映成辉,使通备武学的学科建设上了一个台阶。六是对通备武学理论进行了发展和创新,提炼和完善了通备武学文化思想体系。通备武学顺呼时代潮流,与时代的脉搏紧扣相连,理论创新和发展一直“在路上”,从未停歇过,在几代人的渐自丰富和完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通备武学的理论构架和文化思想体系。继马凤图宗师“通神达化,备万贯一,理像汇通,体用具备”后,家父张鸿谋先生提出“通天下人之情,备万事万物之性”的大情怀理论。研究会成立以来,我和二哥以通备武学核心思想理论为基础,集通备人的集体智慧和研究会的实践探索,创造性地提出了“通文启智传国粹,备武强身壮国威”和“通备武学路,文武中国梦”的理念,提炼了“文以载道载仁者正道,武以养气养浩然正气”和“文以武为血性骨气,武以文为担当底气”的精神,总结出“团结协作,顽强拼搏,快速高效,紧张有序”的训令和“德才兼备,文武双修,身心和谐,全面发展”的目标,最近又恰逢其时地提出了“三大纪律要求八大行为准则”(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做守法公民;致力于通备武学的发展。做到:尊师重德,举忠尽孝,崇文尚武,扶弱止暴,诚信守礼,敬业乐道,中身正坐,团结高效),进一步规范通备人的言行。应该说,这一点是我们通备武学有别于其他武术流派的一个最大特点。

  回顾过往历程,感慨巨大变化。幸运、感恩、感动等等在心中百感交集、澎湃激荡。生在通备这个温暖的大家庭,几十年沐浴文通武备的阳光和雨露,吸收通备武学的营养和精华,既练就了健体强身、克敌制胜的本领,陶冶了情操,磨炼了意志,提振了精气神,蓄积了正能量,又提升了文化修养,提高了精神境界,固牢了灵魂信仰。毫不掩饰地讲,我是幸运的,幸运的生,幸运的长,幸运地伴随着诗一般的通备武学阔步走向远方!

  未知天地恩何报,翻对江山思莫开。感恩父母的养育,尤其是父亲对我的人生规划、教育引领和倾囊相授;感恩兄弟姐妹的帮助,尤其是二哥对我的指点引导、关心陪伴和倾心陪教;感恩弟子们、朋友们支持和跟随,尤其是为了通备大业时至今日始终不离不弃跟随我且与我意气相通的弟子们、朋友们,而这份感恩将激励着我虔诚地和我的一生追求、灵魂信仰——通备武学豪迈自信地走向永远……

  通备武学文化

  通备武学文化

  本文作者拳姿

  本文作者将通备武学棍法应用到警务教学中

  文武兼修

  本文作者得到国际友人大力称赞

  本文作者与前来学习通备武学的国外武术爱好者留影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2019 京ICP备13008251号网站维护:中安观研究院互联网科技中心网站制作联系:010-5713080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