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苏文忠公》书迹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苏轼按排行位居第二,老大夭折),故曰“仲”,至于取字“和仲”,则是苏洵希望儿子性格和缓(苏轼性格比较急躁),后来父亲另给他取字子瞻,则与他的名“轼”更相关,且希望儿子高瞻远瞩),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散文家、书画家、文学家、词人、政治家、诗人、美食家,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在文章方面与欧阳修合称“欧苏”,在词作方面与辛弃疾合称“苏辛”。在诗歌方面与黄庭坚的并称“苏黄”,与陆游并称“苏陆”,在书法方面“自出新意、不践古人”,开创“尚意”书风,其作《黄州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在绘画方面擅画枯木竹石,反对程式束缚,重视神似,为其后世"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代文人称其为“坡仙”“诗神”“词圣”等。与父亲苏洵,弟苏辙同为唐宋八大家中之一,合称“三苏”。
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1057年(嘉祐二年),苏轼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曾在立新法中反对王安石,被贬到黄州。世人说:“门下三父子,都是大文豪。”但在父子三人中,苏轼的成就是最高的,胜过苏洵和苏辙。清人敬称说:“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三词客”指的就是苏氏父子。
很多人或许并不知晓苏轼名号的由来,和其中折射出的人生的悲欢离合。
苏洵在给苏轼取名时,是煞费一番苦心的。轼,是古代车前用做乘车人扶手的横木。对于车载人这一功能而言,轼是没有用的。但是如果没有轼,那就不仅仅是车的硬件设施不完善,乘车人在崎岖颠簸的路上也难确保安稳。苏洵取“轼”名,是企望其“外饰”,即巧为观瞻,处世圆通。
“轼”字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君冯(凭)轼而观”,苏洵写的《名二子说》是这样解释的:“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说起“东坡居士”这个名字有一番来历: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十二月,苏轼被贬黄州。初到黄州,苏轼生活困顿,黄州通判马正卿是他的故人,便从州府要来了已经荒芜了的五十亩军营旧地给他种。营地位于黄州的东坡,次年春天,苏轼于其上筑雪堂,题之曰“东坡雪堂”,作《雪堂记》。
为什么他要取号为东坡居士呢?因为他很仰幕唐朝的诗人白居易居士,而当年,白居易贬谪四川忠州时,也曾在其地的东坡种植花木,并写下了不少闲适诗,如《步东坡》、《别东坡花树》等,白居易曾写一首《步东坡》的诗:“朝上东坡步,夕上东坡走,东坡何所爱,爱此新成树。”苏轼仰慕白居易,故自号曰“东坡居士”。“苏东坡”一名也由此名垂千古。
苏轼《苏文忠公》书迹
(来源:中国书法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