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官方网站!网址:www.cslai.org

您的位置:首页 > 功夫文化 > 功夫人物

八卦掌创始人—董海川

时间:2020-09-24 15:43:06 来源: 功夫资讯网 作者:Mr.Young

  董海川(1797年—1882年)生于清代嘉庆年间,原名董明魁,清朝河北省文安县朱家务村人。一般认为是八卦掌拳术的创始人和主要传播者。董海川身材魁梧,臂长手大,膂力过人,擅长技击。相传在安徽九华山得遇“云盘老祖”传授其技,创立了八卦掌。

家庭背景

  董海川(明魁)祖父董博轩为董家十三代迁居河北文安朱家坞村,有二子:董守兴,董守业。

  其父董守业有三子:长子德魁,次子明魁,三子武魁。董海川幼时与堂兄董宪关系甚密,董宪喜文善武,必尽其术。受其影响,董海川嗜武成癖,与董宪形影不离,常往来雄县与文安以武会友。早年便在河朔地区响有威名。听长者讲,明魁幼时聪明过人,嗜武成癖,终日研文武二途,家传武艺一点既通,并秉性刚直,疾恶如仇,时为贫弱者打不平。

  青年时认求真谛,行走江湖,云游四方为不给家乡族人招惹麻烦改名“海川”容纳江海百川之意。清嘉庆二年农历十月十三日,董海川出生在直隶文安县朱家务村的一个农民家庭。董氏家族于明朝初年由山西洪洞迁至河北藁城,后分化出很多支系,其中一支迁至河北雄县开口村,到了董继德这一辈,董氏家族再度迁居文安县富管营村,后因屡遭水灾,移居朱家务,从此安定下来,繁衍生息。

  董继德有两个儿子,其中之一便是董海川的父亲董守业。董守业务农为生,也有人说他担任乡间的私塾先生,还有传言说他潜心研习少林武术。如今,各种传闻已经无法考证,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父亲在武术上的造诣绝没有儿子董海川高。董守业有三个儿子,老大德魁;老二明魁,也就是董海川;老小武魁。

人物生平

  生于清代清嘉庆三年,原名董明魁,清朝河北省文安县朱家务村[2] 人。一般认为是八卦掌拳术的创始人和主要传播者。年轻时求功名未成,立志博学众家之长。于清道光五年(约1824年),时年26岁远游吴越巴蜀,以武访友,历险搜奇,一去十三载。于道光十八年,年近四十余回归故乡,已改青年时之刚烈。朝夕习练揣摩,传授族人。时常外出数日,家人不知何为,问言访友。

  董海川身材魁梧,臂长手大,臂力过人,擅长技击。少时家贫,自幼嗜武,年轻时因误伤人命,奔走他乡。相传在安徽九华山得遇“云盘老祖”传授其技,创立了八卦掌。

  少时家贫,自幼嗜武,年轻时因误伤人命,奔走于他乡。

  清朝咸丰年间,董海川流落京师,有传为隐姓埋名成为太监到王府当差。(其实系太平天国所派卧底探子,与慈禧太后身边近身侍卫交厚[该侍卫功力极深,后被追杀潜逃],宫内消息由该侍卫传递给董海川)

  董海川在王府当差时,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才为人所知,一日,太极拳名师杨露蝉奉召在肃王府与府中拳师比武,连战连胜,最后竟将一拳师掷于园网之上。是时董海川手托菜盘由此经过,立即飞身上网救起拳师。董海川遂与杨露蝉相斗,双雄对峙,胜负难分。从此太极拳与八卦掌各立门户,桃李盈门,流传后世。董海川寿享高龄,临殁昏惘,仰卧床上,两手仍作换掌式,直至气绝。八卦掌流传国内外,迄今不衰。董氏传人层出不穷,其墓已迁至北京西郊,重修一新。

  董海川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冬季逝世,原葬于北京东直门外小牛房村旁,1980年迁葬京西万安公墓,有碑铭数幢环墓前后,后世编有多种崇尚董海川武功的传奇故事,其中以武侠小说《雍正剑侠图》,影响最广。该书中以童林(字海川)影射董海川,给董海川生平和八卦掌渊源染上了一层神奇色彩。

武术经历

名手出冀中

  董海川少时家贫,少年时在乡间曾习武术,后离开家乡,小时候,董明魁跟“威名震河朔”的堂兄董宪朝夕相处,形影不离,他向堂兄学习武技,二人常往来雄县与文安以武会友。董明魁身体健壮,力量惊人,两只胳膊长得也比一般人长,很多古书记载他的双臂“下垂过膝”。到十六七岁的时候,因为家境贫寒,明魁无法继续深造学业,他于是把全副精力都集中在对武功的钻研上,功夫不负苦心人,明魁打下了深厚坚实的功底。

龙形游天下

  26岁的董海川游吴越,过江皖,走巴蜀,足迹遍及大江南北。所走之地包括河北、河南、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地的名山大川,拜访各地高人隐士及武林高手。他到一处,访一处,学一处,常与人比手,验证所学。走过寒暑秋冬,气候在变,身边的景致也在变。北方的山粗犷,南方的山灵秀,北方的河奔放,南方的河蜿蜒……就像武术一样,北方的武术大开大合,南方的武术注重细节。董海川觉得,人的生命原本就是一段看不到终点也无法有归途的长路。

  后来在盘山道长的传授下,董海川学会了八易寒暑掌法、步法、单练及徒手器械。练完功,董海川便在山洞里打坐,即使闭着双眼,他依然可以感觉到穿梭在身边的午后的光线,听到清凉的风声,还有树叶落地的刷刷声。董海川接触到了《易经》,以阳爻和阴爻相配合而成八个符号,分别是乾、坤、坎、离、震、艮、巽、兑,代表天、地、水、火、雷、山、风、泽,八卦互相搭配又得到六十四卦,用来象征各种自然现象和人事现象,八易寒暑法则是把八卦中的八个符号,作为八个方位用于武术技击。

  八年后,董海川艺成下山。从雄县开口的翻子门拳到南方道教的转天尊、八易寒暑掌法,这些都成了董海川之后创编八卦掌的基础。他在游历大山名川,遍访各派隐士高手过程中,通过学习、切磋,所吸收的一些技艺、招法,都成为之后八卦掌的生动素材。

大隐隐于宫

  据记载,清朝当太监的大多出自两个原因,一是自幼家境贫寒,以太监作为谋生之路。二因犯有重罪,净身当差可免于一死。打抱不平杀害朝廷命官后董玉托在清廷总管内务府当差的朋友保举,董海川到王府当太监,一是可以把之前的命案勾销,同时也是因为,董海川始终没有忘记义军派他混入京城的重托。 正在此时,董海川一个提气腾空,轻灵跃起数尺之高,如旋风旋转而下,落地无声。肃王当下赐他七品首领太监,取代沙回回任护院总管。

人物评价

  明魁自幼聪颖,记忆力很强,到了6岁的时候,就已经识得很多字了。董明魁是个很有性格的人,不喜欢的东西他碰也不碰,喜欢的就疯狂喜欢。无论寒暑,他始终坚持白天学文、夜晚习武,他嗜好武术几乎到了疯狂的状态,时时刻刻脑子里都在琢磨着武术,只要跟武术有关的道理,他一点即通;而且能够举一反三。

  明魁爱恨分明,秉性率直,嫉恶如仇。当时社会动荡,山东河北一带常有强盗出没,明魁常常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侠义的名声传播四野,不仅在本村名号响亮,即使是周围的村庄也都知道他的大名。遇到无法应付的强盗土匪或者是麻烦,人们常请明魁出面帮助解决。

  董海川用所有的时间和道长学习武术。每天凌晨,当鸟群开始发出此起彼伏清脆声音的时候,董海川便开始练功了,天空蒙着一层灰色的蓝,然后逐渐地清晰透亮起来。冬天黑的,树枝上会有冰冷的露水滴下来,寒风刺骨凛冽,冻得浑身都在发抖,似乎能听见自己牙齿撞击的声音。

人物轶事

剿匪不忍

  明魁早就听说在大城县王家口驻扎着一股强盗,为首的叫“九奎”,他一直找机会想要为民除害,好好收拾这帮强盗。一天,明魁收到了一封邀请函,来信的不是别人,正是强盗头子九奎。真是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狱无门你闯进来。明魁心想,这个强盗头子真是自不量力,居然敢找上门来叫板。“我倒要会一会这九奎,看看他到底是何方神圣。”明魁艺高人胆大,只身赴约。令明魁没想到的是,胡九奎对他非常客气,见面行礼后,毕恭毕敬地说:“久闻先生行侠仗义,见义勇为,非常佩服。”九奎对明魁说,自己做强盗也是为生活所迫,“我知道我们做的是不光彩的事,但是这么多兄弟跟着我,我也不能不管他们,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没饭吃。咳,我也实在是没有别的法子了,请先生为我们想条出路……”

  明魁深深叹了一口气,他知道年景不好,生存困难,他深知自己也没有帮助这些强盗的能力,亦无法让他们走上正路,所以婉言谢绝了九奎的饭局,告辞回家。此后,远近还是经常有人请明魁出面帮忙剿匪,但明魁从此避而不出门。

打抱不平

  董海川告别道人师父艺成下山之后,虽然经过岁月磨练个性收敛成熟了许多,但是嫉恶如仇的脾气还是没有改。

  这一天来到苏州。正在欣赏小桥流水的董海川恰巧目睹了苏州知府强抢民女的恶行,为搭救民女,董海川夜闯府衙,一掌结束了苏州知府的命。杀害朝廷命官,董海川一夜之间成了被朝廷追捕的钦犯,好不容易逃出苏州城后,董海川从此过上了居无定所的逃亡生活。

  流亡到河南后,董海川受农民起义军之托,身负重任奔京都而来。

  路过灞州的时候正赶上这里一年一度的庙会,街市上人头攒动,人群熙熙攘攘。董海川见一伙混混正与一位卖白蜡杆的老人争吵。见这伙人欺负老人,围观的人怒不敢言,董海川一打听才知道,这伙人是当地有名的恶霸,他心怀不平,上前劝解,歹徒不但不听劝阻而且突然出手。董海川一错步,轻轻闪过,对方扑了个空,恼羞成怒中爬起来就朝董海川身上踢,董海川一把抓住对方脚脖子,往前轻轻一送,那人仰面朝天摔倒在地,踉踉跄跄爬起来转身就跑,不一会儿工夫就找来二十多人,个个手持兵器,一拥而上。董海川大喝一声,舞动白蜡杆四面迎击,打死、打伤多人。这拨恶霸与官府勾结,早有人报知灞州知府,董海川被捕入狱。当天晚上,董海川抖动双臂将镣铐崩断,越狱潜逃。为避风头,他来到塞外张家口董玉家避难。

露出“马脚”

  有一次,董海川得罪了首领太监,被告到总管内务府主管民政的肃亲王那里,肃亲王见董海川相貌不凡,器宇轩昂,将他留在自己府中,从此董海川便在肃王府当差。连年的流亡生活使董海川的性情比以前温和忍让了许多,农民起义军失败,原计划付诸东流,董海川更加随遇而安,忍辱生活。在肃王府当差多年,没有人知道董海川是武术大师,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才露出“马脚”。

  这天,肃王大宴宾客,肃王府高朋满座,肃王心情非常好,叫来护院总管沙回回为大家演武助兴。肃王命董海川上茶,当时,人们都在围观沙回回表演,茶送不过去,董海川一急之下,手托茶盘,纵身跃上大殿,自殿前宾客桌前飘落,静无声息,茶水竟然一滴未洒,肃王及宾客大吃一惊,大家都没有想到这个端茶送水的太监有如此好身手,于是都吵着让董海川表演,盛情难却,董海川练起了转掌之术,似行云如流水,脚步生风,时而翻身如雄鹰,时而转身如泼猴,时而跃起如小燕,变化万端……在场的所有人都看得目瞪口呆,全场鸦雀无声。正在此时,董海川一个提气腾空,轻灵跃起数尺之高,如旋风旋转而下,落地无声。

太极八卦

  永年县南关杨露蝉,三下陈家沟投师陈长兴,经十八年练成太极拳,战胜了很多京城武林高手,杨露蝉名声大噪,人称“杨无敌”。

  董海川早已听说了这个“杨无敌”,便派徒弟到瑞王府登门请杨露蝉一聚。

  一个是太极高手,一个是八卦宗师,在桩上你来我去,如蝴蝶翻飞,似流星划过,看得众人如醉如痴。两人交手,时而疾风骤雨,令人眼花缭乱;时而风吹麦浪,招式变化层层叠叠;难分胜负。

  杨露蝉在与董海川比武后感叹:我与董先生比武只能比个平手,胜董海川很难。

  从此,太极、八卦这两大内家拳派的鼻祖级人物结为好友,也促进了太极八卦两大门派的交流沟通。

生平考

  充宦官入府当差 八卦掌名家李子鸣先生生前曾以《有关董海川身世之谜》为题,撰写文章记述:董海川艺成后,投身太平天国,因身负使命入京,割阉卧底,以为内应,寻机刺杀咸丰,后因义军败北,咸丰病故热河而栖身内廷。 想前人治学,以严谨著称,树碑立传更处以谨慎。鉴于墓志所载:“不意中年韬司马公之故辙,竟充宦官,先生疾恶如仇,时露英气,同人即起猜嫌,改隶肃邸”之语,文中所用不意、竟之言词,无形中显露出作者对其师身世的不解及感叹。至于司马迁受宫刑而成废人之事,世人皆知,墓志作者于此特示例提及,其用意何在呢? 查清室太监来源有二,一者自幼家境贫寒,倚此做为谋生之路。二者因犯有重罪,净身当差可免处死。

  值得提出的是,刻石于1883年墓志背阴的一段铭文,今少有提及,史学界亦没有给与高度重视。文中记述:“脱令壮年,仗剑以从军,吾焉知其不扫荡乎烟尘”。想来“壮年仗剑从军”当在“中年充宦官”之前,如何看待董海川的“壮年仗剑从军”,先今观点不一,且由于时隔久远,今人已无从考证。

  1928年秋,万籁生先生所著《武术汇宗》中关于:董后触律,受腐刑,废为宦者,供职内朝的记述与上说颇符,且与传言中董因故犯有命案颇多吻合,似较为可信。晚年传拳民间,声名显赫 清道光三十年(1850)前后,董海川因故北来京城,投身四王府当差,因“疾恶如仇,时露英气,同人即起猜嫌,改隶肃邸”。

  此后董公武技渐为人知,并首开武术界之先河,取依圆走转变换掌势之法,创八卦掌之雏形“转掌”,始授门徒。清同治十三年(18 74)后, 仅见于墓志碑阴中所记门徒,就达五十六人,董海川声名远震。不数年,董公所传掌势经后人“复安易理,定八卦合五行加添招术,代代传流”,遍布各地 .形成武术一大门派 . 籍贯 董海川,河北省文安县城南朱家坞村人。

  其董氏家族于明朝初年,由山西洪洞迁至河北藁城,约在明永乐年间(1403-1424)一度分化,其中一支迁至今河北雄县开口村(原属霸县)。数代后,开口村董继德再度迁居文安县富管营村。后因屡遭水患,移居朱家坞,至今已传袭繁衍二十一代。据实地走访文安调查证实:董继德生有二子董守性、董守业。其中守性无后,守业有子三人,长子董德魁、次子董明魁、三子董武魁。董明魁即后世八卦掌创始人董海川。

生卒考

  有关董海川的生卒年代,今人说法不一。早期记述多言其生于清嘉庆二年(1797),卒于光绪八年(1882),享年八十五岁。此说迄今仍为不少八卦掌界同仁所沿用。 最早对此提出异议者,见1932年由许禹生(1878-1945)先生主编的北平《体育月刊》一卷五期文《记董武师》,文载:“董海川卒时年六十又六”。

  今中国武术研究院康戈武先生在其《八卦掌源流之研究》一文中出具文安董氏故里董绍勤老人提供的材料:董海川比董书山大四十岁,书山生于1853年,故海川应生于18 13年,即清嘉庆十八年。 然而董氏家族后裔对此说法不一。据朱家坞村董学贤的叔父董绍亭老人1990年提及:董明魁比我父亲董书山大六十岁,我父亲又比我大五十六岁,我现年七十七,生于19 13年,我的父亲董书山生于1857年,按我父亲的生年,前推六十年,是1797年,所以董海川生于清嘉庆二年,卒于光绪八年才是正确的。

  此外,民间尚零散流传有生于清嘉庆元年、嘉庆六年、九年的不同论述,其众说纷纭可见一斑 .清末文举、尹福早期弟子曾增启,字省三,原名金毓慧(1862-1951)在其著作《八卦转掌汇览》中记述:“太师同治四年北来”。 由此推算,董海川如生于清嘉庆二年(1797),那么同治四年,即1865年北来京师时的年龄为68岁。考虑到人的正常生理,今人60岁业已退休。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以如此高龄入府当差的可能性令人质疑。 据已故李子鸣先生在《董海川先师轶事》一文中写道,尹福从师董海川时:“当时先师年五十有余,盘腿坐在炕上”。

  今尹福曾孙尹希圣证实:据老姑奶奶(尹福之女尹金玉)提及,曾祖父20岁,拜董海川为师,当时董公盘腿坐在炕上。 而尹福生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20岁当为1860年前后,倘若董海川果真生于17 97年,那么1860年时,董公业已六十有三,而非“五十有余”。 ……( 限于篇幅,诸多论证示例从略) 通过对董海川生平履历的走访取证,结合繁杂的文史资料对比调查,客观的认为:董海川约生于清嘉庆十八年,卒于光绪八年冬,享年约69岁的记述,较为真实可信。

  (责任编辑:Mr.Young)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2019 京ICP备13008251号 网站维护:中安观研究院互联网科技中心 网站制作联系:010-5713080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