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官方网站!网址:www.cslai.org

您的位置:首页 > 功夫文化 > 功夫人物

李小龙的若水人生

时间:2020-06-22 10:59:09 来源: 北京青年报 作者:张嘉

 “李小龙”是人类星河中永远不会黯淡的名字,他的传奇会在深邃的岁月中被反复吟唱,带来持续的启迪与感悟。

  今年是李小龙诞辰80周年,6月7日,李小龙纪录片《像水一样》(Be Water),作为ESPN(时代华纳旗下有线体育频道)的纪录片系列“30 for 30”之一播出。影片播出后口碑不俗,烂番茄新鲜度为89%,iMDb给出的评分是7.8分。

  同样在6月,《李小龙信札》由后浪出版公司和天津人民出版社推出。这本信札集记载了从赴美国求学到在香港逝世之间的15年时光,李小龙写给家人、师长、朋友、弟子、同行和影迷的138封信札。从这些信札中,我们得以领略一代传奇巨星背后那平凡而细腻的普通人的生活,以及他充满个性的奋斗历程,让我们更加接近李小龙的精神世界。

  描绘真实的李小龙而不是虚构的版本

  李小龙不到33年的短暂生命是一个人努力追求自我解放和自我实现的绝佳典范,功夫、表演和生命就是他的探索工具,他是一代功夫巨星和文化偶像,成功将功夫片在世界影坛发扬光大。他创建了截拳道,启发了综合格斗等运动,不仅将武术提升至哲思之境,更致力于在生活中实现自我,启发他人。

  纪录片《像水一样》由包阮执导,聚焦李小龙的人生,讲述他在香港的童年时光,打入好莱坞的经历,以及一系列电影作品,直到1973年的意外去世。同时展现出了李小龙在钻研截拳道过程中形成的哲学基础,以及他个人混合武术的流派风格。李小龙拍摄了《猛龙过江》《精武门》《死亡游戏》《青蜂侠》等作品,纪录片《像水一样》曝光了李小龙的试镜视频、生活视频、葬礼等,让观众全面了解他的生活、工作。

  相比于其他关于李小龙的纪录片,《像水一样》对于李小龙所经历的种族歧视着墨很多。片中有马丁·路德·金、拳王阿里的反种族歧视演说,有华工血泪史、排华法案等史料,令人深感李小龙当年在好莱坞闯荡之艰难。

  日前美国黑人乔治·弗洛伊德之死,引发了全美骚乱,又一次令世人关注种族歧视的话题。ESPN选择在美国当地时间6月7日发布《像水一样》这部纪录片,显然具有深意。

  《像水一样》播出前,李小龙女儿李香凝接受外媒采访。问及如果李小龙活着,他会怎么看待乔治·弗洛伊德之死,李香凝回答说,父亲会替他们抱不平。“如《像水一样》中所讲述的,李小龙的一生也遭遇过许多歧视、偏见,所以相当厌恶种族歧视等欺负人的行为。我的父亲对种族主义、偏见、‘我们VS他们’的心态、排外和霸凌这些东西深恶痛绝。他喜欢真诚、勤奋工作的人,尊重人们之间的差异和成为独特的个体。他相信统一性,人和人之间的平等,个人的责任,自我检查,帮助邻居,地球上所有的人都属于一个家庭。”

  《像水一样》的导演包阮作为越南裔,深知亚裔演员在好莱坞的艰辛,也因此,他对于李小龙所取得的成就充满尊敬。对于执导这部纪录片,包阮表示,为了发掘我们心仪的英雄人物,想成为他们那样的人,我们必须要知道他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必须深挖他们的人性特点。他说:“这是一部纪录片,这是一种更人性化的对李小龙的整体看法。我认为这是我们作为艺术家需要进行的,更广泛的对话的一部分,关于我们决定如何描绘——尤其是真实人物,以及我们的责任是什么。有时我们必须思考,我们表达需肩负的责任,尤其是银幕上有色人种的角色。我们必须描绘清楚,一个更真实的李小龙的故事是什么样,而不是一个虚构的版本。”

  每一封信都是李小龙“生命中的一块里程碑”

  还原一个真实世界里的李小龙,是《像水一样》和《李小龙信札》所共同追求的。

  李小龙出生于旧金山,后随家人回到香港,因为父亲李海泉是粤剧名角,所以李小龙几乎是在后台长大的,3个月时就被父亲李海泉抱着,出演了第一部电影《金门女》。回香港后,李小龙并不是个省心的孩子,他爱玩闹爱打架,以至于有人去跟他父亲告状说,再不管教李小龙,他就有可能加入黑社会,以后被警察抓走。烦恼之下,家人才决定将李小龙送到美国老友那里。1959年,李小龙怀揣100美元回到旧金山,上学之余,靠教恰恰舞、在餐馆打工挣家用。

  在1960年5月16 日写给师弟张学健的信中,李小龙描述了自己在美国的生活:“自从木人桩运到和装妥后,练习起来亦方便得多。先时我正在爱迪生技术学校就读,并会在今夏毕业。虽计划于明年(1961 年)进入大学,但目前尚未决定修读何科,待肯定后再写信告诉你吧。赴美之后,我发觉到那些诸如恰恰舞等玩意,皆属毫无意义的消闲玩乐;相对起来,还是读书实际得多,因为个人的将来完全取决于学识。自从踏足此间,我再没有向父亲要求过任何接济,而为了生计,课余唯有在餐馆里兼职。坦白说,日子确是很艰苦。”

  功夫、表演和生命是《李小龙信札》中收录的138封信札的主题。这些信件保存了李小龙创立截拳道的思考过程,讲述了诸多好莱坞与港片的幕后故事;呈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海外华人、美国亚裔群体的生活场景和奋斗经历,使得站在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十字路口上的李小龙更加形象立体。

  从这些信札中,可以看到李小龙开始在美国推广彼时尚无人知晓的功夫,分享他曾向木村武之等人言及的哲思与武学建议。信札还显示了他最具创造力的时期,当年他的宏愿刚刚起步,誓要创立独树一帜的武学体系,而他播下的种子最终长成了武术界的一棵参天大树——截拳道。

  在李小龙人生的几次重要节点,都选择借书信向朋友袒露真心真意。其中,1962年9月致曹敏儿、1969年1月4日致张卓庆、1972年8月12日致水户上原、1972年11月致麒麟,这四封信堪称李小龙的微型自传。此外,还可以一窥李小龙在面临诸般挑战时与妻子琳达的往来通信,从中了解到他和家人分隔两地的痛苦,他对孩子的深爱及打心眼里的自豪感,他为终能以一己之力养家的喜悦,他对20世纪60年代末那些“喷气机阔佬”的失望,以及他和一些名人的交情、友谊,包括罗曼·波兰斯基、詹姆斯·柯本和史蒂夫·麦奎因。

  《李小龙信札》的编者是约翰·里特,他是目前关于李小龙的工作、生活、训练法和哲学思想的最为权威整理者,唯一获李小龙遗产机构授权可以阅读使用所有李小龙私人信件、读书笔记和草图的人。约翰·里特表示,手捧这本作品相当于李小龙的私人相册,其中的每一封信都代表着他生命里的一个事件、一张快照,原汁原味地重现他当时的真情实感,每一封信都是李小龙“生命中的一块里程碑”。

  主要视自己为武术家 其次才是演员

  李小龙的妻子琳达曾说:“我丈夫李小龙主要视自己为武术家,其次才是演员。从他13 岁起,为了自卫防身,开始学习咏春拳。19年来,他把所得的知识转化成为一种科学、艺术、哲理和人生之道。他通过不断的锻炼和训练身体,通过阅读与反省培育其心智,一直不断记录自己的感悟与意念。

  “在李小龙一生无止境的自我了解与自我表达之中,他从未中止过探索、分析与修正其所学之一切。他主要的资料来源是其私人的图书室,藏书超过2000册,题材包括各式各样的身体锻炼、各类武术、搏击技术、自卫术及其他相关领域的资料。”

  在1962年给曹敏儿的信中,李小龙写道:“功夫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武道深深影响了我性格和思想的形成。我将练功视作一种身体力行的文化、一种思维训练、一种自卫之术,同时也是一种生活之道。放眼所有武术形式,功夫当属最上乘,然而由中国功夫衍生出来的柔道和空手道,虽然仅是功夫的基本形式,如今却几乎风靡全美。之所以如此,只不过是因为这里根本没人听说过功夫这种至高艺术,此外,自然也有缺乏有功底的武术教头的缘故……我自信自己多年的功夫底子,能让我成为美国首位功夫教练,未来依旧任重道远,我要进一步磨砺武艺、陶冶性情。综上,我的目标是在此创立第一所功夫武馆,然后逐渐将其推广至全美(我打算用十到十五年时间实现自己的全部计划)。我这么做不单只是为了赚钱,还涉及许多其他因由,例如:我希望让全世界了解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我喜欢教授功夫、帮助他人;我想令家人生活富足;我渴望有所建树;而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功夫就是我的一部分。”

  李小龙经常在信件中和朋友切磋功夫,并且总是情真意切地抒发自身的为人之道——与他人交往务必“真实”“真诚”且“真挚”“爱、和睦与兄弟情”,例如他在给好朋友、“美国跆拳道之父”李俊九的信件中,谈及李俊九参加的1969年全国赛时说,“你的心态决定了这件事的意义,决定了此事究竟是绊脚石还是垫脚石,记住,只有灰心丧气之人,才会彻底落败。成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对一个人的心灵造成了何种影响……我写这些不是为了哄你开心,当然,可能也有那么点意思,我真正想让你知道的是,落子成局,无可逆转,事到如今,你不应再为那场全国赛焦思苦想了,都

  过去了,日常的所思所想能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你毕生的成就,请记住,成功只是一个过程,不是终点。”

  总之,在书信中,你能看到李小龙是如何锲而不舍地精益求精、完善自我的。你还能与李小龙一道徜徉在那些沉思、安静、自省的时光里。

  李小龙妻子琳达在《李小龙信札》的前言《典范》一文中提到,差不多至李小龙生命的最后一年,他依然习惯性地给家人、朋友和同行去信,在信中与他们交流思想和情感,“而今看来,这些信又何尝不是一种福祉!由此,我们无须借助模糊的对话回忆去了解他,我们手握着这个一生致力于自我表达的人的亲笔信札。在电影里,小龙以武术向这个世界表达自我。而在这些信件里,小龙毫无保留地袒露了他真诚的灵魂,我们可以从中窥见他能言善辩的性格。而我最引以为幸的一点是自己曾收到过小龙那么多的来自书信中的肺腑之言。每当我重温他的书信,一波波回忆的浪潮便席卷而来,小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大到决定命运的人生大事。小龙在信里对家庭生活多有着墨——小事居多,例如谁来照顾狗狗,航班什么时候抵达;其间也穿插了些许足以改变人生轨迹的大事,例如孩子的降生、亲人的辞世。大抵也和大多数人的生活无甚区别,但在这些信中尤有一点与众不同——实现梦想的典范。”

  像水一样吧,我的朋友

  对很多人来说,李小龙除了是武术大家,是功夫巨星,还是一位哲学家。

  纪录片《像水一样》的片名,就选自李小龙那段著名的话,“放空你的思想,像水一样无形。你将水倒入杯子,它就变成杯子的形状。倒入瓶子,就变成瓶子的形状。倒进茶壶,就变成茶壶的形状。水可以潺潺流淌,也可以汹涌澎湃。像水一样吧,我的朋友。”

  李小龙的武术之道也蕴含着他的哲学思想 ,在他著名的《截拳道之道》中,李小龙更是在武术理念中融入了其哲学思想:

  从武术中获得启发,是指要破除一切令“真知灼见”与“真实人生”迷蒙不清的障碍。同时,亦含有无穷的扩展。事实上,重点不是要把片面的发展融入于整体,而是整体处理及统一片面。假如你无所执著,外界之事物就会自己显露。动如水,静如镜,反应如回响。

  “虚空”是无法被定义的,正如至柔之物无法被折断一样。

  我在动,亦可谓全然未动。我恰似浪涛下的明月,永远颠簸、摇移不止。这不是“我正在做这件事”,而是在一种内心深处的自觉:“有什么事通过我而发生了”或“有什么东西在为我做这件事”。自我意识是对一切适当身体行动的最大阻碍。

  心灵的局限意味着它凝固。当需要时它不再自由流动,它已不再是心灵中的真如。

  你与生俱来的武器,具有双重目的:1. 摧毁你面前的敌人——毁灭一切阻碍和平、正义与人性的东西。2. 毁灭你自卫本能的冲动,摧毁任何干扰你心灵的事物。不是伤害任何人,但要克服自己的贪婪、愤怒与愚昧。

  ……

  在1972年写给麒麟的信中,李小龙写道:“当你用一双慧眼审度自己的人生时,无疑会更加了解自己(即是说,自身精神与肉体的力量全都暴露无遗),了解所有身外之物皆属虚影、浅薄异常。易言之,自知即自由。多言一句:内在能量与外在体力能引导你实现毕生所愿——将你生而为人的责任落到实处。”

  纪录片《像水一样》除了表达李小龙的精神内核外,导演包阮还有其他考虑。他表示,美国在碰上疫情、种族歧视等问题时必须不断改变,他说:“整个国家必须一起进步,就像水一样,绝对不能停滞不前。我希望这部纪录片让人思考作为美国人的意义。我们从不同的国家来到同一片土地,1960年华裔演员来到好莱坞,大多饰演反派角色,李小龙这部分的故事在过去被忽略了。”

  李小龙生前在接受采访时说自己并不喜欢被称为“超级巨星”,他认为明星这个词意味着幻灭,对于自己的身份认同,在被问到“你认为自己是华人,还是北美人”时,李小龙回答说:“你知道我想怎么看自己吗?把自己看作一个人。”

  李小龙认为天下一家,世界大同,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这些采访视频都在《像水一样》中有所呈现,而这些内容,在当今也显得尤为意义深远。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2019 京ICP备13008251号 网站维护:中安观研究院互联网科技中心 网站制作联系:010-5713080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