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官方网站!网址:www.cslai.org

您的位置:首页 > 功夫文化 > 功夫人物

黄德君:毕一生功 干一件事

时间:2020-03-20 17:53:13 来源: 张家界日报  作者:潘鑫

  [人物档案]

  黄德君,1954年生,土家族,张家界永定区人,中国武术七段。现为永定区体育局副主任科员,永定区武术协会主席,张家界市武术协会主席兼秘书长,湖南省武术协会常务委员,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庸武术硬气功”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武术一级裁判。

  我们常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提起江湖,很多人都会将其与武术、侠义联系到一起。近日,笔者就见到了张家界江湖高手、武林“盟主”黄德君。

  自小习武,黄德君举手投足都透着一种霸气,走路、说话铿锵有力,粗眉毛,八字须,瞪大眼睛看你时,竟有些让人生畏。

  结缘

  黄德君与武术有缘。十来岁时,还在老家读小学的他,因长得比较敦实,虎头虎脑,被当地祖传武术罗氏看重,欲收为徒,授其武艺。父母考虑其从小恃宠而骄,脾气甚大,恐学武以后滋事惹祸,委婉推辞。但这一次,却萌发了他想要习武的念头。

  后识得一位黄姓退伍军人,黄德君便利用周末、寒暑假跟随其学习捕俘拳,擒敌拳。当时的社会治安极差,常有打架斗殴,打家劫舍,学些武术或保护自己,或惩恶扬善,是黄德君最初的学习动力。

  1969年9月,初二的黄德君站在人生抉择的十字路口。姐姐鼓励他读书考学,父母盼其投笔从戎,大庸县文工队面向社会招聘。

  “说句心里话,那时我们日子过得好苦,大冬天没有鞋穿,衣服全部是哥哥姐姐穿旧退下来的。”所以,当他得知招工信息以后,“努力考进文工队,好好学习样板戏,争取三个月后转正留下来”就是当时最大的人生目标。

  面试时,为了能够脱颖而出,他选择了一首极具挑战的《大海航行靠舵手》,虽然已练习多遍,但高音部分始终把握不准。考试现场,只有二胡伴奏,有些许紧张的他竟然超常发挥,最后一句高音都落得相当完美。一曲唱罢,黄德君又抓住机会向评委自荐:“老师,老师,我还有功夫!”说话间,就麻利地表演了一个劈叉,倒立,下腰,练起一套拳来。就这样,有个性的黄德君被录取了。

  与黄德君一同进文工队的有100多人,大家在一起学戏,唱戏,但三个月后能转正留下来的仅有40个名额。这三个月,黄德君更加充分地展露了自己的唱功和武功基础,他也比普通学员更加刻苦,认真,最终成为留下来的四十分之一,年底就转了户口,端起了时下被视为香饽饽的“铁饭碗”。

  拜师

  文工队工作期间,表现突出的黄德君得到许多学习机会。1970前往湖南省京剧团学员班进修两年,1977年到省艺校学习戏剧武打设计一年。也是这一时期,他比较系统地学习了刀枪棍棒等十八般武艺,也完成了他演员到编剧的角色转变。

  1979年,县文工队改为阳戏剧团。工作之余,他开始寻访本土武林高人,只要武功比自己高,就虚心讨教。

  1982年,黄德君作为湘西武术队的运动员,参加了省第五届运动会。为了更有把握,争取名次,黄德君赛前集训了三个月,然而比赛并没有拿到金牌,他为此极度沮丧。

  黄德君心想,不能只做武术表演了,要参加专业比赛,这才是对自己的一大挑战。那么,如何更精进地学习和掌握武术技能,变得非常迫切。他遍访名师,最后在秦可国教练的引荐下,拜师张家界闻名江湖的“吴驼子”——吴华轩。

  “那天我骑着自行车,骑了好远的山路,才找到师傅的家。按当时的风俗,带了两包好烟,一包红糖。一个响头磕在地上,师傅双手将我扶起……”回忆起自己拜师的经历,想到已逝的师傅,七尺男儿也忍不住泛起泪光。

  师从“吴驼子”后,黄德君学习到了张家界民族武术的精髓——真正的天门拳,尤其是天门黑虎拳和天门大刀。由于天资聪颖、武术底子厚,黄德君学得非常快,同样一套拳,他只要学习几遍,就能够融会贯通,深得师宠。

  学艺期间,黄德君开始跟着师傅一起整理民间武术的资料。在他30岁的时候,还曾因为整理民间武术资料成绩突出,被评为先进个人。除了学武,练武,整理资料,他还着手开武馆,办武校,当教练。为张家界民族武术的传承,发现苗子,培养接班人。1992年开设的张家界市普光武术馆,1998年创办的张家界武术职业学校等都是黄德君为张家界推广武术文化所付出的心血。

  传承

  为了锻炼自己,黄德君坚持参加省市级的武术比赛,增加赛场经验,通过每一次武术文化的交流,开拓眼界。勤奋好学,不满现状的黄德君又四处求学,博采众长,武功突飞猛进。终于,在全国第五届运动会上,代表湖南省参加传统武术项目比赛,黄德君在黑虎拳比赛上获得一等奖,不妄所学,向大家证明了自己。

  1985年,黄德君决定考大学,一方面是拿文凭解决自己的干部身份,更重要的是到正规体育院校去深造。由于文化基础较差,他坚持了三年,33岁时考取武汉体育学院运动系专科。在这里,他完整、系统地学到了中国武术史,领略了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也是在大学他才广泛涉猎了运动学、解剖学等相关科学。

  毕业后,黄德君回到大庸县体育局,一直从事着武术教学、传承相关工作。这些年,时光在黄德君身上放佛停滞了一样,十年前,二十年前,三十年前……熟悉的人讲起他,都是在干着自己喜欢的武术相关的事儿。

  近年来,黄德君孜孜不倦地去挖掘和整理张家界本土武术相关的东西,并进行深层研究,穷尽毕生所学,于2014年出版了《张家界民族武术》一书。张家界市体育局局长向红评价其书“不仅是张家界民族武术界‘洛阳纸贵’的开山之作,也是张家界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

  作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如今的黄德君,更多地在思考两个问题:一个是如何把张家界本土武术更好地传承下去;另一个就是在旅游立市的张家界,如何让武术和旅游完美融合。

  为此,他正在大力推动校园武术段位制,也在着手策划“2016天门论剑张家界首届武术邀请赛”。

  下阶段,他也已确定了工作目标:挖掘整理完善张家界天门拳,以及杜心五武术传统文化,再出几本书;把武术融入全民健身的活动中来,使武术发挥不可替代的价值;提高张家界的武术竞技水平……

  这些,就是他的愿望。在他看来,能够为之坚持一辈子,能带着自己痴迷的武术,一直走到人生的终点,也是一种幸运。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2019 京ICP备13008251号 网站维护:中安观研究院互联网科技中心 网站制作联系:010-5713080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