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武人要懂得感恩——记五行通臂拳传承人孙向勇
淡泊名利是件说来容易做来难的事情,特别是名利就在眼前的时候,能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就更不容易。现年47岁的孙向勇习武已经有40个年头。他本人也获得了一些荣誉,但他仍然以平和之心泰然处之。比如他是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五行通臂拳传承人、北京武协通臂拳研究会副会长,但接过孙向勇的名片你会发现,名片上面没有任何关于头衔的内容,只见上面写着戳脚翻子拳洪志田弟子;五行通臂拳王举臣、李进唐师弟子;意拳(大成拳)崔瑞斌弟子。
用《武魂》杂志前主编蓝石先生的说话,孙向勇是是一个为武术而生、重师承、轻名利的人。蓝石与孙向勇相识于1989年,那时蓝石还是《武魂》杂志年轻的主编,孙向勇经常去《武魂》杂志做客,但蓝石发现孙向勇和别的武家不一样,别人多是希望能在杂志发表文章,或者做点招生广告,而孙向勇却希望能结识到更多的门派。
1993年,蓝石离开了《武魂》杂志,但与孙向勇的友谊却一直延续到了今天。蓝石说,孙老师这人活得通透,为人忠厚彳义,武缘极好,一路走来,都是好老师细细看着他学的,而他也时刻感恩着几十年来难得的武林际遇……
体弱多病,因武术而生
1967年,孙向勇出生在一个习武之风浓厚的家庭,父亲和哥哥都曾练过形意拳和八卦掌。但孙向勇出生后的身体一直不好,用他自己的话说,从三岁半开始到7岁,这期间几乎没离开过医院,各种炎症都得过,像什么肾炎、心肌炎、肺炎,和小朋友玩耍,被棍子捅了一下,也能得个骨膜炎。因身体多病,有一段时间,友谊医院的李大夫曾一度带着孙向勇回家吃住。
7岁那年,孙向勇上小学了,碰巧什刹海体校武术队招生,但谁想到孙向勇第二天就发烧了,与武术失之交臂。
见孙向勇的体质太弱,孙向勇的父亲很着急,于是萌生了让他练点武术的想法。就让孙向勇跟随,一个孙姓的老师学习长拳,没想到通过武术的锻炼后,孙向勇的身体竟然一天天好转,等到三年级的时候,已经当上班级的体育课代表了。
看到孙向勇的体质日渐强健,父亲开始有心培养孙向勇练武。他把孙向勇推荐给了表哥王保英先生。王保英,自幼习武,是会友镖局末代弟子、通臂拳名师张喆的弟子,武功很好。孙向勇跟随王保英老师,主要学的是三皇炮锤和通臂拳。在王老师的悉心传授下,孙向勇的习武之路逐步走向正规。
转益多师,情定五行通臂门
1982年,15岁的孙向勇与戳脚翻子名家洪志田先生相识,并拜洪先生为师学习戳脚翻子;1990年又从意拳名师崔瑞斌先生学习意拳,并得列先生门墙。提起自己的两位老师,孙向勇的脸上掩饰不住钦佩:“洪先生和崔先生,他们都当仁不让配得上中国武林界的好老师,功夫都是实实在在的,洪先生把戳脚翻子拳的灵活突变、冷脆练到了极致,身法极活;崔先生的意拳内功深厚,内涵厚重,一个轻灵活,一个重冷厚,他们二位对我的影响很大,我很感激他们对我的培养。”
武术,博大精深,流派纷呈,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的固有特点。孙向勇深知其中的道理,多年以来,孙向勇一直在寻找适合自己练习,练着顺手的拳种。1997年,孙向勇在天坛公园遇到了五行通臂拳大家王举臣先生,王举臣觉得孙向勇是个可造之材,便将平生所学,倾囊传给了孙向勇。可以说与王举臣先生的相识,改变了孙向勇的拳学命运。
那么什么是五行通臂拳,王举臣和五行通臂拳又是什么关系呢?采访中,孙向勇给出了答案。
据孙向勇介绍,五行通臂拳,是“臂圣”张策大师在晚年时,结合王占春所传五行通背和杨禄禅杨氏太极的精髓,创造的一套完整科学的训练体系:它既有通背的冷、弹、脆、硬,又有太极的柔、化、绵、巧,通背中含有太极劲,太极中又蕴含通背劲。由于张策晚年只将通背太极传授给其少数的几个徒弟,而张策大师又过早去世,因而外界对此知之甚少,即使是同门师兄弟,大多也只是只闻其名,而难窥其全貌。
孙向勇说,王举臣先生,就是五行通臂拳在北京的重要传承人,他1923年生于山东,从小来到北京,在皮货行学徒,技艺精湛,在北京的皮货加工行业享有盛誉。因其自小体弱多病,到中年时已是重病缠身,肺部有一个铜钱大小的洞,胃部被切除了三分之二,各大医院已经不再收治。四十二岁那年,一日,妻子对他说举臣啊,房子如果没有大梁会怎么样?”王举臣不解,说没有大梁房子肯定就塌了。”妻子说对啊!那你呢,你现在这个样子,如果哪天你有个三长两短,我和几个孩子可怎么办呀?”王举臣如梦方醒,从此痛下决心,为了这个家,一定要拜师学艺,把身体练好。
他找到了张策的弟子王竹坡,磕头拜师,学习武功。不久,大师哥鲍雍仕见到了王举臣。鲍雍仕对王竹坡说:“师叔,你这个大个子徒弟你教不了。”王竹坡疑惑地说我为什么教不了?”鲍说:“我说您教不了,您就是教不了。”王竹坡说我教不了,那谁能教?”鲍雍仕说师叔,您给我,我能教。”王竹坡就叫过王举臣说举臣啊!这是你大师哥鲍雍什,以后你就跟着他学。”从此以后,鲍雍仕乎把手地教王举臣,这一教,直到鲍先生去世。王举臣以超人的毅力,克服年龄和身体的局限,最终成就武功,尤其是一百零八式通背太极和点穴,更是出神入化。
“文革”期间,传统武术受到了致命的摧残,五行通臂拳也未能幸免,名家鲁孟儒、赵荫轩、鲍雍仕相继含恨离世,符懋坤、张以谦被遣送回老家。庆幸的是,王举臣并没有受到太多的干扰,得以将五行通臂拳完整地继承了下来。
为了能让孙向勇完整地继承五行通臂拳,王举臣又将孙向勇引荐至师弟李进唐先生处继续学习。
肩负重担,出任研究会副会长一职
在两位恩师的细心传授下,孙向勇的五行通臂拳日渐精进。为今后在五行通臂拳的传扬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孙向勇演练的五行通臂拳,内外兼顾、刚柔相济、放长击远、粗旷豪放、凶猛沉实、雄浑有力……
1999年,在李进唐先生的引荐下,孙向勇加人了北京武协通臂拳研究会,并于2001出任副会长一职。回想起担任副会长的这些年,孙向勇的心情有些沉重。他说,武术组织都是民间的,当不当副会长不重要,我当初加人研究会,也是李进唐先生的意思,因为北京都知道白猿通臂拳、祁家通臂拳,很少有人知道五行通臂拳,我加人的目的就是不能让五行通臂拳这支断了。武术需要凝聚力,民间武术组织更应该加把力。
尽心尽力整理恩师遗著
孙向勇为人忠厚,是懂得感恩的人。李进唐先生在世的时候,曾着手出版《张策五行通臂拳》一书,写好了文稿,又亲自做了示范拍摄了拳照,但遗憾的是,未及该书出版,李进唐先生于2007年驾鹤西去了。
李进唐先生去世后,孙向勇深感责任重大,为了能让该书顺利出版,他做了不懈的努力。因李进唐先生生前拍摄的照片都是胶卷的,为此,孙向勇发动身边的弟子,找出照片的底版,洗出后又扫描成电子图片格式,进行存档,同时将照片进行技术处理,并对文字进行了仔细的校对。经过孙向勇的努力,该书于2008年9月由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正式出版。
因孙向勇为该书做了主要的工作,同门前辈建议出版的时候,作者的后面应该加上孙向勇的名,但孙向勇坚决反对。他说,此书是恩师一生的心血,要出就要干干净净的。
义务授拳,分文不取
为了能让五行通臂拳更好地传承下去,2006年,孙向勇开始在北京天坛公园义务授拳,孙向勇义务授拳有一^标准,就是学拳最起码贴要好。因为在他看来,宝剑赠英雄,艺传有缘人,传世是有责任的,要感恩几代人和孙向勇学拳的人中,各界的人士都有,但孙向勇最在意的还是那些青少年,他希望五行通臂拳能得到青少年的重视。
他说,五行通臂拳是一门平衡拳术,需要内在的前后左右、上下高低的平衡。现在的人已经退化了,遇事反应慢,心脑身体不合。而通过五行通臂拳的练习,可以让人遇事在第一时间迅速做出反应,同时能达到心态平和,身体健康。
义务授拳本是一件高兴的事儿,但却时常让孙向勇陷人失落的境地。“有的孩子练得挺好,但一遇到结婚或者工作变动,功夫就放下了。”孙向勇说,人不能太自私了,你光顾着自己了,你考虑过师父无私传授的感受吗?
孙向勇坦言,遇到学生把功夫放下了,非常失落,有时候真想放弃,只管自己练好得了。但仔细一想,如果放弃了传承,等于把五行通臂拳的未来放弃了,所以不能考虑这么多,有一个学的,都要传授。随着时代的发展,武术原有的作用失去了很多。好多东西,生活中用不到,但传承就要认认真真把东西拿出来。目前,跟随孙向勇学拳的多是30多岁的成年人,这些人性格稳定,有了辨识能力,能坚持下来。
如今,孙向勇从老师手中接过传承的担子已近10年,他觉得,真正的传承不能为了某个目标而迎合大众,理念上不能与传承相背离。他说,练武人要学会感恩,好的东西都是从师父那里敬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