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官方网站!网址:www.cslai.org

您的位置:首页 > 功夫文化 > 功夫人物

追忆武学泰斗蔡龙云先生

时间:2019-11-26 11:47:18 来源: 武博网 作者:洪浩

      一

      我祖籍登封,家庭素有习武传统。儿童时代最有趣、最难忘的记忆就是习武中的点点滴滴。

      刚记事的时候,每当黄师傅教授大哥和三哥练武,我就搬着小板凳围着观看。随着年龄的增长,也能像模像样地跟着哥哥们劈叉、下腰,练习武术基本功了。大哥在邻村的中学担任体育教师,是家里的文化人,常年订阅《中华武术》杂志。练功之余,经常给我们讲一些武林轶事。其中,神拳大龙蔡龙云两次打败外国拳手的故事,在我儿时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少林寺电影的上映,中华大地上掀起了一股武术热。自幼习武的我自然成为学校业余武术队的主力,并因武术而考上了河南大学体育系,继而走上了武术研究之路。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首次参加在上海体育学院举行的1999年全国武术论文报告会,终于见到了儿时就崇拜的偶像——蔡龙云。蔡先生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不仅欣然接受了我的访谈,还鼓励我报考上海体院博士研究生。那年春节回到家乡,向大哥展示了我与蔡先生的合影,大哥高兴得合不拢嘴,激动地说:“老五见到蔡龙云了”。此后,大哥的话时常在我耳边回响,也激励我向着武术的殿堂努力攀登。


 


      二

      2001年硕士毕业,我如愿以偿地考取了上海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博士研究生,师从郭志禹教授。入学不久,蔡先生给我们讲授了一次题为《论武术的“内家”与“外家”》的专题讲座,但同学生最关心的仍是他如何两次打败外国拳手的故事。蔡先生侃侃而谈地向大家详细讲述了他与俄国拳击家马索洛夫、美国重量级拳击冠军鲁塞尔较量的详细过程。有同学问蔡先生:“您十五岁就与俄国拳手比赛,紧张吗?”蔡先生笑着说:“第一次和外国拳手比赛,不了解他的拳路,怎能不紧张?但打开了也就不紧张了”。蔡先生的回答引得同学们的阵阵笑声与掌声。  

      上海体育学院的建筑紧促而精致,校园环境十分优美。我十分珍惜在学校的每一天,虽然求学的生活很简单,但十分充实。在校园的林间小道,时常能看到蔡先生散步的身影;在学校餐厅,也经常能和蔡先生一起用餐。每次见面,都会不失时机地向先生请教一些撰写论文过程中的问题,受益匪浅。

      2004年博士毕业,在体院旁边的新南华宴请指导老师。我去家里接蔡先生,在饭店一楼上电梯的时候,门关的快,将蔡先生卡在中间,我急忙去按开门键,只听“砰”的一声响,蔡先生已经两臂发力,将两扇电梯门振开。我急忙问蔡先生是否受伤,他笑着说:“没事的,这是本能反应。年轻时坐公交车,有位乘客突然从后边挤到我了,身体便本能地发力还击,打那以后便尽量少乘公交了。”先生的话引起了我的思考,也加深了我对传统武术的理解与认识。


 


      三

      参加工作以后,同蔡先生见面的机会就少了。2007年12月,第七届全国武术功力大赛在广州体育学院举行,蔡先生担任仲裁委员会主任,我是裁判长。多年不见,拉着蔡先生的手谈了很多毕业后的感受。蔡先生嘱咐我趁着年轻要努力工作,多为武术做些事。翌年,首届中国武术段位制“国考”在杭州举行,见到了蔡先生,老人家依然是精神矍铄,神采奕奕。
 


 

      2010年3月,第六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召开之后,《第一套全国中小学系列武术健身操》的四个创编组向专家委员会进行了技术展示汇报,得到了蔡先生等前辈的认可。随后,我汇报了中国武术段位制理论教程《武术概论》的编写情况,河南大学的张向东教授汇报了《武德的内涵及其当代价值》。在讨论武德时,蔡先生说武术的实战要求“上场无父子,举手不留情”,这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公德,武德必须体现出武术特点。这一论述成为编写组此后定义武德概念的指导思想。


 

      2011年是当代中国武术发展中值得一提的一年。当年3月份召开了首届全国武术协会主席和秘书长联席会议,高小军主席做了题为《树立大武术观,加强标准化建设,推动武术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讲话。我作为材料组成员参加了专家委员会会议,蔡先生在发言中集中谈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讲大武术观,不仅要摒除门户之见,还要将武术产业、武术市场纳入大武术的范畴。二是讲标准化,要坚持原则,认真贯彻执行所制定的各项标准。三是关于武术进学校,首先要解决教学内容的问题。他说:“康老师编的武术操,我肯定了,我说很好”。其次武术师资是一个突出问题。再者要了解中小学体育课是怎么上的?

      2013年11月,国家武术研究院成立青年学者工作委员会。青委会的主要职责之一是承担武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论证的课题研究工作,参与专家委员会主持的研究工作。蔡先生是专家委员会主任,我作为青委会的首任轮值主任,因为工作关系也紧密了与先生的联系。同年12月,专家委员会与青委会同期在台州召开年会,在讨论过程中青委会委员一致提出,希望一对一地向专家们学习,同时协助开展相关工作。

      2015年7月,全国武术专业博士技术高级研修班在上海体育学院举办,得知消息后即刻报名,但因与首届全国中学生武术套路锦标赛暨段位制赛冲突,未能如愿重返母校,失去了最后一次向蔡先生学习技艺的机会。

     “龙腾四海为民族吐气扬眉,云起乾坤育武术栋梁英才”。这幅对联是对蔡先生一生的准确评价。先生虽然离我们而去,但他高尚的武德精神将激励着我们去完成先生未竟的武术事业。

                                                                                   

(作者洪浩系河南大学博士生导师,该文发表于《中华武术》2016年第二期)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2019 京ICP备13008251号 网站维护:中安观研究院互联网科技中心 网站制作联系:010-5713080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