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官方网站!网址:www.cslai.org

您的位置:首页 > 功夫文化 > 功夫科技

业余练了几趟拳,你已懂得武术实战的真正精髓?

时间:2020-04-13 14:16:34 来源: 散打王  作者:

  写在前面:

  很多武术散打的爱好者在散打馆练了一两个月的拳脚,便跃跃欲试,想要一展自己的功夫,但是与一些专业选手比试了一场,几下便败下阵来,感觉自己拳脚的破坏力与自己想象的相距甚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看完下面的文章,或许对自己有一个重新的判断。

  若想击打出一记极具破坏力的拳脚,必须具备以下要素:高质量的肌肉收缩力,最大限度地利用体重,用最强的攻击意识来完成动作,掌握时机利用对手。所以,训练时应着重于这4方面:

  1、提高肌肉质量

  高质量的肌肉是一切体育运动的基础,就搏击而言,高质量必须具备:力量、速度、协调。

  力 量

  这里所谈的力量,更确切些讲就是“爆发力”。增强爆发力的方法很多,如推举杠铃、负重俯卧撑、负重蹲起、踢打重沙袋等等。但不论哪种负重训练,都应在不减低速度的情况下增加重量。在负重训练后,应做一些放松、快速的空击练习,以免肌肉僵硬。

  这样训练应该会很有动力吧......

  速 度

  提高速度就是增强肌肉在单位时间内快速的收缩能力。训练时,应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快地完成要做的动作。如:短距离的冲刺跑、击打速度球、快推轻杠铃、肩负杠铃蹲起跳等。若负重训练,应在不减重量的情况下提高速度。

  协 调

  擒敌术中的协调是指意识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同身体外部动作的完美统一。一个僵硬、紧张、动作不协调的受训者是发不出极具破坏力的拳脚的。提高协调性,唯有多练、勤练和巧练。必须经常反复准确地训练每一个基本打法,体会并懂得什么时候放松、什么时候紧张、哪部分该紧张,才能将动作完成。

  在增强力量、速度和加强协调时,一定要结合基本技术和实战对抗训练。

  2、充分利用体重

  充分利用体重就是把全身的重量集中到一拳或一脚上。击出一拳时,不仅仅用臂部、手腕的力量,而是包括下肢、腰部、背部的力量。通过力的快速、协调地传递,把全身的力量和重量集于一拳一脚之上,这会使你拳脚的重量获得很大的攻击性。

  打好一记直拳,踢好一记横踢,是最一般的初级技术,同时也是最高级的技法。当以左脚上步出右拳时,应仔细感觉重心由右脚或两脚之间迅速移至左脚上,以至有身体前倾的趋势,同时含胸收颌使胸部和头部同出拳方向一致,在出拳的一瞬间快速拧转髋部和肩部。这样可以使全身的力量和重量通过拳头发出去。踢一记右横踢时,用力顺序是:向左摆臂转挺髋、提膝并有撞膝之势,支撑脚的脚后跟提起并辗地使支撑腿向左稍旋转,右脚踢出。

  在训练时,应多用身体体会感觉全身力量的传递和发出。切记不能只用臂力击打或单纯地把拳面磨出茧来就以为大功告成。应该知道:直拳,并不是用拳打,而是用全身力量来打。

  3、用最强的攻击意识支配、完成动作

  意念和身体的完美统一,会收到惊人的效果。事实上并不只是在静止的情况下才能身心合一,在激烈的运动中同样能物我两忘,发出超常的能量。人体肌肉中的肌纤维收缩便会产生力量。在特定情况下,体内所有肌纤维集中一力并同时工作,会产生20-30吨的力量,这个数目是非常惊人的。

  但把所有的肌纤维同时间向一个方向工作是不可能的。一般人运动时只有10%-30%的肌纤维参加收缩。肌纤维虽具有硕大的能量,但决不会自己发出,必须靠运动神经传入冲动信号刺激,才能收缩。高频率、强刺激的神经冲动信号会使每个人发出超常的力量,这就是一般人能在危险和激动的情况下表现出罕见力量的原因。

  对于擒敌术受训者来讲,用最强的攻击意识来完成动作,会充分调动体内潜能,使自己的拳脚极具攻击力和破坏力。强烈的攻击意识,须刻苦磨炼,平时可多想想自己的训练成绩,和被自己打破打穿的沙包、纸板,必然会渴望实战对抗,证明自己实力。对抗前要有必胜的信心,切勿倦怠、麻木、紧张。对抗中,既要把对手看作威胁你的猛虎,专心致志地为胜利而搏斗,又要看准时机,把对手当作木板、纸片打穿、打飞。

  4、掌握时机、利用对手

  掌握时机是指看准对手的空当和能击中对手的机会,不要错过。这是证明你拳脚威力必须在对手身上爆炸才能算是真正具有威力。利用对手是控制并掌握对手给你创造的条件。例如:对手向你攻来,应避开他的脚,但迎接他身体前冲的力量和速度,给以迎头还击,这就是利用对手增加你的攻击破坏力。

  若想很确切地掌握时机,利用对手,须多练习击打运动中的物体,如击打速度球、大小轻重不一的沙包。为提高你对对手动作的预见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如看电视、球赛时,紧盯某一个人,看清他的一举一动,尽量预见他将要做的下一个动作,把他的行动想成在你面前做的,迅速对比做出反应。开始可能不匀惯,反应很慢,但不久便会得心应手。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2019 京ICP备13008251号 网站维护:中安观研究院互联网科技中心 网站制作联系:010-5713080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