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味”如何酌出?
演练水平的训练要达到自如阶段,就要追求形与神、内与外、气与力的完美结合,表现出丰富的内涵、饱满的气势、自由的神韵。
太极拳拳论中讲“气以直养而不害”“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呼吸深长,不可气涌胸际”等,这些都是强调要掌握正确的呼吸之法。
太极拳的呼吸要与动作的虚实、身法的变换、劲力的蓄发相适应。所谓拳式呼吸就是随拳式动作的变化而变化,升与开的动作应是吸气,降与合的动作应是呼气。拳式呼吸就是把自发的配合转成自觉的引导,是积极的,也是自然的,但我们不能刻意追求,因为太极拳不是呼吸体操,它的动作不是根据呼吸节奏而是根据拳术要求编定的,不同的套路呼吸节奏也不相同。所以练拳时只能要求在主要动作上做到“拳式呼吸”,在一些过渡动作上还应用自然呼吸,拳式呼吸与自然呼吸协调并用,这样才能保证做到气息流畅,以气催力,气力相合。
神形兼备是对演练水平高层的要求。形与神本是哲学的范畴,“形”指外在体态,“神”指内在精神、气质、心灵。形与神的并列关系是: 形存而神聚,形动而神随,无形则神无居处,无神则形不活。
形似的难点在身法。
神似的难点在韵味。
神韵是情韵之美,太极拳运动非常重视一种超出表层含义而又含而不露的意味。太极拳的动作虽有攻防含义,但不是直接显示打斗的功能,而是含蓄的形体运动,如“白鹤亮翅”“手挥琵琶”“青龙出水”“金鸡独立”“金刚捣碓”等动作,借助于动物、植物、山水之象等来体现动作变化的
怎样练好太极拳
生动,使人感受不同的风格所具有的“味”。
其实“味”是酌出来的,是要通过外部形态的变化和内在意识的传递,以眼观人体之形,由目入心,由表及里,达到以形传神、以神补形又与自然和谐的境界。
酌出味的一个重要要素是处理好节奏的变化。太极拳虽是轻灵柔和的拳术,但绝不是越慢越好,更不是死水一谭,
而是充满生机和变化。太极拳应是如行云、似流水,连绵绵、意不断的细水微澜的柔缓节奏。
练习太极拳看似表而平静、均匀,实际上它的动作虚实、刚柔、快慢、蓄发、身法的开合、手法的变化都充满了分分合合的阴阳变化。这些变化是一对对矛盾统一的过程,所以在演练过程中要沉稳饱满,分清动作的虚实转换,蓄劲要充分等等,用节奏的变化唤起人们的美感。
“到位”“味道”,这四个字就是要动作有味道,动作必须做到位,动作连绵不断,必须是前一个动作的结束才是下一个动作的开始。这里容易出现的错误就是第一个动作还没有做到位就急于转换,如搂膝拗步的转换,左搂膝推掌应在做好前弓后蹬、松腰落胯、沉肩坠肘、坐腕舒指的定势后,再转换右搂膝拗步。动作到位、身法到位、眼法到位、精神意识到位,味道自然就出来了。
太极拳技术的最高境界是神形兼备,清虚自然,给人以艺术享受和心身修炼。所以练好太极拳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还要表现出神韵和风采。姿势正确、方法清楚固然重要,还必须要顺达的劲力、多变的身法配合,没有身上的
劲,就没有太极拳的味。要想韵出太极拳的味,就要认真学习其拳理拳法,用心体会动作的要求和不同的风格特点,更要有感情的投入,像歌唱演员一样,只有声情并茂的歌曲才能打动人心。练习太极拳也需要用心灵去感受,用感情去塑造,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神形兼备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