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官方网站!网址:www.cslai.org

您的位置:首页 > 功夫文化 > 功夫教育

“中华武医进校园”在黄埔学校启动

时间:2021-10-22 16:55:05 来源: 教育家杂志社 作者:付晓晶

  抱拳、太极、上步抢掌、擒拿指午……10月20日,值“世界传统医药日”前夕,在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峨嵋武医传承人郭程湘的带练下,广州市黄埔区中大附属外国语实验学校的老师们正在练习峨嵋派六通拳。只见他们踢腿刚劲有力,出拳挥袂生风,刚柔相济的动作配合声如洪钟的“吼哈”之声,吸引了学生们前来围观。

“中华武医进校园”在黄埔学校启动

“中华武医进校园”在黄埔学校启动

  这是学校开展的“中华武医进校园”项目带练培训课,包括小学部学术副校长、体育老师、音乐老师在内超过30名教师参加培训,他们将在获得带练认证后,正式向学生教授峨嵋武医功法和健康养生知识。

中华武医文化:健康教育与传统文化传承并举

  据了解,“中华武医进校园”项目是由郭程湘创办的广东省郭氏医学保健研究所与中黄教育集团联合发起,以打造全国乃至全球的中华武医基础教育基地为目标,共同探索中华武医科学教育体系,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方将共建中华传统武医教育传承联合研发中心、武医文化推广体验中心、中华武医传承基地学校三大板块。

  该项目于今年9月正式启动,广州市黄埔区中大附属外国语实验学校成为全国首个示范基地学校,黄埔区成为“中华武医进校园”项目的全国首发区域。

  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国务院在2016年10月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以中小学为重点,建立学校健康教育推进机制;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大力传播中医药知识和易于掌握的养生保健技术方法,加强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运用,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今年7月7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明确提出进一步丰富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引导中小学生了解中医药文化的重要价值,鼓励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豪感与自信心。

  峨嵋武医文化将传统武术、中医特色疗法、传统文化精神内涵融为一体,是中华武医文化独树一帜的优秀代表,是中国独特的传统文化精髓。开展“中华武医进校园”项目,除了积极相应国家政策的号召,还具有融合健康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创新意义。

创新教育方法 让传统文化更具吸引力

  如何让更多青少年理解和喜欢传统文化,传承教育的创新很重要。

  郭程湘表示,让青少年加深对中华武医文化的理解,需要让他们亲身接触、用心感知、寓教于乐,通过增强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实现从“要我学习”到“我要学习”,从“要我传承”到“我要传承”的转变。

“中华武医进校园”在黄埔学校启动

  据中黄教育集团副总裁兼课程发展与评估中心总监李康华介绍,中黄与郭氏医学保健研究所正在联合研发中华武医课程,以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热爱为重点,由启蒙教育入手,遵循不同龄段孩子的身心特点,将学科知识点有机融合。

  中华武医课程,由文化理解与体验课、体育与健康教育课和兴趣拓展课三大课型组成,分为“传统文化渊源”“中医药与健康”“武术之健体与修身”“武医传统与现代科技”四个教学主题,通过多样有趣、贴近生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悟,不仅帮助青少年树立科学养生及健体观念,同时培养多维度看待事物的能力。

  对于为什么首选在中黄教育集团合作的校区建设全国示范基地?郭程湘认为双方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理念契合,而中黄教育集团在传统文化传承方面的课程研发已有丰富经验和成果,尤其擅长课程融合,基于全球的视野,融会贯通,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的传播。同时,作为服务许多港澳台及华侨学生的国际化特色学校,率先开展中华武医课程的实践,对弘扬中华武医文化具有窗口示范意义。

  随着“中华武医进校园”项目在黄埔区中大附属外国语实验学校的启动,标志着黄埔区在中医药传承方面走出“技术传承与文化传承”双轮驱动的模式。

  近年来,黄埔区在中医药领域坚持守正创新,集聚省内外的中医药、大数据等多学科领域优势力量,建设中医药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以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郭程湘为代表的中华武医传承项目为例,一方面在黄埔区开展中医智能装备研究,以峨嵋派畅气通络疗法为核心,研发智能佛手按摩机器人,通过人工智能发展技术传承中医医疗技术和经验;另一方面由郭氏医学保健研究所联合中黄教育集团,开展“中华武医进校园”项目,探索中华武医科学教育体系及文化传播。

  (作者:付晓晶)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2019 京ICP备13008251号 网站维护:中安观研究院互联网科技中心 网站制作联系:010-5713080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