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山乡教育扶贫见闻:传承民族特色文化从娃娃抓起
图为凤栖小学打造的秀山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浮雕群。 张燕 摄
中新网重庆12月19日电
冬令时节,海拔1200多米的武陵山区都督乡漫山银装素裹,雾凇奇景美不胜收。坐落在这里的都督乡中心学校,因学生人人会演奏葫芦丝而远近闻名。
图为凤栖小学“民族陶艺世界”工作坊。 张燕 摄
大山里面,没有课外特长培训班,没有才艺技能学习地,山里娃出去了怎么和城里学生竞争?
记者本月跟随“武陵山乡美·齐力奔小康——聚焦重庆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暨民族团结进步新风貌”主题采访活动走进重庆丰都、秀山等区县找到了答案。
特色课程入校园 山里娃成民族文化传播者
杨锦亮是土生土长的都督乡人,1990年他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在都督乡中心学校任教,一干就是30年。
杨锦亮介绍,都督乡地属武陵山民族文化与巴渝文化交融区,民俗文化厚重,有声名远播的葫芦丝演奏、摆手舞、龙狮舞等民族特色文化。
“现在乡里会这些民族文化才艺的老一辈人越来越少,何不让学生学习才艺的同时传承民族文化呢?”杨锦亮说,该校在脱贫攻坚教育扶贫政策和资金的帮助下,2015年开始开始引入声乐、葫芦丝、舞蹈、绘画等特色课程。
“90后”付雪琴是学校的音乐老师,2019年进入该校任教,负责18个兴趣班的声乐教学。目前她教导的学生已多次获得市级、县级奖项。在她看来,山区的孩子虽然学习音乐硬件条件差,但是孩子们朴实、勤奋、好学,学习后劲足。
“这些孩子长大以后都是会走出大山的,他们将成为民族文化最好的传承人和传播者。”付雪琴说。
“发展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通过接受良好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重庆丰都县委统战部相关负责人说,该县统战部近年来积极争取海外捐赠资金约334万元修(改)建小学3所,引导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县内外侨属企业积极回报社会,投身公益事业,向学校、贫困群众等共计捐款捐物超142万元人民币。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中,丰都教育事业步履坚实。近年来,丰都扎实推进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广泛开展校园科技节、艺术节、音乐节及阅读沙龙、才艺展示等活动,大力发展师生社团,校园兴趣活动不断丰富。每年有7000余名学子通过教育改变命运,1800多人成为技能型人才,超过800名学子通过高考稳定脱贫。
挖掘优秀文化基因 助推少数民族教育特色发展
记者走进秀山凤栖小学看到,“农耕文化艺术馆”,展示出少数民族农耕生活、用品用具;120平米民族手绘墙,集中展示土家族和苗族图腾文化;400平米“民族陶艺世界”工作坊,呈现了民族陶艺和民族技艺;秀山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浮雕群,生动展现秀山花灯、黄扬扁担、苗绣、龙凤花烛等非遗文化……浓郁的民族特色文化充满校园。
凤栖小学校长冉胜告诉记者,该校少数民族教师和学生高度集中。学校现有教职工84个人,土家族、苗族教师占比近80%;现有班级36个、学生1740名,土家族学生占50.7%,苗族学生占13.6%。
近年来,该校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放在突出位置,挖掘优秀基因,拓展宣传阵地,开设陶艺、农耕种植、墨韵书法等特色课程,丰富活动实践,有效助推少数民族教育特色发展,助力少数民族学生成长成材。学校先后获得国家级“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重庆市“首批校园文化建设示范学校”“书法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少儿美术特色基地学校”等殊荣。
“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许多优秀文化基因。”冉胜说,该校将持续建设“一廊一墙一室一坊一馆一群”六大品牌,充分吸收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养分,组织编写《民族团结常识》《乡趣童音》等民族地方校本教材,广泛收录土家苗族风土人情、革命老区红色故事、秀山花灯秀山民歌等民族传统文化,有效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从小树立刻苦勤奋、报效祖国的爱国情怀。(张燕 马佳欣)[责任编辑:黄童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