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官方网站!网址:www.cslai.org

您的位置:首页 > 功夫文化 > 功夫教育

传统拳术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空白,今天的武术与“打人”无关

时间:2020-02-10 16:01:03 来源: 拳成大艺艺称形意 作者:拳成大艺艺称形意

  传统拳术是什么,人们为什么练拳?历经几千年,经历了怎样的风风雨雨、沧桑变化,传统拳术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概念,附着在它外衣下的东西早就浩瀚如烟了。今天不必简单地否定它,也不必披着它的外衣混淆视听,是时候高抬贵手还它本来面目了。今天的人不论给它穿上传上怎样华丽的外衣,不论给它改头还是换面,就算有人把它打扮成一个漂亮的新娘,帅气的小伙,华丽的外表藏不住浅薄的灵魂。那些真正对传统拳术情有独钟的人,总会找到真相,揭示它本来的面目,正确的认识它就是对它最好的呵护。不需要为它人为的增色也不必对它故意的贬损,退下这些虚假的装饰,它的面目布满皱纹,腰肢压弯,步履蹒跚。

  传统拳术走到今天,很难再加上传统两个字了,所以现在人们也不称呼其为传统,当然吸食它血液的吸血虫除外。它用新的名字、新的身份、新的面貌来示人,传统拳术离开我们的视线已经好几十年,对大多数人来说传统拳术就是一个空白。他们见到的不过是皇帝的新衣。这个世界上有两种消失的法则,一种是遵循自然法则的优胜劣汰,一种遵循人类社会的丛林法则。我记得上学时学过藏克家的一首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传统武术介于这两者之间,你说它活着,它已经死了;你说它死了,它还活着。存在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内涵。

  传武的存在不是一蹴而就,传武的消亡也并非了无痕迹。传武是什么不是一篇文章能够说得清楚,传武还有没有也不是轻易就能下个定论。不论你要鄙薄它还是维护它,先不要下定论,我们还是先来看一看它走过的轨迹以及在这个世界上留下的符号。抛去那些无关紧要的枝蔓,我们看看它的本质经历过怎样的历程。

  1、拳术的发展漫长但巅峰期很短

  传统武术完成了前期的积累,从与自然的搏斗中走出来,经历了战场的洗礼,逐渐脱离了原先特定的环境,走入社会,进入到人们的生活,成为一个行当(不要往戏曲上联想),此时可以算作传武的确立。这时候人们练拳,那是从事一个行当,能以练拳人的身份行走“江湖”(指社会不是小说),养家糊口,那是祖师爷赏口饭吃。练拳还不是什么高大上的行为,有多少拳家提头卖命只为混口吃(至于打把式、卖艺、表演等衍生分支我们不去讨论,我们只从本质说,请自动忽略,后文不再提及,传武的本质就是打)。拳术的定型是在镖局完成的,出于保镖护院的需要,这时候的拳家们把拳术上升为一种技艺。这个时候是中国武术的巅峰。说实话在漫长的武术时空中,真正让武术变成纯粹的搏杀术,真正变得具有威力就是在这一小段时光当中。得来不易,好景不长,清末民初就这一小段时光,而鼎盛也是局限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真正的行家并不多,环境一旦失去,传武就不可避免的开始衰败,但衰败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2、练拳不再能吃饭,武术的新生也预示着这种技艺的丧失

  练拳吃不上饭是从民国中后期开始的,高深的技艺没有了存在的必要,但延续下来的练法和技艺并没不会一下子就全然失去,与以前一样,折中的办法是适应新的形势,也出现一个短暂的虚假繁荣,尚武强国的口号下,拳术更加的体操化和易学化,速成是取代了功力的打磨。曾经在生死环境中练出来的顶尖技艺被弱化,只有在传承圈子中小范围的维持。随着民国的消亡,夹杂在政治斗争的中的武术家被时代抛弃。新时代的来临也带来了新的理念,强身健体的口号下,大规模的改编传武,以适应现代的需求。加上前期的动荡局势,人死技亡,传统武术几乎留不下多少东西。这是时代的发展的必然。

  3、武术已经变为竞技套路和表演项目

  出于全民健身的需要,新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武术改革,制订了武术竞赛的规则,武术走入了规范化的道路。经过了前期的探索,传统武术的风格和套路结构被新的规范取代。十年动乱过后,传统武术几乎失去所有传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给武术带来新的生机。发掘武术遗产,建立了一万多个不同形式的武术馆、站、社、校和数以万计的辅导、教学点。散打也是在这之后组建的,并经历了十年的试点期。之后确立了武术段位制和学位。武术获得了空前的发展,这就是我们今天见到的武术。今天的武术不能打人很正常,散打能打人也与传统武术关系不大。

  经历了这么多,传统武术要说还有,除了民间隐匿性的存在,也许只能在外面存在了。还是那句话传统武术对大多数人来说真的是空白。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2019 京ICP备13008251号 网站维护:中安观研究院互联网科技中心 网站制作联系:010-5713080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