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武术太极拳,作为武术的一门精华流传,究竟起源何处?
太极拳,作为中华武术的一门精华而流传于世,至今已有好几百年了。可是,关于它的起源问题,至今仍有很多争议。《辞源》中也记载着张三峰创拳于武当山之说。由于至今还没有确切有力的考证,所以也只是一个传说而已。河南省温县陈沟村的陈式太极拳新架和老架却由来已久,据说源远流长。而且,至今仍广泛流传,发掘创新,确实是方兴未艾,自然而然地被认为是陈式太极拳的正宗发源地和各派太极拳的源头。现今,人们大多认为;各派太极由陈式演化而来,陈式由陈沟村陈家而出。于是,饮水思源,便将陈沟村视为太极拳的圣地。从而,传说中的陈家始祖陈卜创拳一事,便成了陈式太极拳的起点。陈卜便被推上了太极拳鼻祖之座。而陈王廷则成了太极拳的真正推广振兴者。可是,陈王廷究竟从何者何处继承太极拳呢了他的主要继承者是谁呢?陈卜的主要传人又是谁呢?这些问题,却实在是无从可考了。
前些日,无意中看到有一段关于河南温县陈沟村(陈家沟)的拳史资料。细细一读,发现与世人传说及《武林精粹》中兰仲明先生所作的“陈式太极拳的演变”一文中所述的事例完全相反。于是,产生了一些疑问。经过査阅其他资料后,确认,这些材料属实。可是,我作为一个无名小辈,尽管在这确切的真实记载面前,还不敢妄自评判。所以,谨将这些有关记载抄录下来,公诸于众,供各位前辈及有识之士探讨。
首先,关于太极拳的始祖;陈家十六世陈鑫在太极拳图序言中记载着:“洪武七年,始祖卜,耕读之余,而以阴阳开合,运转周身者教子孙,以消饮食之法,理本太极,故名太极拳。”可是,在康熙十五年所立的陈卜的墓碑上,又铭刻着陈家十世孙陈庚所撰的这么一篇碑文:“祇我祖讳卜,洪武初年,来自洪洞,定居于兹,迄今已一十三世,凡我同姓,绳绳不绝,或贸易为务,或耕耘为业,实繁有徒。其脍炙人口,炳炳足称者,独诗书传家,诵读不辍。子若孙,入乡者有人,入国学者有人。应一命,受一职。享天家之赐,建功于民社者又有人。籍非我祖积德于前,植基巩固,我辈焉能有此今日乎;木本水源之,思畴得无情?因以为序,勒于石,永垂不朽”。
这段碑文,记述了陈家的来历和兴盛情况;记述了陈卜带领其子孙、族人攻读诗书,耕耘贸易,藉以发家的事实。并着重说明了陈卜是以诗书传家的读书人。“其脍炙至人口,炳炳足称者,独诗书传家,诵读不辍”。却只字未提陈卜创拳之事及兰仲明先生在“陈式太极拳的演变”一文中所述的率弟子练武之事。按理,墓碑铭文都是详述其人其事。若陈卜实有创拳之事,则墓碑铭文中不可能只字不提,撰文者也不会有如此巨大的疏漏。从碑文所述来看,陈卜原是个诵读诗书的文人,并非精于拳术的武士。这样,就与后来陈鑫的记述及现今兰仲明先生文中所说形成了矛盾。在此,笔者不敢妄下评论,谨提出这一疑点,供各位前辈及有识志士共同探讨,考证。
陈家家传的一本《三三拳谱》中,有过么一段序文,也很值得探讨。序文是这样的:“闻之子不语力,固尚德不尚力,然夹谷必用司马。且曰:吾门有由,不入于耳,是武备亦不可少。于是,顾身家,保性命,有拳尚焉。拳之类不一,其端不知创自何人,唯六合出于山西龙凤姬先生。先生明末人也。精枪法,人呼为神。先生谓:吾处乱世,执枪卫身则可。若处平世,兵刃消灭,倘遇不测,何以御之,于变枪为拳,理会一本形散互珠,前后各有六势。一本者何,心之灵也,万珠者何,形之变也。六合者,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是谓六合。前后各六势,一势变为十二势、十二势仍归一势,有刚柔之分,有精粗之妙。但习艺者以能闪为妙,不知此拳有捷法,以走为妙。有追法,有封蔽法。动不见形,形一动不及封闭。能走能闪,能封能闭。能御于昼,不能御于夜。唯六合者,有开口,有捷法,虽猝不及防,不见不闻,亦应之有余。习六合者亦不同,传之者未尚不同。学者各得其伪,是如愈传愈谬耳。余从学郑氏得姬氐传多虽未臻佳境而稍得其徉,分为十则以诲弟子,不敢云能接姬氐薪传也”
这篇序言作于雍正年间,它说明陈家原先学习了六合拳(形意拳),然作为陈家秘传,未曾予以公开,自陈绩甫始,将其中的十篇要论,附于陈长兴名下,予以出版。从作者的语气中可知,作者是跟姬龙凤先生的弟子郑氏所学,从年代上看,基本上与陈王廷生活的时代相同,应在陈王廷身上。这样一来,陈王廷既已振兴和重创了太极豢,近几日,使陈沟村的太极拳得到了重振,却没有写下正规的太极拳谱,也未见其他太极拳经谱作于此前,到了十四世陈长兴手中,反而着手修订了这部《三三拳谱》这里又有一个可探讨之处,作为一个正宗拳派的嫡系正门传人,没有本门的拳谱,却整理出版了他门之经,这在武林世家中是不大有的,这使人不能不对陈家最初立门的拳种产生一些疑问。
而兰仲明先生在《陈式太极拳的演变》一文中所说现已失传的“太极长拳108式”并未失传,也不大可能越过陈家本门掌门人而传到别处去,也许是在陈王廷以前就有流传,或许别处本来就有,后来传到了陈家沟也未可知。这一切都无从考证了。也许,陈王廷作为朝廷将官,从别处学来后,再传于本族,也未可知。总之,这个疑点还有待武林前辈和有识志士去考证,解答了。